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难见人品:陈独秀儿子陈延年被杀,胡适和吴稚晖都做了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危难见人品:陈独秀儿子陈延年被杀,胡适和吴稚晖都做了什么?                                                                      2025-10-30 14:36                                        

发布于:天津市
   
        1927年7月,陈独秀的大儿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在上海遭受了极其残忍的酷刑折磨后,不幸被杀害。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事件无疑与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息息相关。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蒋介石的铁杆亲信,陈独秀的老朋友、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凭借自己在政界的地位与影响力,通过写信告密并蓄意陷害陈延年,那么事情的发展或许不会如此悲剧。

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法律和秩序并不完备,人的生死,往往只在掌权者的一念之间,甚至可能只是某个有权人一句话的结果。当得知陈延年被捕后,吴稚晖立即给当时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今日闻尊处捕获陈独秀之子延年,不觉称快。先生真天人!如此之巨憝就逮,佩贺之至。陈延年之恃智肆恶,过于其父百倍。所有今日共党之巨头,若李立三,若蔡鹤孙(注:蔡和森),若罗亦农,皆陈延年在法国所造成。彼在中国之势力地位,恐与其父相埒,盖不出面于国民党之巨魁,尤属恶中之恶!上海彼党失之,必如失一长城。故此人审判已定,必当宣布罪状,明正典刑……”细读这封信,可以感受到吴稚晖字里行间满满的戾气与恶意,充满了对陈延年深深的忌惮、恐惧和挑拨,不顾及自己的文化名流身份,也完全不顾及他自己和陈独秀曾有过深厚的友情,甚至有些像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说不出来的话。更让人震惊的是,陈延年不仅仅是吴稚晖的老朋友陈独秀的儿子,还是一位富有才华、心怀理想的年轻革命者,平日里吴稚晖与他亲如伯父、称他为“伯伯”。然而,在这样的情谊面前,吴稚晖却能如此冷酷无情地写出这封信。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真正面目,往往在关键时刻才会显露。吴稚晖在此时的所作所为,正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冷酷和自私。与此同时,陈延年被捕的消息,也牵动了另一个人的心,那就是胡适。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胡适与陈独秀因《新青年》结缘,彼此成为朋友,并在北大共事。两人曾一起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程。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性格、经历及信仰的不同,二人思想上逐渐产生了分歧,甚至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但无论如何,二人始终互相尊重,不至于走到互相伤害的地步。陈独秀以慷慨激昂、坚定不移的性格著称,再加上当时复杂危险的政治环境,他屡次入狱,胡适总是会尽力伸出援手。这一次,得知陈延年的处境危急,胡适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胡适没有考虑到出手帮助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可能带来什么麻烦,而是想着如何像当年帮助陈独秀一样,解救陈延年。他最终找到了吴稚晖。胡适的理由大致如下:吴稚晖与陈独秀有深厚的交情,关系亲密;吴稚晖与陈延年兄弟俩也有较好的关系,曾将他们送到法国学习;吴稚晖是当时的文化名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与蒋介石关系密切,蒋对他的意见非常重视。

胡适认为,找到吴稚晖帮助陈延年,是最有可能成功的选择。但他显然低估了人性中的险恶与冷酷。最终,陈延年被残忍杀害的消息传来。吴稚晖不仅在私下写信支持这一切,他还将这封充满恶意、血腥的信件公开刊登在上海知名报纸《申报》上。这种做法不仅令人愤慨,更是毫无底线的表现。

当时的社会,乱象丛生,恶人横行,吴稚晖被人戏称为“疯狗师爷”。他作为一位文化名人,若干年的学问和地位,都因为这封信而毁于一旦,永远也无法洗清他的耻辱。不论吴稚晖如何想要洗白自己,如何自视为文化名流,这封信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禁让人想知道,当年胡适在得知这一切后,看到吴稚晖的信,心中会作何感想?七个月后,陈延年遇害,胡适写了一封信给吴稚晖。信中他说:“七月初我在杭州读先生与杨虎一书论陈延年的案子,我认为先生盛德之累,中心耿耿,不能释然。”

胡适以一贯的温文尔雅,含蓄地讽刺了吴稚晖,指责他作为一个文化名人和国民党元老,推波助澜,蓄意加害陈延年,行径卑劣。时间过去,血迹永远无法洗净,胡适始终无法忘记那个英勇的年轻革命者,那个充满理想的后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5:20 , Processed in 0.0071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