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最早发现毛主席的才华,曾预言:这个人很有可能改变中国的未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最早发现毛主席的才华,曾预言:这个人很有可能改变中国的未来                                                                2025-10-29 18:44                                        

发布于:湖北省
   
      1912年的长沙,就发生了这样一个瞬间。
一个刚从军队退役、名不见经传的19岁青年,走进了一所中学的考场。

他或许自己都未曾料到,他即将写下的一篇文章,不仅会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更会让一位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对他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预言。
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而那位一眼看穿他非凡潜质的伯乐,便是时任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的符定一。

不凡的少年
1912年的春天,长沙北正街紫东园的几间民房刚改成校舍,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初创。那时刚满19岁的毛泽东从韶山来到长沙,掏出1块钱报名费,走进了借用贡院校舍设置的考场,当时报考普通科的考生有两千多人,最终只录取一百五十名,竞争激烈得很。

两场考试结束,放榜时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穿着土布衣服的乡下青年竟拿下了榜首,被编入习英文的普一班,成了这所新学校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学生”。
但这份榜首成绩没让校长符定一立刻放下心来。

当时,考卷里的文章是围绕《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要策》题写的,毛泽东写出的不仅立意高远,论述起来还挥洒自如,字也写得相当出色。
但那时社会风气浑浊,他最担心有人走关系混进学校,于是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个孩子。

等传达员把毛泽东领到校长室,符定一真是吃了一惊,眼前的青年穿着打补丁的土布褂子,脚上是草鞋,一口韶山土话格外浓重,他不禁暗自犯嘀咕,这样的乡下孩子真能写出那样的好文章吗?

符定一当即决定再次测试,从三皇五帝的典故问到民国初建的时局,想从各个方面试探他。
没想到毛泽东全程从容不迫,无论问到什么都能对答如流,偶尔还会冒出几句独到见解。
但不放心的符定一出了一道更为严苛的题目——论救国之道。

毛泽东没有丝毫犹豫,提笔就写,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救国之道的思考,提出只有唤醒民众的觉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符定一被深深折服了,他断定毛泽东绝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成大器。

慧眼识珠
之后,符定一在学业上对毛泽东悉心指导,常常与毛泽东探讨时事,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毛泽东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符定一的引导下,毛泽东的视野也变得开阔,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后来毛泽东在省立一中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获作文比赛满分,符定一亲自审定考卷时,在首页批下“传观”二字,让全校师生都能看到这篇佳作,这份公开的认可给了青年毛泽东极大鼓舞。

可没过多久,毛泽东觉得学校的课程太浅,满足不了自己对知识和救国道路的探索,竟主动离开了省立一中,走上了革命的路。
那段时间毛泽东生活拮据,符定一得知后,让夫人每月固定补助他5元大洋。

这在当时够买20斤大米,基本解决了他的食宿难题。
毛泽东还常去符家做客,两人围坐讨论时局,符定一会把自己收集的各地报纸整理出来,圈出关键新闻让他重点关注,还教他如何从繁杂信息中抓核心问题。

1925年秋,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工人运动,一时间震动全省,军阀赵恒惕悬赏十万大洋捉拿“赤党头目”,密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彼时符定一恰返湘探亲,在任省政府秘书长的表弟家中瞥见逮捕密电,顿时惊出冷汗。

当下符定一心里的想法是一定要保住毛泽东!
于是他直奔表弟书房,以性命作担保,表示毛泽东万不能出事,今日若杀他,来日必遭湖南千万人唾弃。

符定一说完这番话见对方还犹豫,于是只能变卖随身玉佩疏通关系,将抓捕行动推迟20天,随后紧急联络地下同志,辗转找到藏身菜园的毛主席。
他将身上仅剩的20块银元塞进毛主席手中让他速离湖南。

而这次脱险后毛主席奔赴广州,不久后就踏上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征程。
直到1946年延安窑洞,这对分别了21年的师生才再度相逢。
一见面,符定一就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思虑已久的方略——武攻天津卫,文取北平城。

预言成真
符定一指出天津是军事要冲,但北平是文化命脉,如果以雷霆之势夺天津,那么就要以怀柔之策安北平。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在场的众人顿时陷入了沉默,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对北平的作战策略。

最后,还是毛泽东敲板,决定采纳符定一的建议,北平才得以靠和平的方式获得了解放。
这座古老的城市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文化事业,毛泽东三顾茅庐请符定一担任文史馆馆长。

起初符定一婉拒,但耐不住毛主席的再三邀请,他任职后四处奔走,积极组织力量对面临损毁的文化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整理和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付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55年符定一患病住院,毛泽东除了派秘书田家英经常去医院协调治疗,还亲自打电话给医院院长,叮嘱“一定要用最好的药,好好照顾符老先生”。
3年后符定一病逝,毛泽东特意送去花圈,花圈上的挽联是他亲自拟定的。

写着“符定一先生千古,毛泽东敬挽”,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老校长的敬重。
这份从1912年开始的师生情谊,跨越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始终用具体的扶持和信任,温暖着彼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5:20 , Processed in 0.0076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