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刘”谁更能打?主席对两人各有评价,部下也有评议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2 14:47: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刘”谁更能打?主席对两人各有评价,部下也有评议                                                                               2025-09-18 12:40                                        

发布于:天津市
   
      我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个个都是指挥作战的顶尖高手。在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这五位名将中,林彪和刘伯承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两人在指挥风格上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以沉稳著称,作战讲究谋略深远、出奇制胜,特别擅长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战果。关于谁更胜一筹,一直是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刘伯承的军事生涯起步更早,但林彪很早就进入了毛泽东的重点培养名单。当林彪刚出生时,刘伯承已经因家境贫寒辍学,开始为生计奔波;当林彪在私塾读书时,刘伯承已在川军中崭露头角;当林彪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时,刘伯承早已是威震四川的川中名将。

革命不分先后,两位将星在南昌起义时相遇。当时林彪只是叶挺独立团的一名年轻连长,而刘伯承已是起义军参谋团的团长。起义失败后,林彪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刘伯承则远赴苏联,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两人再次相见,是在四年后的中央苏区。此时的林彪已成长为23岁的军团长,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运用自如。而刚从苏联归来的刘伯承,起初对红军实际情况不够了解,还曾撰文批评部队缺乏正规战素养。

随着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李德排挤的刘伯承逐渐领悟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从此他摆脱教条束缚,成为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和执行者。林彪和刘伯承指挥艺术的最大共同点,都是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林彪的军事巅峰主要集中在红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他23岁就当上军长,25岁升任军团长,率部转战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等地,参与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战役,红一军团成为五次反围剿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中,30岁的林彪在平型关一战成名。从此,精于运筹、多谋善战成为他的标志性评价。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站稳脚跟,赢得辽沈、平津两大战役胜利,继而挥师南下,横扫中南地区。长征路上,刘伯承展现出当世孙吴般的军事智慧。他智取遵义城,为遵义会议争取了宝贵时间;参与指挥四渡赤水,让敌军摸不清红军动向;巧渡金沙江时,仅凭几条木船就创造了奇迹;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更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抗战时期,刘伯承将山地游击战发挥到极致,129师像钉子般牢牢钉在太行山区,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解放战争中,他料敌机先、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指挥艺术达到巅峰。

在战友和部下眼中,林彪和刘伯承风格迥异。毛泽东作为他们的伯乐,曾多次评价林彪:井冈山时期说这个娃娃可堪大任;长征时批评他一个娃娃懂什么;1971年则用折戟沉沙铁未销形容其结局。对刘伯承,毛泽东在长征时称他是一条龙下凡;解放战争说我有刘伯承,蒋某人不可能不失败;1958年则批评他教条比较严重。林彪的搭档聂荣臻、老部下黄克诚等人都肯定他的军事才能(1971年后除外),认为他打仗确实有一套。但萧克也指出他打仗勇敢却不够宽容,城府很深。刘伯承的搭档邓小平、部下陈锡联等人则一致评价他既是威严的师长,又是和蔼的老师。朱德称赞他兼具仁、信、智、勇、严的将帅之才。虽然性格都偏内向,但两人的司令部氛围截然不同。林彪沉默寡言,司令部气氛严肃,将领们对他既敬又畏,有事多找政委罗荣桓商量。二野司令部则相反,刘伯承爱讲笑话和方言,反而是政委邓小平不苟言笑。

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指挥风格。林彪属于高度集权型,喜欢一竿子插到底:当师长时管到连级,当军团长时管到团级,当野战军司令时管到师级。这种指挥方式便于集中优势兵力,但强势的主帅往往带出缺乏主动性的部属。刘伯承则奉行分散指挥原则,主张分散指挥打野猪,集中指挥打死猪。无论抗战还是解放战争,他都采用教练式指挥:自己出题,部属解题。这种开明作风更能激发下属的创造性。129师和二野走出的将领成就最大,固然有邓小平的提携,但早在毛泽东时期,刘邓大军的战将们就已崭露头角。

战争年代,林彪和刘伯承有过多次精彩配合。第一次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刘伯承任总参谋长制定计划,林彪、彭德怀负责执行。第二次是长征中的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林彪率红4团长途奔袭,刘伯承、聂荣臻的策应同样功不可没。第三次是抗战时的广阳伏击战,林彪指挥115师取得大捷,刘伯承乘势扩大战果。第四次是解放战争后期的南线大追歼,两人联手施展疑兵计,互相配合解放中南和西南。

不同的性格也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1950年粟裕曾建议由刘伯承或林彪主持对台作战,可见二人在军中的地位。1955年授衔时,两人都因病在青岛疗养缺席仪式。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参与不多,自称编外参谋的刘伯承却贡献良多。此后刘伯承因健康原因淡出,林彪则经历大起大落,最终以悲剧收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3:12 , Processed in 0.0070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