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海战役最奇特的昏招:刘帅都给看笑了,白崇禧更是无奈选择摆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6: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淮海战役最奇特的昏招:刘帅都给看笑了,白崇禧更是无奈选择摆烂                                                                   2025-10-11 14:56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的一场。尽管我军投入了两个野战军,总兵力达到60万,但最终这场战役却依然是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斗。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继续保持着一贯的指挥风格,不仅决策失误,还时常昏招频出。负责指挥的白崇禧意识到形势严重,于是选择“躺平”,让蒋介石自己承担责任,放任局势恶化。

1948年,毛主席亲自任命许世友为解放济南的指挥官。许世友不负重托,带领九纵拼死奋战,最终将国民党将领王耀武打得溃不成军。王耀武失败后,不得不灰溜溜地逃离济南,处境堪忧。我军得知王耀武没有死,立即加大了追捕力度,最终将其抓获,成为我军的俘虏。

王耀武被俘后,山东战场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毛主席原本打算让粟裕趁机下江南,牵制大别山的国民党部队,从而缓解中野的压力。然而,粟裕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役计划,这一计划初听时,毛主席并未重视,认为当前的任务应该是帮助中野解决困境,其他的事可以等到下江南之后再谈。

但粟裕没有放弃,他坚持向毛主席阐述自己的想法,最终说服了毛主席取消了下江南的计划,转而支持粟裕的方案。这个决定令国民党始料未及,粟裕的野心也超乎他们的想象。

粟裕的计划是在淮河以北集结中野和华野的主力部队,集中力量与国民党展开决战。这一战如果能够成功,便能彻底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之后我军将无敌手。毛主席认同这一计划,并决定将中野从大别山调遣出来。

中野部队在进入大别山后,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为了遏制中野的进展,蒋介石特意将白崇禧调到大别山,实施围困。白崇禧被称为“小诸葛”,不仅聪明过人,还十分了解我军的运作方式。他通过大肆推行保甲制度,迫使当地百姓无法支持我军,而我军为了保护群众,也只能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

因此,中野虽然曾进驻大别山,但在这里过得非常艰难,兵力和装备也逐渐缩水。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希望粟裕带领部队下江南,缓解大别山的困境。然而,粟裕坚持自己的战役计划,最终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

当中野从大别山撤出后,部队的战力相对较弱。尽管如此,杜聿明却希望利用两军尚未汇合的机会,通过攻击华野来牵制中野的力量。杜聿明认为自己拥有兵力优势,甚至有信心能部分歼灭华野的部队。然而,蒋介石对杜聿明的提议毫不重视,反而将其调往东北战场,令杜聿明无暇顾及淮海战役。

在东北,东进兵团的战斗力也逐渐减弱,蒋介石十分担心一旦东进兵团被全歼,国民党在东北将彻底失去优势。于是,杜聿明被急召回东北,而淮海战场上,国民党的主力则开始采取“长蛇阵”阵型,准备进行防御。

然而,国民党并未预料到我军会如此迅速反应。华野和中野两大部队同时发动进攻,国民党统帅部意识到形势不妙,急忙决定将战场核心集中在徐州,认为只要集中兵力在此防守,就能够抵挡住华野的攻势。

然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却让局势变得复杂。各兵团之间互不信任,行动迟缓,导致整个防御系统缺乏协调。与此同时,中野部队开始与华野汇合,给国民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国民党高层迅速意识到,若不调整指挥体系,形势将愈发严峻。何应钦提议由白崇禧指挥整个战局,但蒋介石却不听劝告,反而将战区分割为两部分,让刘峙和白崇禧分别指挥徐州和华中。白崇禧对此意见强烈,但蒋介石始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当时,蒋介石正面临副总统选举的压力,他将注意力转向了政治斗争,导致对白崇禧的意见视若无睹。最终,国民党采取了错误的十字阵防御阵型,而这个阵型也成了淮海战役失败的前兆。刘帅看到国民党采取这个阵型后,非常高兴,而白崇禧则选择远赴上海,尽量避免与我军正面交锋。

最后,淮海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充分证明了即便国民党有强大的指挥员和聪明的将领,但在蒋介石这个无能的上司领导下,最终一切都将以失败告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3 22:56 , Processed in 0.0072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