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靖宇妻儿:妻苦等至死,儿女与父失联25年后在纪念馆见他头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杨靖宇妻儿:妻苦等至死,儿女与父失联25年后在纪念馆见他头颅                                                                       2025-09-01 16:41                                        

发布于:天津市
   
       在长白山的深冬里,雪像盐一样在唇间发涩。我把一小撮棉花就着雪往嘴里塞,努力咽,却怎么也咽不下去。——这句近乎“体验式”的回忆,出自杨靖宇将军的外孙马继民。他自幼从长辈口中听闻外公的故事,从未谋面。某次在外工作,望见漫天飞雪,他忽然想起那段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的岁月,便做了这一次尝试。结果让他更懂得一句朴素的真理:除非被饥饿逼到绝境,棉花根本难以下咽。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倒在皑皑白雪之中。日军围拢上来,他们想不通:眼前这个身高近一米九的硬汉,为什么能在滴水成冰、粮断弹稀的林海雪原里,同他们鏖战整整五天五夜?出于“查明缘由”的冷酷,他们剖开了将军的腹腔,映入眼帘的只有尚未消化的枯草、树皮与棉花。沉默良久,指挥官长岸谷隆一郎只说了一句:“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而在此之前,他们对这位对手的印象,是“奔跑如风、双枪齐发、手臂摆到头顶像一只飞奔的鸵鸟”,使追击者难以近身。直到站在冰雪中的遗体面前,他们才意识到,这几天里用喇叭反复喊出的劝降词,是多么可笑和无力。
1939年冬,东北抗联遭到疯狂“围剿”。关键时刻,杨靖宇果断实施分散突围。他辗转至1940年2月22日已孤身对敌多日,体力几近耗尽。山林间,他遇到几位打柴人,恳请代买棉鞋与干粮,愿出高价。有人问:“都瘦成这样了,何不投降?”他只答:“中国人若都投降,中国就完了。”他在附近隐蔽久候,盼来食物,却等来追兵——打柴人出卖了他。敌人想要活捉这位“第一路军总司令”,以期撬开情报之门。喊话劝降声再起,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不必多说,开枪吧!”随后,他背靠一株扭筋子树,打一枪换一处,直至弹尽力竭,壮烈倒下。

将军之殁,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像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在黑暗和寒冷中为无数同胞指向方向。正是这些有担当的人,共同撑起风雨飘摇中的民族脊梁,迎来后来的晨光。
尘埃渐定,人们开始追问:杨靖宇究竟何许人?祖籍何地?少时经历如何?妻子是谁?后人安在?组织以“杨靖宇”为名多方搜寻,甚至成立专门调查小组。两年过去,却毫无所获——大家这才意识到,“杨靖宇”极可能是化名。烽火年代,隐姓埋名以护家小,是常见抉择。正如赵一曼就义二十余年后,儿子才知舞台上常被歌颂的英雄,竟是自己的母亲李坤泰。
认清“化名”这一事实后,调查愈发艰难。1952年某日,调查人员来到河南确山县李湾村,得知当地有一对兄妹多年寻父马尚德,而坊间对其相貌的描述,竟与杨靖宇颇为相似。兄妹名叫马从云、马锦云(乳名“马躲”),年纪都在二十出头。得知来意,他们郑重取出一张老照片——那是家中仅存的父亲影像。调查组成员一眼认出:正是杨靖宇。他们又细看马从云的眉眼,更觉神似。经多方比对,最终确认:这对兄妹,确为将军的血脉。至此,他们才知道,那个失联多年的父亲,正是誉满华夏的民族英雄。

自此,将军生平与家人遭际,才得以完整呈现。1905年,马尚德出生于河南贫苦农家。五岁丧父,母亲张君独力抚养。亲族劝其停学,张君却咬牙省吃俭用,硬是让孩子读书。马尚德少时性直义重,十四岁见同乡遭差役诬陷吊打,便与同学合力驱散恶人,虽屡惹祸端,却得母亲支持,“大丈夫当如岳飞”的家训,刻进骨血。
1922年,十七岁的马尚德与邻村姑娘郭莲成婚(部分史料作“郭凤”)。有人嫌新妇识字不多,张君却看重她的稳重与持家。婚后一年,马尚德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工业学校,思想日开,于1925年投身“五卅”运动。翌年,长子马从云出生。为公为家两难之际,他常对妻子说:“跟着我危险。”郭莲明知风险,却懂得丈夫肩上的使命,明里不拦,暗里支持。

奉组织之命,他回确山县开展农运,组织刘店秋收起义,触怒反动势力,被悬赏缉拿。彼时他奔走不休,顾不上家中孕妻与稚儿。郭莲带着婆婆张君与孩子,仓促离乡,在邻近村镇东躲西藏,甚至一度靠沿门乞食度日。敌人扑空后焚毁房屋,数月后,她在村边草棚中生下女儿。马尚德归来,见妻儿与母亲的狼狈,铁血男儿难掩热泪。给女儿命名“马躲”——“东躲西藏”的“躲”,既是苦难印记,也是无声誓言。
不久,他再度别家。临行将身上钱物尽留,并把老小托付乡邻。这一次,他没有说往常那句“等我回来”,而是郑重托付:“我要走得远,这个家交给你了。”郭莲懂,这是生死诀别。她只问一句:“以后该到哪里找你?”他不能答——去往中原、关东,从事秘密工作,行踪不容泄露。自此,两人各赴风霜。
此后,郭莲的日子可以“水深火热”四字概括。白日下地劳作,夜里照料老小。她把女儿放在篮中置于田埂,让儿子守着防狼。更苦的是反复的盘查与骚扰。敌人不急于杀她们,只想以亲人作饵。郭莲对审问滴水不漏:“我不识字,他哪来信?早不知道他是死是活了!”盼与怕并存——盼夫归来,怕他一来便陷险境。多年后,女儿忆及:母亲常在深夜掏出父亲的那张照片低泣,以为没人知晓,其实我们都看见了。

那张照片,是她的命根子。她把照片缝在女儿棉袄夹层,劳累时抱着孩子偷偷看一眼;入夏又取出,藏进墙缝。1938年,敌人转而抓走婆婆张君,老妇不堪折磨重病在身,弥留叮嘱:“我见不着他了,你一定要等,一定要找他。”不久,她离世。郭莲把“等丈夫、育儿女”当作全部。彼时远方的马尚德,也在风雪中承担着更重的使命。

自1928年秋离家后,他辗转于地下斗争,先后五次被捕受刑,宁折不屈。后调往东北,任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为纪念母亲,他改名“张贯一”(取母姓张)。1932年到伪满洲后,他听闻前任“杨政委”在当地颇具威望,乡音里“杨政委”与“靖宇”相近,“靖宇”寓意“平靖乾坤、安定苍生”,遂从此名为“杨靖宇”,一直沿用到1940年血染山林。
自离家至牺牲,整整十二年,他未再踏入河南故土。若无那张照片,儿女的记忆早被岁月抹去。乡人劝郭莲改嫁,她摇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丰年尚能度日,荒年便拾荒乞食。一次酷刑后,她头颅被打出鸡蛋大的坑洞,回家后卧病不起。临终,她将泛黄的照片交给一双儿女:“等红军打回来了,拿这张照片找你们爹,他叫马尚德……”那一年,她才三十七岁。

自母逝后,兄妹揣着照片四处打听。1948年冬,淮海战役正酣,解放军队伍常经确山。天刚蒙亮,他们便到城里逢人便问:“同志,认识我爹吗?他也是红军,叫马尚德,小名顺清……”问过无数次,也失望无数次,却从未停下。谁知父亲早在八年前,已长眠雪野。

直到1952年,组织调查的脚步走到他们家门口,谜底终于揭开。之后,调查人员告诉他们:父亲尚无正式墓冢,因当年身首异处;若要祭拜,可前往东北烈士纪念馆。1950年,为纪念抗联英烈,东北烈士纪念馆建成,将军的头颅暂厝其间。兄妹闻之悲恸,决定北上。
1953年初春,兄妹赴哈尔滨。在玻璃罐中望见父亲的头颅,二十五年的离散,换来如此重逢:他们相拥痛哭,行至灵前,重重叩首三次。四年后,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落成——那是将军战斗多年的地方。朱德元帅亲笔题写“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我军高级将领所题的唯一铭刻。其后,将军头颅由烈士纪念馆安葬于通化陵园。
组织曾安排马从云入省委机关任职,此乃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清贵”。他却婉拒:“我没那本事,去了只会添乱。我爹是大英雄,我不能给他丢脸。”此后,他扎根基层铁路系统,与钢轨车轮为伴。给五个子女起名皆以“继”为派: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寓意“继承爷爷遗志”。他还叮嘱儿女:任何场合,不以“英雄后代”为资历谋私。
1964年,他病逝,年仅三十七岁。临终前,他把一个红绸包递给子女——马家的“传家宝”,一块桦树皮。旁人或觉微不足道,于他们却珍若拱璧。那是1958年冬,他与妻子赴蒙江县三道崴子祭扫时,一位老战友相赠。老人眼含风霜:“你父亲和战士们,当年常靠这个充饥,同鬼子厮杀。”听罢,夫妇良久无言。原以为艰难,未料至此。自此,这片桦皮代代相传,提醒后人:曾有一群人,用树皮垫着空腹,背向大雪,面向枪林。

后来,人们在三道崴子竖碑纪念,碑旁便是杨靖宇当年倚靠的那株扭筋子树。老树枯死后,同处又植一株杉松,如今已五十余载,四季常青。每逢清明,后人都会到树下献花默立。杉松高直,如其忠骨;而他的亲人,同样令人敬佩——母亲张君,孀守寒门也要供子读书;妻子郭莲,以一己之力守护血脉;儿女坚守“不给父亲丢人”的朴素准则。谨以此文,献给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把名字写在风雪里,把光亮留给后来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19:40 , Processed in 0.0148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