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1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锦绣成都感怀】② 草堂柴门迎远客(原创) [复制链接]

版主

绿圃园丁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12:53: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862685448 于 2016-4-26 09:31 编辑

【锦绣成都感怀 草堂柴门迎远客


  第二天,双双李随团队乘车游览杜甫草堂。出成都南门,过万里桥,向西转弯,从车窗向外看,可见又曲又长,纤巧秀丽,形状像连环、像玉带、颜色像玻璃、像美石,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那就是浣花溪汇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到杜甫居住的草堂,浣花溪才有此专用名称。

  杜甫草堂位于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多首已成为学生语文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此后草堂屡兴屡废。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为了抢先在门前拍照留影,我们相约宣传部长夫妇,提前下车,快步上前选景对焦,按下快门,以门匾“杜甫草堂”四个大字为背景的人物画面,定格成像。导游告知,正门“草堂”二子系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书写。

  走进正门,映入眼帘的是:整个庭院竹树成荫,绿水潆洄,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象。穿过大廨,便是主体建筑“诗史堂”,堂内正中是杜甫半身铜质塑像,铜像两侧是朱德委员长的撰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在历代文人雅士的书画楹联中,陈毅元帅一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最为引人瞩目。据讲解员解说:此联是陈老总1959年特意从杜诗中摘选并书写成联,后又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书写寄给草堂,其含义非常深邃。

  咀嚼着陈老总集杜诗坦胸臆的楹联,我们随参观人群流出“诗史堂”,跨过浣花溪流上的又一架石质拱桥,迎面就是与“茅屋”相互映衬的“柴门”。回头细看,走过的正门、大廨、诗史堂和柴门前方的“工部祠”,全部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一座象征着杜甫生活缩影的茅屋,建于碑亭北面,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同时尚可回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意境。

  茅屋景点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全部内容仔细浏览,意犹未尽。按导游图指点,我们和领队处长数人,寻路草堂西北角梅园中的“一览亭”。四层砖塔,梅丛里秀湖边,幽静而闲适。登上亭台凭栏俯瞰,度工部祠堂、茅屋古寺历历在目,一览无余。特留诗备查:

踏上拱桥柴门开/草堂笑迎远客来/新松恶竹开二度/陈总两次臆胸怀/一览亭上望缩影/三重茅屋今何在/诗书文章千秋著/古朴圣地誉中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营建绿色园圃,撷取金色阳光,打造宜居环境,续写诗意人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4-25 17:18:29 |只看该作者
欣赏美文,若是配上美图就更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4-25 21:43:38 |只看该作者
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绿圃园丁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4-26 09:33:10 |只看该作者
我有从网上截图的照片,不会上传。请你指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6-4-27 17:21:53 |只看该作者
写文章内容的上面有一排图标,点蓝色那个,之后点普通点传~选择文件,找到你想要的图片点击上传,要点传上来的图,插到你的文章内即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3 16:29 , Processed in 0.0095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