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愈生前身后名 唐晓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05:10: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思雨 于 2015-12-5 05:12 编辑

                               韩愈生前身后名                                                                                                   2015-12-04 12:27:43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在文学、教育等不同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


尽管韩愈对中国文化做出了这样的贡献。但韩愈生前成名较晚。早年到长安之时,他没有任何名气。他《出门》:“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没有什么名气,也就没有什么社交活动,只好关门读书。后来,韩愈的文章渐渐受到同代人的重视,开始有了名气。但当时对韩愈有赞扬也有批评。如裴度对韩愈是即有所批评的。他在《寄李翱书》中说:“昌黎韩愈,仆识之旧矣,中心爱之,不觉惊赏,然其人信美材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乎?可矣乎?”他对韩愈的“以文为戏”是不满意的。李汉对晚年的韩愈做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他是韩愈的女婿,对韩愈的评价不能完全当真。而到了五代时期,《旧唐书·韩愈柳宗元传》更从思想与文章两个地面对韩愈加以批评。称韩愈在思想世界“时有恃才肆意,亦有盩孔、孟之旨。”而在文章写作世界“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


到了宋代,韩愈的才受到高度的赞扬。宋代古文六家,都是韩愈的仰慕者,对韩愈有极高的评价。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就称: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洵曰:“自孔子没,百有余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数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子后乃稍阔远,二百余年而杨雄称于世。杨雄之后不得其继,千有余年则属之韩愈氏。韩愈氏没,三百年矣,不知天下将谁与也?”(《嘉祐集》卷十。)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更说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对韩愈的文学成就更是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后山诗话》引)又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书吴道子画后》) 曾巩在《杂诗五首》云:“韩公缀文辞,笔力乃天授。并驱六经中,独立千载后。谓为学可及,不觉惊缩手。如天有日月,厥耀无与偶。当之万象莹,所照百怪走。此其自然光,万物安得有。其人虽已殁,其气著星斗。穷天破大惑,更觉功业久。”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韩文的独特风貌,说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掩抑遏蔽,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气,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嘉祐集》卷十一)王安石是非常傲气的人,对古今人物苛评多而赞扬极少,但他对韩愈也还是称赞的,在《送孙正之序》:“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宋代称韩愈为“韩子”。“韩子”这一称呼本来是称呼先秦时期的思想家韩非的。韩愈占上了“韩子”,人们只好将先秦的那个“韩子”改称“韩非子”了,以与韩愈这个“韩子”相区别。这足以说明韩愈的影响。


北宋人多认为韩愈之“文”与“道”都非常重要。到南宋,情况有所不同,开始认为韩愈之“道”并不纯粹。在这方面,朱熹的看法起了很大的作用。朱熹认为“韩愈所原之道,则亦徒然言其大体,而未见其有探讨服行之效”,甚至说韩愈“只是要做好文章,令人称赞而已,究竟何预己事,却用了许多岁月,费了许多精神,甚可惜也”(《沧州精舍谕学者》,同上,卷七十三) 不过,朱熹对韩愈的文章还是有很高的评价,而且对韩文很有研究,撰写了《韩文考异》一书。朱熹对韩愈的这种态度,为明清时期的学人评价韩愈开了个头。这一时期,多认为韩愈儒家思想不纯粹,但文章方面的成就还是被承认。如方孝孺曾说韩愈“未纯于圣人之道,虽排斥佛老过于时人,而措心立行或多戾乎短度,不能造颜、孟氏之域”(《与郑叔度八首》,《逊志斋集》卷十),但对韩文还是非常佩服。称许韩文“开阳阖阴,奇绝变化,震动如雷霆,淡泊如韶濩,卓矣为一家言”。


这种情况,到近现代才有改变,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韩愈地位陡落。五四运动以反传统为其特色,特别是以反对儒家思想传统为中心,这对韩愈显然是不利的。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韩愈多持批评态度,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即说:“吾人今日所不满昌黎者二事:一曰,文犹师古。虽非典文,然不脱贵族气派,寻其内容,远不若唐代诸小说家之丰富,其结果乃造成新贵族文学。二曰,误于‘文以载道’之谬见。文学本非载道而设,而自昌黎以迄曾国藩所谓载道之文,不过抄袭孔孟以来极肤浅,极空泛之门面语而已。”鲁迅对韩愈也没有好感。


对韩愈批评最甚的是周作人。他写了多篇批评韩愈的文章,既批评韩愈的道统,也批评韩愈的文章,对韩愈全盘否定,说韩愈“是封建文人的代表,热中躁进,顽固妄诞而胆小,干谒宰相,以势利教儿子,满口礼教”,韩愈文章“实乃虚骄粗犷”,“虽然韩愈号称文起八代之衰,六朝的骈文体也的确被他打倒了,但他的文章,即使最有名的《盘谷序》,据我们看来,也实在作得不好。”甚至说:“我找坏文章,在他的那里找代表”。他也确实一再给韩愈文章挑毛病,如认为《送孟东野序》有文理不通之处。作家废名是周作人的学生,他也像周作人一样,对韩愈加以批评,认为将《送董邵南序》选入教材简直是误人子弟。


不过,同样是在这一时期以及稍后,也有许多人仍赞扬韩愈,主要是赞扬韩愈的文章。如批评家李健吾说道:“韩愈所有的文章,从散文的立场来看,最是富有散文的节奏。他的行文不平板,他所追求的永远属于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为了得到这种珍贵的反乎诗的节奏,他会在一个冗长的句子下面来一个短促的句子,他会在单调的陈述之中,忽然呈出一种意外的奇突。意思并不多,也并非了不得的新奇。但是什么东西迷诱我们,不忍把他丢开。”他还说:“韩愈文章的成功在乎他的热诚,如托尔斯泰所谓的艺术的真诚。”这应该是很高的评价。


吴宓更为韩愈之道辩护,说道:“韩昌黎谓‘文以载道’。此道非仅儒家之道、孔孟之道,实即万事之本源,人生之真理。是故诗以载道,且以布道。人之读诗者,如就灯得光,围炉取暖,顾灯内之光、炉中之热,亦不过宇宙间之光热之一部分,暂寄托于此灯此炉内。纵或放射变形亦终不消灭,惟流转循环,分合隐现而已。由此比喻,可知真理永存不灭。而诗人之载道布道,实有代天受命,参赞化育之功矣。”


有趣的是,鲁迅对韩愈没有好感,但有人又将韩愈与鲁迅相提并论。郭沫若在《写在菜油灯下》就说道:“考虑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那简练、有力、极尽了曲折变化之能事的文体,我感觉着鲁迅有点像‘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

闻一多在鲁迅逝世时写道:“鲁迅先生死了,除了满怀的悲痛之外,我们还须以文学史家的眼光来观察他。我们试想一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物中支配我们最久最深刻,取着一种战斗反抗的态度,使我们一想到他不先想到他的文章而先想到他的人格的,是谁呢?是韩愈。”


张岱年则将胡适比作韩愈,认为胡适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地位与韩愈有类似之处:“韩愈提倡古文,‘文起八代之衰’,取得了巨大成就。胡适提倡白话文,使白话、语体文成为学术上、政治上文章的主要形式,其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还有不少人表示,他们是通过学习韩愈文章而获得写作能力。如蔡尚思曾回忆说:“我在永春中学读书时期,特别注意打好学问基础,先从文学入手,把韩文和部分《史记》、《庄子》等书读得烂熟。熟能生巧,后来到北京应《世界日报》征文,被张恨水评为‘吾知此君研究韩文有年矣’,梅光羲老师也有‘文气极似韩文公’的评语。他们都看出我大受韩文的影响。”


到了当代,特别是近几十年,对韩愈的评价逐渐回归理性。不仅承认韩愈是大散文家,思想家,对韩愈的人格也有一种实事求是的评价。当代作家梁衡写《读韩愈》就是这样,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步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1:26 , Processed in 0.0272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