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鬼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没人能接上,宋朝才现下半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鬼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没人能接上,宋朝才现下半句                                                                  2025-08-28 11:01                                        

发布于:天津市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写在他辞官归乡的途中,情感深沉,意味悠远。自“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盛世逐渐走向衰败,昔日的辉煌不再,李贺身为李唐宗室后裔,感慨更深。这一句诗后来流传千古,直到宋代才有人为其补上下一句。  

李贺本是皇族之后,家世却早已衰微。他从小聪颖非凡,七岁便能写诗,笔力遒劲,被韩愈称赞为“疾书之才”。十五岁时,他的诗名已与李益齐名,轰动京师。然而,命运却并未眷顾他。虽然门荫入仕,但因小人妒忌,他父亲名字被拿来作文章,最终导致他失去参加进士科考的机会。那是他心怀抱负的最大打击。虽被迫担任地方小官,他依旧坚信,只要努力,终有一天能一展才华。  

然而,仕途的坎坷并不是他唯一的痛苦。李贺体弱多病,且亲人接连离世,这些悲苦与无奈都化作诗篇中的沉郁之音。他的诗与李白的豪放自由截然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作品多是浪漫飘逸;李贺则生不逢时,他的诗中总透出深深的压抑与无力感。最终,他在二十七岁时便病逝于昌谷,留下满腔遗憾。多少后人都为这位“诗鬼”的早逝惋惜。  

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正是他心境的写照。一个“若”字,蕴含着他对美好命运的期盼,却又透出强烈的自我讽喻。现实冰冷无情,苍天并不会因人世的悲欢离合而衰老。正因如此,这句诗显得格外深刻,锋芒毕露,以至于唐朝盛世再无诗人能为之续上。有人说,是因为他的诗传播不广;也有人认为,是因这句实在太过精绝,后人无从下笔。  

直到宋代,才子石延年在一次宴会上醉酒兴起,听到此句后脱口而出:“月如无恨月长圆。”这一对仗工整、意境浑成的续句,让在场众人拍案叫绝。上句写天有情则会衰老,下句则以月无恨而长圆回应,既对仗精妙,又寄托了人们对圆满人生的向往。  

石延年与李贺一样,仕途不顺。他虽考中进士,却因科举舞弊案牵连,功名被废。但他性格豁达,不似李贺那般沉郁,面对打击依旧谈笑自若。他热爱饮酒,与欧阳修、杜默并称“三豪”,文采斐然。他的这句诗,既源自才华横溢,也源自他对人生的达观。  

若说李贺的诗句道尽了无奈与悲凉,那么石延年的续句则带来了希望与圆满。一个沉郁悲切,一个洒脱豁达,两人虽隔时代,却仿佛通过诗句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共同的心愿,都是希望世间少一些坎坷,多一分顺遂。  

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李贺在天有灵,听到石延年的这句“月如无恨月长圆”,是否会露出一丝慰藉的笑容?也许,他会觉得,自己那句充满无奈的诗,终于找到了最恰当的回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3:48 , Processed in 0.0074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