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弃疾为什么不被南宋重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为他杀人如草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0:4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辛弃疾为什么不被南宋重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为他杀人如草芥                                                                    2025-09-16 12:27                                        

发布于:天津市
   
       剑气纵横三万里,曾令十四州霜寒彻骨!这位传奇人物,正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他曾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般轻松自如!这绝非虚言,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惊世壮举!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辛弃疾率领区区五十名骑兵,你没听错,就是五十骑!他们竟敢直冲五万金兵驻守的龙潭虎穴,在敌军重重包围中成功生擒叛徒张安国,最后还能全身而退!这是何等的气吞山河?这是何等的功盖当世?这般壮举,足以让任何史官都惊叹不已!然而,命运的剧本总是充满戏剧性转折,就在这位叱咤风云的猛士最意气风发之时,却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当他满怀报国之志踏入南宋朝廷,却仿佛被无数无形的丝线紧紧束缚。他那身经百战的屠龙之技,竟在朝堂之上无处施展!杀人如草芥这五个字,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将他压得几乎窒息。这究竟是英雄末路?还是朝堂之上另有玄机?那个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究竟在恐惧什么?是这位盖世英雄的锋芒太过耀眼,还是他们内心深处,早已被金人的铁骑吓破了胆?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公元1162年。淮水两岸狼烟四起,风云变幻。年轻的辛弃疾做出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他率领五十名精锐骑兵,如同一柄烧得通红的利刃,直插五万金军驻守的腹地!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活捉那个令人咬牙切齿的叛徒张安国!

这个张安国,前一刻还在出卖同袍,将辛弃疾起义军的兄弟们推入火坑;转眼间就与金军统帅把酒言欢,醉生梦死,完全不知死神已经近在咫尺。张安国!你这背信弃义的叛徒,今日就是你的死期!辛弃疾的怒吼如同晴天霹雳,在金军大帐中炸响。刹那间,酒香与杀气在空气中交织弥漫。

试想一下,五十人对阵五万大军,这是何等悬殊的差距?这简直就是在用生命进行一场豪赌!然而,辛弃疾和他那五十名视死如归的铁血勇士,硬是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张安国还在醉眼朦胧中,就被辛弃疾一把从酒席上揪起,像老鹰抓小鸡般扔上马背。等金军反应过来时,辛弃疾已经率领部下杀出一条血路,押解着叛徒直奔南宋都城临安而去!

这样的壮举传到南宋朝廷,那些久居江南的官员们惊得目瞪口呆。这简直是神人下凡!这是他们最初的反应。但冷静下来后,一个疑问悄然浮现:这个从金国占领区归来的归正人,如此奋不顾身,究竟是为了报效国家,还是另有所图?这场惊心动魄的擒贼行动,到底是热血青年的英勇之举,还是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其中的深意,实在耐人寻味。
当辛弃疾满怀希望地踏入南宋疆土,他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满腔热血,为朝廷收复失地。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就像一头误入瓷器店的猛虎,空有一身本领却处处受限。
不久后,杀人如草芥这顶沉重的帽子就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扣在了他的头上。制造这顶桂冠的,正是那些安坐后方、高谈和平至上的文官们。当辛弃疾出任江西地方官时,当地茶商因不堪重税揭竿而起。面对这个棘手局面,辛弃疾展现了雷霆手段:对首恶严惩不贷,同时上书朝廷为民请命。骚乱虽平,但酷吏之名也随之而来。
那些窃窃私语最终传到了皇帝耳中:此人行事太过狠辣,与'杀人如草芥'何异?这让龙椅上的那位也不禁心生疑虑:一个能力超群又性格刚烈的武将,若日后心生不满,岂不成了一大隐患?
这就是南宋官场的潜规则: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要懂得藏锋守拙。可辛弃疾偏偏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璞玉,认定的道理就坚持到底。这种性格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官场中却寸步难行。杀人如草芥这五个字,到底是客观评价,还是政敌的恶意中伤?这背后隐藏的,究竟是辛弃疾的性格缺陷,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迫害?其中的曲折,令人不寒而栗!

辛弃疾胸中的报国热情从未熄灭。在湖南任职期间,他抓住机会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飞虎军。这支军队在他的严格训练下,军纪严明,装备精良,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按理说,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重用,但南宋朝廷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他们非但没有嘉奖,反而疑心重重:组建如此精锐的私军,意欲何为?当时的南宋朝廷弥漫着苟且偷安的气氛,辛弃疾这样积极备战的主战派自然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这支被寄予厚望的飞虎军也只能昙花一现。
用现代心理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辛弃疾的基本需求虽得到满足,但更高层次的需求却屡屡受挫。作为归正人,他始终难以获得朝廷的信任;他的才华与忠诚,换来的却是猜忌与中伤;他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抱负,最终只能在诗词中抒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诗句背后,是一个英雄壮志未酬的无限悲凉。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呼喊:杀贼!杀贼!这声嘶力竭的呐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抗争。辛弃疾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个人的远大抱负与整个社会的苟安心态相冲突时,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5 03:46 , Processed in 0.0074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