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年苏联陈兵百万欲南下中国,最终却没有下手,苏联在怕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6:42: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当年苏联陈兵百万欲南下中国,最终却没有下手,苏联在怕什么?                                                                                2025-10-03 15:19                                        发布于:天津市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赫鲁晓夫的突然下台让中国看到了中苏关系可能改善的希望。毛主席作为一位深谙政治局势的领导人,决定把握这个机会。为了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中国派出了由周总理领导的高级代表团前往莫斯科。

然而,周总理一到莫斯科,就发现苏共的新领导班子并没有修复与中国关系的打算,反而依然坚持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华政策,甚至有意向中国施加压力。周总理的这次访问,表面上是为了庆祝十月革命,但实际上是他希望借此机会探测苏联的真实意图。

赫鲁晓夫推行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深深触动了中国的底线,毛主席曾公开表示:“坚决反对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这也导致了中苏在外交上的不断摩擦。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上台,但他坚持认为苏联的路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根本没有修复关系的必要。在一次宴会上,苏共的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周总理说了一句让他难以忍受的话:“不要让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妨碍我们。”这让周总理非常愤怒,直接回应道:“你在胡说什么。”并准备愤然离场,表达自己对苏方态度的不满。

事后,周总理将此事告诉了勃列日涅夫,没想到勃列日涅夫竟然将马利诺夫斯基的话解释为“酒后失言”。这让周总理彻底意识到,自己此行的目标——缓和中苏关系,已经完全破灭。苏联根本没有任何改善关系的意图,反而是在试图挑起中国的内部分裂。

当时,苏联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们认为自己足够强大,不需要担心外部威胁。然而,中国在面对这种高压政策时并未退缩,反而展现了坚定的立场。毛主席通过周总理的访问,明确告诉世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如果苏联施加压力,中国绝不会屈服。

1965年,越南问题逐渐恶化,美国向越南北部发动了空袭,苏联被迫介入并派遣柯西金前往调解。此时,柯西金正好带着任务访问中国,他希望中国参与即将在3月召开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并劝说中国为美国从越南撤军提供“出路”。但中国明确表示,越南的局势是美国挑起的,自己绝不会插手,也不会为美国找出路。

这时,苏联的策略开始暴露。虽然柯西金表面上似乎恳切邀请,实则是在给中国挖坑。如果中国答应,既助长了美国的势力,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信誉和形象。周总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显示了中国坚决独立自主的立场。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1966年,苏共中央公开批评毛主席,表示他及其反帝国主义、反共政策进入了危险阶段。这一言论似乎为勃列日涅夫采取军事行动对中国施压做了铺垫。与赫鲁晓夫注重政治和心理战不同,勃列日涅夫更加偏向使用军事手段。此时,中苏边界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苏联挑起的冲突愈加频繁,1964年至1969年,苏联共挑起了4189起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发生在1969年3月2日,成为中苏冲突的一个转折点。苏联边防部队进入中国珍宝岛地区,经过两轮激烈的战斗,苏联军队被击退,但中国也付出了伤亡代价。此事件表明,苏联的扩张主义在中国的东部边界得到了体现。尽管苏联表面上宣称要打击中国,但背后真正的意图是通过这种军事行动,向世界展现其军事实力。

当时,苏联认为中国的军事能力尚未成熟,不足以反击。然而,他们忽视了中国的潜力,尤其是核武器的研发。中国已悄悄开展了核武器的研发工作,并在1966年成功进行了核爆炸试验。柯西金回国后,得知这一消息,深感震惊,立刻要求勃列日涅夫撤回驻边的苏联大军。

整个过程反映了苏联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并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在面对强大的压力时,中国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并最终成功避免了被苏联强制推行的局面。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示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凸显了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如何通过智慧和坚定的决心来应对外部挑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3 12:04 , Processed in 0.00696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