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戏骨陈戈:晚年瘫痪在床 ,妻子对其不离不弃, 四个子女都很出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05:14: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戏骨陈戈:晚年瘫痪在床 ,妻子对其不离不弃, 四个子女都很出色                   

2025-08-06 16:59                                        

发布于:福建省
   

        说起来,老一辈的演员里,陈戈这个名字可能现在年轻人不太熟,但一提《抓壮丁》里的王保长,估计家里长辈都有印象。那个眯着眼甩袖子,用四川方言骂着“说得轻巧,吃根灯草”的角色,当年可是火遍了西南,台下观众一边恨得牙痒痒,一边又被他那股子滑稽劲儿逗得直乐。

你可能没注意,能把反派演得这么让人忘不了,陈戈的出身其实挺特别的。1916年他出生在自贡,家里条件好得很,妥妥的“少爷”身份。那会儿的富家子弟多半守着家业过日子,可他偏不,读书时就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老师都夸他聪明,可16岁那年,父母要给他包办婚姻,他一赌气就跑了。
现在想想,这股子倔脾气倒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揣着兜里不多的钱,他先在成都美专学西洋画,后来因为缺钱辍学,误打误撞进了一所管饭的电影学院。其实那时候的表演训练哪有现在系统,可他看舞台上的演员一个眼神就能抓住人心,就跟着同学组社团演出,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让他彻底迷上了这行。

聊到抗战时期的文艺工作者,陈戈的选择挺让人佩服的。1937年硝烟起来后,他没想着躲起来,反而和几个年轻人跑遍乡村做抗日宣传。那会儿条件多苦啊,辗转各地,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他在台上一会儿演农民,一会儿扮地痞,把乡亲们看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也是在这段日子里,他见了太多保长的嘴脸,结合四川方言写出了《抓壮丁》,谁能想到,这个二十来岁的瘦高小伙,就此成了“王保长”的代名词。
而真正让他从话剧舞台走向更大天地的,是去延安那段经历。1940年,他和伙伴们辗转到了延安,在青年艺术剧院忙得脚不沾地——白天演戏,晚上写剧本。《铁甲列车》里的农民瓦西里、《塞上风云》里的热血汉子、《雷雨》里的周朴园,他像个“百宝箱”,每个角色都鲜活得像从生活里走出来的。现在看当时的资料,说他拿“青年模范工作者”那会儿,台下观众给他的掌声能持续好几分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22:53 , Processed in 0.00798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