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化时代加速,国际上近几年出现“以房养老”的养老与理财相结合的经济模式。而大陆与台湾也于这两年开始引入这一理念,尤其是金融行业更作为推动者想方设法让民众接受。但经过两三年的推进,在大陆,似乎以房养老模式出现叫好而不叫座现象,但台湾,以房养老模式却在顺利推行。“以房养老”到底靠谱不靠谱?业内建议这方面工作可以借鉴台湾做法。
把自己的房子拿出去抵押给银行,由银行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供抵押者养老,且房屋所有者的养老不是去养老院,而是继续住在家里养老。这看起来很美的事,在大陆遭到“叫好不叫座”,而在台湾却受到很多老人支持。
■“以房养老”
没打破传统养老模式
无论台湾还是大陆,一辈子辛苦养儿育女,就是期望年老时能得到子女奉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而这种思维随着社会发展却正在被颠覆。由于现在社会少子化问题严重,平均6.5个年轻人要扶养一位老人,很多年轻人面临沉重的生活压力,想照顾长辈却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而另一方面,有不少老人没有足够的钱养老,但他们有房子,有房子却又因无法申请低收入户补助,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由于现代婚姻关系发生变化,事实上很多家庭的老人养老问题,已经不再是传统靠子女伺候到养老送终。加上养老院条件的不断改善,一些养老院不仅仅提供老人安养晚年的吃住行,还包括医疗康复等服务,一些养老院甚至条件堪比星级酒店服务。这让一些老人开始动心,改变过去让子女伺候的理念。
但作为中国人的传统,大多数老人尽管不想完全靠子女来给自己养老,但还是希望居家养老。而几十年的生活,也让很多老人对家对房子的依恋情牵梦绕。
针对既能居家养老,又能让老人晚年过得更幸福,生活得更宽裕,近年来国际上金融企业开始开发出一款既能让老人居家养老,又能让老人晚年经济上宽裕些,而设计出的“以房养老”金融养老模式。作为推动方,银行当然最终也要获利,而这个利,就是等老人往生以后,银行拥有老人房子的产权和处理权。
大陆于前年开始推动这个计划,时过两年,这一计划却难以展开。而台湾,自2009年研议于第二年3月推行该计划,和大陆一样,最终却一样“叫座不叫好”。但台湾情形却于去年出现逆转。
■以房养老模式风险不可低估
2009年底,台湾当局开始研议“不动产逆向抵押贷款”政策,事实上这个政策就是大陆俗称的“以房养老”计划。2010年3月,台当局拍板定案。这项政策规定,老人以自有住宅抵押向当局借款,老人可以继续住在自宅中,每月可领得一笔现金生活费,直到往生为止。申请资格限制为年满65岁以上、无法定继承人、单独持有不动产,且其价值不超过“社会救助法”所定之中低收入户持有的不动产标准者。
由于初期“以房养老”申请资格门槛过高,且根据台湾所谓的民法规定,老人的子女、配偶、还有兄弟姊妹都可为继承人,符合“没有继承人”的条件者少之又少,而且老人对拿房子去抵押往往存有疑虑,因此开办初期两度公告,申请件数都为零。
然而,2015年年底台湾民众对“以房养老”的观念正逐渐扭转。而与此同时,台湾金融机构包括合库银、土银、台企银都推出“以房养老”商品,而这一次规定申办者年龄降低。 为了推进这方面工作,还有多家银行也有意跟进。更有业者以房贷项目及赡养信托,结合年金保险,提供银发族赡养所需,让退休后的生活规划更有保障。
为了抢得以房养老这项商品的优势,台湾金融机构还千方百计对这一模式多方美化、包装,积极推出“幸福满袋”,特别举出一位94岁高龄的老阿公为例,说他在申贷后,每月多出9万多元新台币,笑称可请儿孙吃大餐、给红包,活得更有尊严,果真“幸福满袋”。这一广告推广引起台湾社会热烈反响,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开始加入到“以房养老”的行列。
用钱买不到幸福,但日常所需、看病、旅行,处处没钱不行。“以房养老”让很多台湾老人手头宽松了,也让他们生活更有质量、更幸福。
不过,也有舆论质疑,如果老人都这样去“享福”,会不会让全社会最后都患上好逸恶劳的毛病?甚至还得提防老人家乱花钱,被人拐骗。
对于“以房养老”,其实很多金融界人士也有不同看法,两岸都有银行家质疑:随着两岸经济发展,老人寿命都在延长,而按照“以房养老”模式,可能人活得越久,领得越多,加上房价会折旧、下跌,将来银行出售房屋所得有不足清偿贷款本息差额的风险,这些都影响银行业者的承作意愿。
因此,业者认为,推动以房养老工程,不能只靠金融业者,还需政府介入。比如,美国在1987年立法推动逆向抵押贷款,初期银行投入意愿也不高,但政府介入成立专责基金承担最后风险,保障业者应得利润,美国“以房养老”最终得到很好落实。这里的原因就在于方案弹性更高,给付方式更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