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从一草寇那学到一个战法,任何强大之敌都奈何他不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从一草寇那学到一个战法,任何强大之敌都奈何他不得!                                                                       2025-10-19 14:59                                        

发布于:天津市
   
        毛泽东是一位深思熟虑的人,虽然他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却凭借自身的学习与思考,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军事指挥官。那时候,他并不懂得如何打仗,但他有着过人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周围的事物中汲取知识,发展出自己的战略思想。
1927年秋,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入了井冈山,准备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他知道,单靠“山大王”的身份不能长期生存下来,他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战斗方式。于是,他开始研究当地一些绿林好汉的战法。尤其是研究了一个名叫朱孔阳(外号朱聋子)的山贼,他的战术是在敌人来袭时,利用地形和民情打游击,采取“打圈”的策略,从而避免直接冲突。朱聋子依靠这种方式,成功地躲避了官军的追击。

但毛泽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朱聋子的策略上,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创新。毛泽东认识到,单纯的“打圈”只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策略,无法彻底解决敌人的威胁。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他说,打圈的目的是为了让敌人疲惫,迷惑敌人,迫使敌人暴露出弱点;而“打仗”则是主动出击、消灭敌人。

毛泽东还形象地解释了这一思想:“打仗就像雷公打豆腐,要专挑软的地方下手;打仗又像做生意,赚钱才做,赔本的事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这番话不仅揭示了毛泽东深刻的军事战略,也显示了他灵活应变、勇于创新的智慧。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当敌人派遣重兵进攻井冈山时,毛泽东并没有正面与其硬拼,而是选择先后撤,诱敌深入,然后通过巧妙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敌人在追击时疲惫不堪,毛泽东则趁机集中力量,逐个击破。这种“打圈”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术。毛泽东的“打圈”并不是单纯地躲避,而是为了诱敌深入,待敌人精疲力竭后再给予致命一击。这一战略无疑超越了朱聋子的消极防守,体现了毛泽东更为主动和创新的战术思维。
通过对“打圈”与“打仗”相结合的运用,毛泽东创造出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这种战术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局势,使得敌人即使占据了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也无力应对。这一战术是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和敌情特点,经过毛泽东不断调整、改造而成的,展示了他在战术上的非凡智慧。

后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群众的斗争一天天扩展,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无法奈何我们。”毛泽东的这一战略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河向东》一书中详细记录了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的高明手段以及他如何激发民众力量的巨大魅力。这本书成为了畅销的红色历史书籍,深受读者喜爱,讲述了毛泽东如何以智慧与勇气,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25 22:24 , Processed in 0.0078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