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96年,战士在军区门口救下一老汉,团长:荣誉室的老英雄就是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09:47: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96年,战士在军区门口救下一老汉,团长:荣誉室的老英雄就是他                                                               2025-09-30 07:21                                        

发布于:河北省
   
       1996 年的隆冬,本溪的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将天地染成一片苍茫。在某部队驻地外的雪地里,几名解放军战士发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身影 ——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倒在雪中,脸上满是寒霜,冻得发紫的嘴唇微微翕动。

“老人家,醒醒!” 战士们焦急地呼唤着,轻轻拍打老人冻得发青的脸颊。在值班室的暖气与热水的温暖下,老人终于缓缓睁开了浑浊的双眼。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老人突然抓住战士的手,眼神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颤抖着问道:“这里... 是不是晋察冀军区四纵第 10 旅?” 年轻的战士们面面相觑,这个早已成为历史的番号,为何会从这位陌生老人的口中说出?
“我是来复命的。” 老人语气坚定。当团长王长久闻讯赶来,老人竟挺直佝偻的腰板,用尽全身力气,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告团长!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前来复命!” 那一刻,荣誉室里泛黄的照片仿佛与眼前这位七旬老人重叠,岁月的痕迹掩盖不住他骨子里的军人气质。老人抚摸着照片,老泪纵横:“找了 48 年... 终于找到了...”
时间回溯到 1948 年那个同样寒冷的冬天。在延庆县桑园镇的山路上,常孟兰带领 7 名战士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 阻击国民党暂三军,为大部队转移争取宝贵时间。出发前,连长的命令如洪钟般在耳边响起:“没听到长号绝对不许撤退!” 面对敌军坦克、大炮的碾压式进攻,八名勇士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死守阵地。照明弹划破夜空,炮火的轰鸣声中,两名战友永远倒在了血泊里。“号声没响,就是没完成任务!” 常孟兰的吼声淹没在呼啸的炮火中。然而,战斗结束后,部队早已转移,没有等到号声的常孟兰,带着满心的疑问与部队失散了。
从那一刻起,“复命” 二字便成了常孟兰余生唯一的执念。此后的 48 年里,他走遍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四处打听。在北京收容站,他得知部队已赴朝作战;在烈士陵园,他对着宋团长的墓碑痛哭流涕;在石家庄陆军学院,他甘愿做杂工,只为离部队更近一些,继续寻找那消失的番号。每一个脚印,都饱含着他对使命的坚守;每一次询问,都承载着他对战友的牵挂。
1996 年的那个冬天,72 岁的常孟兰终于打听到部队驻防本溪的消息。他不顾严寒,顶着风雪,徒步朝着军营的方向走去。几百米的距离,对于年迈的他来说,却似万里长征。在离目的地仅一步之遥时,他体力不支倒下了,但他的意志却从未动摇。当他在值班室苏醒,积压了 48 年的汇报终于得以完成:“... 二名战士牺牲,其余人员下落不明...”
直到 2008 年,真相才终于揭晓:当年为了确保大部队安全转移,那声撤退的长号确实未曾响起。但历史会永远铭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八位勇士用生命诠释了军令如山的誓言,有一位老兵用 48 年的时光,书写了对使命的忠诚与执着。常孟兰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是一个时代军人精神的缩影,他用一生践行着对国家、对部队、对战友的承诺,这份跨越世纪的信念,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18:40 , Processed in 0.0073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