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退休金每月到账后不取,或将面临3大问题,难怪大家都要排队取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08:52: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退休金每月到账后不取,或将面临3大问题,难怪大家都要排队取钱                                                                   2025-09-18 06:35                                        

发布于:天津市
   
退休金的“静默”风险:为何老人们宁愿排长队?
一个寻常的午后,银行柜台前人头攒动,长长的队伍中,大都站着步履稍缓的长者。我上前时,注意到一位老先生正手持泛黄的存折,与柜员耐心核对着信息。好奇心驱使我多停留了片刻,原来是退休金刚到账,他前来办理提取。身旁一位阿姨见我驻足,主动与我攀谈起来。她略显神秘地告诉我:“我呀,每月退休金一到账,就立刻来取,从不让它在卡里‘睡懒觉’。不及时取出,可能会惹上麻烦哦。”
这番话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退休金到账后不取出,真的会引发什么意想不到的后果吗?带着这个疑问,我翻阅了相关资料,并走访了数位退休在家的朋友,渐渐拨开了笼罩在这看似寻常习惯后的重重迷雾,发现了其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我国,基本养老金不仅是国家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亿万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经济基石。人社部2025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攀升至10.7亿,其中近1.4亿人每月领取养老金。这笔关系到千万家庭福祉的资金,其发放与使用方式的细微之处,往往直接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品质。
那么,为何退休金到账后不及时提取,会招致“麻烦”?经过一番探究,我梳理出了三个主要的潜在风险:

一、账户“异常”:银行风控的“意外”捕获
家住我隔壁的一位老先生,退休已久,他有一个习惯,便是将每月的退休金累积几个月后再一次性取出。然而,几个月前,当他兴冲冲地前往银行准备取钱时,却被告知银行卡已被冻结。银行方面的解释是,系统监测到其账户长期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被系统自动判定为异常账户,从而触发了风险控制机制。
实际上,《个人银行账户管理规范》(2025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明确指出,为有效防范洗钱和电信诈骗,银行对长期不活跃但持续有大额资金进账的账户会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会采取临时限制交易等措施。尽管退休金属于合法收入,但若账户长时间处于沉寂状态,未产生任何交易,确有可能被风控系统“误伤”。银行工作人员也解释道,系统识别的是账户的“行为模式”,而非资金的性质。一旦账户出现“只进不出”的异常情况,便容易被标记。虽然解冻流程并不复杂,但要求本人携带相关证件亲临银行网点,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言,无疑增加了额外的麻烦。

二、潜在“隐形”成本:小额账户管理费的侵蚀
不少退休老人可能并未留意到,部分银行对长期不活跃的账户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据多家银行在2024年底更新的收费标准,对于余额较低且长期未发生交易的账户,可能会被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虽然单笔费用不高,但日积月累,也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友人曾向我提及,他时常帮助社区里的老年人处理银行账户问题,有时会发现一些老人的退休金卡上莫名其妙地“缩水”了,一查才知是账户不活跃被扣了管理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25年4月发布的《银行服务收费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约有37%的银行对小额不活跃账户收取管理费,月费从2元至5元不等。虽然相关规定允许65岁以上老人申请免除此类费用,但很多老人对此并不知情,更遑论主动去申请。
三、资金安全“隐患”:被盗刷的风险与日俱增
退休金长期存放在银行卡中,若不及时关注账户动态,还潜藏着资金安全被侵犯的风险。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保监系统接到的涉及老年人银行卡盗刷的投诉案件高达2.3万件,同比激增15%。其中,不少案例都与老年人疏于查看账户、不及时取用资金有关,导致卡内资金被盗刷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发觉。
我小区里一位退休多年的教师,习惯于每半年才去银行查看一次账户。去年年底,她在查询时赫然发现卡内竟少了一万多元。银行调查后发现,是她的银行卡信息泄露,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进行了多次小额消费,而老人由于长期不查看账单,直到资金损失达到一定规模才察觉。2025年2月发布的《老年人金融安全调查报告》指出,定期查看账户变动、及时取用或转移资金,是防范银行卡盗刷的有效措施之一。报告数据显示,每月至少查询一次账户的老年人,遭遇资金损失的概率比每半年查询一次的老年人低70%。
了解了这三个潜在的“麻烦”,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退休老人依然坚持每月按时前往银行提取退休金。除了上述客观原因,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在悄然影响着他们的选择:
习惯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
对于绝大多数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现金交易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2025年5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支付习惯调查》显示,7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仍有高达68.3%的人以现金为主要支付方式,而仅有22.7%的人频繁使用移动支付。我的父亲便是其中一位。尽管我们努力教会他使用手机支付,但他仍旧更偏爱“摸得着的”现金,他常说:“看得见,才安心。”每当退休金到账,他都会第一时间到银行取出,然后有条不紊地分门别类存放好。
“掌控感”的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许多老年人通过实际持有现金来获得对自身财务的掌控感。2024年《老年心理健康与理财行为研究》指出,亲自管理现金能赋予老年人安全感和自主感,这对于维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我楼上的张奶奶,退休前是一名会计,她告诉我:“把钱取出来,分好类,知道这个月能花多少,心里才踏实。看着卡里的数字和手里攥着的钱,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防范电信诈骗的“护城河”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许多老人认为,将退休金从银行卡中取出,存放在家中,比留在卡里更为稳妥,能够有效规避网络诈骗的风险。2025年公安部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析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是电信诈骗的高发群体,占受害者总数的28.5%。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老人们对银行卡、网络支付不熟悉的弱点,设下骗局。邻居王大爷的经历便是血的教训。去年,他接到一个自称社保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养老金需要重新认证,差点被骗走卡内积蓄。自此以后,他每月都准时去银行取钱,卡里只留少量备用金。他坚定地表示:“钱放在家里,谁也骗不走。”
社交互动的重要“窗口”
对于一些独居或身边亲人较少的老年人来说,每月一次的银行取款之旅,也是他们生活中难得的社交机会。排队等候时与其他老人闲聊,与银行工作人员交流几句,都成为了他们丰富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我奶奶住在乡下,每月都要坐半小时的车去镇上的银行取退休金。家人曾劝她开通自动转账,在家附近的银行办理,但她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我们才明白,这个每月一次的银行之行,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她会在固定的日期前往,偶遇熟悉的老朋友,一同取完钱后,再到附近的小茶馆里坐坐,聊聊天。2025年4月,《老年人社交需求与生活满意度研究》表明,拥有固定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其孤独感显著低于缺乏社交的同龄人,生活满意度也明显更高。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老人宁愿排队,也不愿选择更便捷的电子支付方式。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否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兼顾便利性与安全性呢?
从资金管理角度,我们可以为老年亲友提供以下支持:
定期小额取现: 建议不必一次性提取所有退休金,可根据实际月度开销需求,分次、小额地提取现金,既能满足生活习惯,又能有效规避银行风控的“误伤”。
开通短信提醒: 协助老人开通银行卡交易短信通知功能。即使不常去银行,也能及时了解账户的每一笔变动,从而提升资金的安全性。
合理分散资金: 考虑将退休金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例如设立一个日常开销账户、一个紧急备用金账户等,避免所有资金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循序渐进学习移动支付: 耐心指导老人掌握最基本的手机支付功能,逐步减少对现金的依赖。同时,务必强调保护支付密码的重要性。
我妹妹为我父亲的操作便是极好的范例:她设立了一个专门接收退休金的账户,一旦到账,便自动将70%的资金转入另一个日常消费账户。这个消费账户连接了手机支付,但设定了单日消费限额,既方便了日常消费,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社区服务也在积极响应老年人的金融需求。自2025年初以来,不少城市的社区开始推广“金融服务日”活动,邀请银行工作人员定期前往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如账户查询、小额取现等。据民政部2025年5月发布的《社区养老服务调查报告》显示,已有超过5000个社区开展了此类服务,惠及老年人约180万人,极大地便利了老年人的金融生活。
回想起文章开头那位告诉我“不取出来会有麻烦”的阿姨,我再次拜访了她,请教她的具体做法。她笑着说:“我每月8号退休金到账,10号左右就去银行,取出一半放家里用,剩下的就留在卡里应急。卡里不能完全没钱,家里也不能完全没现金,这样我才最安心。”
这几句朴实的话语,恰恰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理财智慧:既避免了银行账户长期闲置可能引发的风险,又保留了资金的灵活性,同时还满足了他们对现金使用的习惯性需求。
在这个数字支付日益普及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去倾听和体谅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安全考量。帮助他们安全、便捷地管理好每一笔退休金,不仅是子女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应尽的义务。毕竟,每个人都会步入老年,今天我们为父母所做的,也是为我们自己铺设一条更平坦、更安心的晚年之路。
您家中的老人是如何管理退休金的呢?是坚持定期取现,还是已经熟练掌握了移动支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验和看法,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安全、便捷地管理他们的养老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3 16:34 , Processed in 0.0081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