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玉山笔下的《崂山道士》,经典改编与人性寓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1:40: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志和 于 2025-8-3 11:42 编辑

汪玉山笔下的《崂山道士》,经典改编与人性寓言                                                                        2025-08-03 09:42                                        

发布于:吉林省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崂山道士》连环画,最初于1981年出版,是“聊斋故事”系列中的重要作品,由汪玉山绘画。该系列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蓝本,通过传统绘画与简练文字的结合,再现了原著中奇幻诡谲的志怪世界。2021年,上美再版经典,与《田七郎》等作品一同收官“聊斋”系列,延续了其经典地位。

《崂山道士》讲述了书生王七慕道求仙的故事。他听闻崂山有仙人,便上山拜师学艺,却因好逸恶劳,难以忍受砍柴修行的苦楚,萌生退意。临行前,他窥见道士施展穿墙术,遂恳求师父传授此技。道士告诫他“不可生邪念”,但王七归家后急欲炫耀,妄图穿墙行窃,结果法术失灵,额头撞出大包,沦为笑柄。
连环画完整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情节,如道士剪纸为月、投箸化人等奇幻场景,以及王七投机取巧的丑态。其画面风格细腻写实,通过人物表情与场景对比强化了讽刺效果,例如王七学艺时的懒散与归家后的狂妄形成鲜明反差。
连环画删减了原著中道士宴客时“移席月宫”的铺陈描写,聚焦于王七的个人行为逻辑,使故事更紧凑。 通过画面语言突出王七的“撞墙”结局,如额头的巨卵状肿包、妻子讥讽的神态,将原著“娇惰不能做苦”的批判具象化。
值得注意的是,连环画保留了原著中“环环相扣”的结构特点。例如王七初试穿墙术时“从容入墙而阻”的细节,为后续失败埋下伏笔,体现了改编者对原著叙事技巧的尊重。
《崂山道士》的深层意义在于对人性弱点的剖析与社会风气的影射:
王七象征急功近利者,企图以捷径取代努力。道士的“穿墙术”实为心性试炼,而王七的失败揭示了“德不配术”的必然结局。
蒲松龄在文末感慨“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连环画通过王七形象映射现实中的谄媚者与短视者——他们为谋私利鼓吹“横行无阻”,终将“头触硬壁”自食恶果。
故事表面讽刺求仙者的虚妄,实则暗含对修行的正解——真正的“道术”需以勤勉与心性为根基,与现代社会“厚积薄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作为1980年代连环画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崂山道士》以传统线描技法还原了聊斋世界的奇诡美学,同时赋予故事现代启示。其再版热潮不仅源于怀旧情怀,更因故事内核跨越时空的共鸣——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王七式悲剧”仍不断重演,警示世人摒弃浮躁,回归本心。
这部连环画将蒲松龄笔下的志怪故事转化为一幅人性浮世绘:是对经典文学的致敬,亦是一面照见时代弊病的明镜。正如王七额头的肿包,那些试图以投机穿透生活壁垒的人,终将在现实的铜墙铁壁前头破血流。这或许正是这部作品历经四十余年仍被反复品读的原因:它不仅是奇幻的故事,更是永恒的寓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5:21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11:57 , Processed in 0.00970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