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羲之曾是个笨小孩:积极心理暗示助开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3:46: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羲之曾是个笨小孩:积极心理暗示助开智                                        2015年12月31日10:28


 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周顗带动朋友圈里的人重视王羲之,等于给了王羲之一个积极开朗的成长环境。所以说,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尊敬和荣耀,是极其重要的。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作者:刘黎平

  王羲之,这个名字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梁武帝说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更是膜拜得不得了,“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心里所仰慕的,手里所模仿的,都是王羲之老师,其他书法家,他根本没放在眼里。
  其实,王羲之这位文艺青年,不仅在书法上,在其他方面也很有情怀。他有他的迷茫、他的悲伤,这不奇怪,一个能将书法演绎得那么出神入化的人,怎么可能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呢?


  成长
  因一份牛心炙
  而改变的命运
  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琅琊”一词现在因为一部电视剧火了,其实汉晋时期,经常有“琅琊王”这个封号,读这一段史书,“琅琊”会时不时蹦到眼前来。
  王羲之是个高富帅,他的祖先对东晋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老爸王旷是淮南太守,这个职位不出奇,出奇的是如果没有王爸爸,东晋可能就没有了。
  王羲之爸爸早在西晋时期就看出中原地区的战乱苗头,一早带着王氏家族南渡,避将来的“五胡之乱”。他不仅为一家着想,也为整个晋王朝着想。早在西晋王朝在北方撑不住的时候,他就提议司马睿迁到江淮以南去,在南方安置晋政权,“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司马睿就是晋元帝。
  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王敦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这个不用细说了。然而,这么优秀的基因,到王羲之这里,似乎有中断的苗头,为什么呢?原来这孩子自小有点傻傻的,也不是说智力有问题,而是不善言辞,“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人们都不看好他。这在以清谈为风尚的东晋,作为一个高富帅,想要进入社会主流朋友圈,恐怕是拿不到门票的。
  对于这样的笨小孩,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呢?最好的办法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古人在这方面似乎颇有研究。王羲之13岁那年,有一回去拜访东晋的一位名叫周顗的高官。周长辈觉得王羲之小朋友还是有料的,只是没有被发掘出来,决定试一试。当时东晋有一道很高大上的菜,叫做“牛心炙”,牛心做的,一般人吃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常有一些菜不是平常人能吃的,例如西晋初期,因为物资紧张,猪颈肉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吃,其他人吃是犯法的。当然,老百姓当时也没有条件能吃到。
  宴会上,周顗当着各位宾客的面,要人将牛心炙割了一份端给王羲之,然后说:王羲之同学,今天这道菜就是你的了。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王羲之更是受宠若惊,吃了一份牛心炙,从此王郎是牛人。
  这事在社会上、在朋友圈里传开来,大家都纷纷认为,能吃到周顗家牛心炙的,将来必定是牛人,这孩子有前途,于是,王羲之出名了。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有极大的关系,周顗带动朋友圈里的人重视王羲之,等于给了王羲之一个积极开朗的成长环境。所以说,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尊敬和荣耀,是极其重要的。
  对王羲之而言,这一份牛心炙,等于一碗正能量鸡汤,扫除了他心中的阴霾,让他从此重视自己、看得起自己。王羲之后来坦腹东床的坦然,或许也跟这份牛心炙的能量分不开。


  情怀
  不隐藏自己的情绪
  喜怒哀乐都很直率
  艺术家的情怀当然是易感的,既能乐天命,又容易感伤,一点点小清新的情绪也会跃然笔端,王羲之老师就是这么一位。看看他的《快雪时晴帖》,这是书法上的神帖,行草开头,行楷结尾,笔法雍容古雅,圆润而又娇媚自不必说,这短短28字的作品,更将王羲之率真的性格坦露无遗。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王羲之拜上,一场快雪很快就晴了,真好。想必阁下还挺好的吧。有件事还没结果,搁在心里头,蛮郁闷的。王羲之拜止,山阴张侯启。)
  这其实相当于一条朋友圈里的信息,在那时候而言,相当于一张便条。到底下了一场多大的雪?山阴的那位张先生到底是何人?王羲之心里想的是何事?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了谜。然而,那场急匆匆的大雪在王羲之心里引发的情绪波动,却是真实可感的。
  首先,外部景物在视觉上引发的观感是可喜的,正面的,一个“快”字,一个“晴”字,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描写,然而心情跃然纸上,不只是雪“快”,也是心情痛快,不只是天气晴,更是胸怀晴朗,客观词汇后面涌动着主观的心情。接下来,在“快”和“晴”的基础上,一个“佳”字,正好将心情传递出来。两句话,五个字,由天气到心情,一气呵成。
  其次,欢喜痛快的同时,马上涌现情绪的波折,问好对方之后,又有点小郁闷,有件事情还没出来结果,心里郁结着呢。事情已不可具体去推测,但心情却可以具体感受到,小小的纠结,其实不会破坏雪晴时的美感,反而有助于展现场景的真实性。艺术节奏掌握得好,不开心也能变成一种小清新。不足三十个字,有情有景有波折,又不失整体感,加上书法的登峰造极,成为神贴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再如《丧乱帖》,也是情真意切。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后来因为战乱迁居浙江山阴,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当时北方战乱,人不宁居,连坟墓都不得安宁。王羲之的祖坟曾遭破坏,后来被修复,王羲之听说,悲从中来,写下《丧乱帖》,此文可见他的真性情。王羲之并没有从国家兴亡的角度去说大道理,而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表达自己的悲哀和沉痛,“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不见说理,惟见抒情,情之所至,字字沉痛。这和魏晋南朝时期的审美风格有很大关系,竹林七贤任性放诞,连严谨如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也“临表涕零”。那时候为人的境界最受认可的是“性情中人”,王羲之在这里展现了性情中人的一面。
  再读《兰亭集序》中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一个感性的王羲之更加立体化地展现在眼前。



  智谋
  上书制止
  殷浩北伐
  王羲之不只是一个有情怀的文艺青年,同时也是具有相当治军智慧的能人。
  当时的大臣殷浩打算北伐,在艺术世界里徜徉的王羲之老师,却敏锐地感觉到这次大规模的北伐会以失败告终,于是写信给殷浩,强烈要求他停止此次军事行动,“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王羲之言辞恳切,但殷浩却觉得他的话不靠谱,没有听从,结果不出王羲之所料,殷浩北伐失败。殷浩不服输,打算二度北伐,王羲之又给他泼冷水,说现在“军破于外,资竭于内”,根本没法打,正确的战略应该是老老实实保住长江以南防线,“莫过还保长江”。结果,再一次如王羲之所料。
  魏晋南北朝是个多男神的时代,例如第一美男子潘安就是那个时代的,那时的男神不只长得帅,同时在文学等诸多方面也有两把刷子,王羲之正是如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2:33 , Processed in 0.0080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