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岁知青救下11岁女孩,女孩对他说了一句惊掉下巴的话,十年后果真应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1岁知青救下11岁女孩,女孩对他说了一句惊掉下巴的话,十年后果真应验                                                       2025-09-04 21:03                                        

发布于:山东省
   
十年一诺:知青与落水女孩的跨越之恋一、时代洪流中的知识青年
1967年的中国,正处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时期。数以百万计的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背起行囊离开熟悉的城市,前往遥远的农村地区。那年刚满16岁的李文忠,从北京一所普通高中毕业,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不安,踏上了开往陕西榆林的火车。列车缓缓驶出北京站,站台上送行的父母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视野中。车厢里挤满了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有人兴奋地唱着革命歌曲,有人默默望着窗外渐变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变成田野平房。
经过几天颠簸,火车终于抵达榆林站。李文忠和同行的知青们提着简单的行李走下火车,迎面而来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干燥空气和漫天风沙。当地生产队派来的拖拉机已经在站外等候,载着他们驶向将要安家的知青点。一路上,可见连绵的黄土坡地和零散的窑洞,偶尔有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农民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城里来的年轻人。

知青点的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他们住的是土坯砌成的平房,屋顶铺着茅草,冬天漏风,夏天闷热。一个大通铺要睡十几个人,每个人的私人空间只有窄窄的一条床位。饮食更是简单,早晚是玉米窝头就咸菜,中午能有一碗带油花的汤面就是改善生活了。第一天劳动,李文忠被分配到玉米地里除草,一天下来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腰酸得直不起来。
但李文忠很快适应了农村生活。他做事认真细致,被队长赵秉忠看中,担任了记工员的工作。这个岗位需要每天记录每个社员的出工情况和劳动量,要求公平公正。李文忠从不偏袒任何人,就连队长亲戚偷懒也会如实记录。为此他得罪过一些人,但大多数社员都称赞他"靠谱"。队长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小房间,虽然只有六七平米,但总算有了私人空间。每天晚上,其他知青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时,他就点起煤油灯,拿出带来的书籍阅读。农业技术、文学名著、甚至数学课本,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同屋的知青有时会调侃他:"文忠,你这天天看书,莫非还想在农村考大学?"他只是笑笑:"多学点总没坏处,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其实在他心底,始终存着一个继续求学的梦想。这个梦想在1972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因为一次意外的救人事件,变得更加具体而深刻。
二、河边惊魂与救命之恩
1972年的陕北高原,夏天格外炎热。连续多日没有下雨,土地干裂,庄稼蔫头耷脑。这天晌午,李文忠和知青们正在玉米地里锄草,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后背,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衣衫。突然,从不远处的河边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快来人啊!有人落水了!救命啊!"
李文忠立刻扔下锄头,第一个向河边跑去。其他知青也紧随其后。跑到河边,只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浑浊的河水中挣扎。这条河平时水不深,但前几天上游下了暴雨,水位上涨,水流湍急。女孩已经被冲离岸边十多米远,眼看就要被卷向下游的深水区。她的头不时没入水中,呛得连连咳嗽,脸色已经开始发青。

情况危急,李文忠来不及多想。他虽然水性不好,只在城里游泳池学过狗刨式,但此刻救人要紧。他迅速脱下已经湿透的褂子,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河水冰凉刺骨,激得他打了个寒颤。他拼命向女孩游去,同时大声喊道:"坚持住!我来救你了!"
靠近女孩时,他发现直接拉扯很危险,可能会让两人都溺水。他机警地抓住河中漂浮的一根树枝,伸向女孩:"快抓住!别松手!"女孩求生本能让她死死抓住树枝,李文忠借力向岸边游去。但水流太急,他感到体力不支。这时其他知青也赶到岸边,有人扔来绳子,有人伸手接应。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终于将两人拉上了岸。
女孩被平放在河滩上,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已经没有了呼吸。围观的村民都吓坏了,有人甚至哭起来。李文忠虽然浑身湿透,冷得发抖,但头脑清醒。他想起在书上看到过急救方法,立即跪在女孩身边,解开她的衣领,清理口腔异物,然后有节奏地按压她的胸部。一下、两下、三下......汗水从他的额头滴落,混合着河水,但他手上的动作不敢停歇。接着,他俯下身做人工呼吸。周围的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看着。

几分钟后,女孩突然咳嗽起来,吐出了几口河水,慢慢睁开了眼睛。众人顿时松了口气,纷纷称赞李文忠救人有方。就在这时,女孩看着浑身湿透的李文忠,轻声而坚定地说:"长大后,我要嫁给你。"这句话让紧张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大家都笑了,以为是小孩子说的玩笑话。后来才知道,这个叫刘俊霞的女孩刚满11岁,那天是到河边想捞些小鱼,不小心滑入了深水区。
三、教识字与十年之约
救人事件后,刘俊霞成了知青点的常客。起初她只是偶尔送来些家里的食物:两个煮鸡蛋、一块贴饼子,或者一小罐自家腌的咸菜。李文忠总是推辞:"俊霞,你不用这么客气,我这里有吃的。"但小姑娘很执着,总是把东西塞到他手里就跑开:"你救了我的命,这点东西算什么!"
慢慢地,两人的交流多了起来。刘俊霞发现李文忠的小屋里有很多书,经常看得入迷。她好奇地问:"李大哥,这些书里都讲什么啊?"李文忠便给她讲书中的故事,从《水浒传》的英雄好汉到《农业科技》的种植技术,小姑娘听得津津有味。有一天,她突然说:"李大哥,你教我认字吧,我也想看书。"
于是,每天傍晚收工后,刘俊霞就带着小本子和铅笔来找李文忠学习。他从最简单的"一二三"开始教,然后是拼音字母。刘俊霞学得很用心,不会的字就反复练习,还经常追着问问题。煤油灯下,一个认真教,一个专心学,成了知青点一道特别的风景。
村里人见到这情景,常开玩笑说:"文忠,俊霞,你们俩倒像是一对儿,干脆等俊霞长大了,你就娶了她吧!"李文忠总是急忙摆手:"别瞎说,她比我小十岁呢,我当她是妹妹。"刘俊霞却不说话,只是红着脸低头笑,手里的铅笔写得更认真了。
时间转眼到了1975年,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李文忠一直没放弃学习,就是盼着有这么一天。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俊霞,小姑娘顿时眼圈就红了:"你要走了吗?还会回来吗?"李文忠摸摸她的头:"我要回城参加考试,如果考上了,我会给你写信的。你也要继续好好学习。"
临行前,刘俊霞紧紧攥着他的衣角:"我会给你写信的,你可不能忘了我。"火车开动的那天,她站在站台上,用力挥着手,直到列车消失在远方。
从此,书信成了两人联系的纽带。刘俊霞在信里写自己的学习进展,写村里的新鲜事,有时还会画上小花小草。李文忠回信鼓励她,给她讲城里的见闻。那时候农村寄信不容易,刘俊霞每次都要走好几里路到公社的邮局,但她从不觉得麻烦。收到回信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高兴。
随着年龄增长,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刘俊霞吸引了众多追求者,说媒的人几乎踏破门槛。父母劝她:"俊霞,李文忠是城里人,又是大学生,你们不合适。就在村里找个本分人嫁了吧。"但她态度坚决:"我不嫁别人,我要等李大哥,要和他一样上大学。"
四、奋斗与大学重逢
从1975年到1978年,刘俊霞过着白天劳动、晚上苦读的生活。她牢记李文忠的鼓励,决心要考上大学。农村的学习条件很差,晚上只有昏暗的煤油灯,教材也不齐全。但她想方设法找书来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下来,等下次写信时请教李文忠。
母亲心疼女儿,劝她别太辛苦:"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刘俊霞总是回答:"我要变得像李大哥一样优秀,这样才能配得上他。"她心里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缩小与李文忠之间的差距。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刘俊霞既兴奋又紧张。她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同时也担心自己准备不足。她更加刻苦地学习,经常熬夜到凌晨。煤油灯熏黑了鼻孔,眼睛也熬得通红,但她从不叫苦。
1978年夏天,高考如期举行。考试那天,刘俊霞早早来到考场,手心全是汗。当考卷发下来时,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考试结束后,她第一时间给李文忠写信,详细描述了考试情况。
等待成绩的日子格外漫长。终于到了放榜日,刘俊霞早早来到县教育局门口,心跳得像打鼓一样。当在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她激动得跳了起来——她考上了李文忠所在的大学!她立即跑到邮局,给李文忠发了电报,然后写了一封长信分享这个喜讯。
而此时,李文忠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学报到那天,他正背着行李走在校园里,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李大哥!"回头一看,竟是一个穿着连衣裙、扎着马尾辫的姑娘,眉眼间依稀可见当年那个小女孩的模样,但出落得更加秀气大方。
"俊霞?你怎么在这里?"李文忠又惊又喜。
"我也考上这所大学了!"刘俊霞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那天,李文忠帮刘俊霞办理入学手续,带她熟悉校园环境。两人走在林荫道上,有说不完的话。从农村到大学,从救命恩人到同校学长学妹,他们的关系开启了新的篇章。
五、勇敢表白与家庭考验
大学四年间,李文忠和刘俊霞保持着密切往来。刘俊霞知道李文忠学习繁忙,还要打工赚生活费,就经常帮他洗衣服、打扫宿舍,有时还会从食堂带饭给他。李文忠则在学习上帮助刘俊霞,耐心讲解难题,帮她整理笔记。
同学们都以为他们是一对情侣,经常开玩笑。有人问李文忠:"你和刘俊霞是不是在处对象?"李文忠总是含糊其辞:"我们是老乡,我照顾她是应该的。"其实他心里早就对这个坚韧又温柔的姑娘产生了感情,但总觉得两人年龄相差太大,怕委屈了她,一直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
刘俊霞察觉到了李文忠的顾虑,但她并不着急,只是默默地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心意。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能打动他。
转眼到了1982年,两人即将大学毕业。一天傍晚,刘俊霞约李文忠在校园的湖边见面。她手里攥着一个用红绳精心编织的戒指,深吸一口气,直视着李文忠的眼睛说:"李大哥,十年前我说过要嫁给你,现在我还是想嫁给你。这个戒指是我自己编的,你愿意娶我吗?"
李文忠愣住了,他没想到刘俊霞会如此直接地表白。看着眼前这个执着勇敢的姑娘,和她手中那枚虽不贵重却充满心意的红绳戒指,他心中压抑多年的感情终于决堤。他一把抱住刘俊霞,声音有些颤抖:"我愿意!俊霞,我愿意娶你!"
然而,当李文忠将婚事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强烈反对。父母认为刘俊霞是农村出身,比儿子小十岁,两人不合适:"你要是娶了她,将来肯定会后悔!赶紧断了这个念头!"
李文忠没有与父母争吵,而是耐心地说:"爸妈,你们先别急着反对。等见了俊霞,了解她之后再做决定,好吗?"在他的劝说下,父母终于同意与刘俊霞见面。
见面那天,刘俊霞特意穿了一件干净的连衣裙,还带了自家种的水果。一进门,她就落落大方地打招呼:"叔叔阿姨好!"然后主动到厨房帮忙。她一边熟练地洗菜切菜,一边与李文忠的母亲聊天,讲述自己如何被李文忠所救,又如何努力考上大学。吃饭时,她不时为二老夹菜,谈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表示会与李文忠一起孝顺他们。饭后,她又主动收拾碗筷,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
刘俊霞的勤快懂事赢得了李文忠父母的好感。她离开后,母亲对父亲说:"这姑娘不错,勤快又懂事,还挺有想法。"父亲也点头表示同意:"只要他们真心相爱,能好好过日子,农村来的也没什么。"
就这样,李文忠的父母终于认可了他们的婚事。不久,两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举办了简单的婚礼。知青点的老朋友和村里的乡亲们都来祝贺,见证这段跨越十年的缘分修成正果。
六、历史背景的真实印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1960至1970年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据统计,在1966年至1978年间,约有1600万城市青年被派往农村参加劳动。这些年轻人大多数刚刚中学毕业,突然从城市来到完全陌生的农村环境,面临着生活、劳动和心理上的多重挑战。
陕北榆林地区在当时属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知青们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睡大通铺,每天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饮食条件也很差,主要以玉米、高粱等粗粮为主,很少能吃到肉食。李文忠能够获得记工员的岗位,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特殊待遇",因为这个工作相对轻松,而且有一定权威性。
1972年的中国农村,医疗条件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基本的急救知识也不普及。李文忠能够从书本上学到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的方法,并在关键时刻成功施救,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这也反映出他平时勤于学习的特点。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据资料显示,当年全国约有570万人报考,最终录取人数不到30万,录取率仅4.8%。刘俊霞能够考上大学,确实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学习资源匮乏,许多考生只能依靠有限的教材和自学。
1980年代初的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传统观念仍然很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城乡差异明显。城市家庭通常不愿意子女与农村人结婚,担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会导致婚姻不幸。李文忠父母最初的反对态度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观念。而他们最终能够接受刘俊霞,也体现出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
这段跨越十年的感情故事,不仅是个人的缘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知识青年下乡的历史背景,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观念的变化,也见证了一个农村女孩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每一个转折都映照着社会变迁的影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12:53 , Processed in 0.0081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