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夫妻关系永远重于亲子关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08:45: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现在许多家庭父亲都不太管孩子,也不学习教子之道,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经常性缺席,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频发。如果将父母和孩子的最佳关系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形容,那么当等腰三角形成了斜三角形时,失衡的关系可能会给家庭中每个人都带来伤害。专家指出,父亲才应该是孩子教育的主导者,父亲给孩子带来刚性,母亲带来弹性;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没有替代的方案。专家建议,孩子有问题,应先从夫妻关系上找根源;在家庭教育上,夫妻关系确实重于亲子关系,夫妻双方都应同时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孩子的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有人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然的。因为,从十月怀胎开始,母亲和孩子之间就建立了特殊的联系。在孩子呱呱坠地后,母亲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各有不同。如果将父母和孩子的最佳关系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形容,那么,当等腰三角形成了斜三角形时,也就意味着家庭关系中的平衡被打破,失衡的关系可能会给家庭中每个人都带来伤害。

一个新生命,从建立依恋关系开始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慈母严父是大多数家庭的格局。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学校里成绩拔尖的常常是女孩,而职场上经济独立的女性也比比皆是。虽然很多客观条件都在变化,但是当孩子呱呱坠地,首先依赖的人总是母亲。

“在孩子0到3岁的阶段,妈妈一定是孩子的陪伴者。这是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较强的适应性。”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心灵花园专家组组长郭铁军说,母亲给孩子的爱,是这种依恋关系中最关键的所在。“别觉得这是简单的事情,其实,它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孩子有任何需求了都会哭,作为妈妈,是否知道孩子哭是为了什么?是饿了?是尿了?是害怕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很多妈妈在休完产假后马上就回到职场,把孩子交给老人帮忙照顾。夜里往往是由老人陪孩子睡觉。对此,郭铁军表示不赞同:“孩子一天中最恐惧的就是晚上。如果晚上是老人陪伴他,那他就会和老人建立起依恋关系,而不是和自己的妈妈。”

对于那些工作繁忙,经常出差,或者长期不能和孩子相处的年轻父母,郭铁军提醒说:“0岁到3岁的孩子,如果妈妈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会认为妈妈不要他了。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封闭、退缩等问题。”

父亲给孩子带来刚性,母亲带来弹性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母亲的存在,在现实层面是照顾,在心理上是获得安全的氛围。母亲要懂得用母性的温柔和韧性帮助孩子培养情绪调控能力。这个“任务”在孩子3岁到6岁的阶段尤为重要。

曾有妈妈向郭铁军求助,她刚刚4岁的女儿,很怕见陌生人,每次都会大哭,而且一哭就哭到窒息。“孩子通常都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关键是孩子哭完以后,妈妈怎么做。”

郭铁军说,从母亲的角度,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不妨将孩子抱在怀里,用温和的语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是理解和接纳的,比如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知道你在发脾气。”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时,他会渐渐平静下来。这个时候,就可以询问是为什么哭。也许,孩子没办法说清楚原因,聪明的妈妈在这个时候要懂得让孩子做选择题。是饿了?是在找妈妈?是以为妈妈不理你了?……当了解到孩子哭泣的原因后,可以帮助孩子共同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然后,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模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并得到练习,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做,而不只是大哭了。

郭铁军提醒说:“不要小看这样的学习,有的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暴露出很多问题,追根溯源,问题都是出在情绪控制上。”

如果说,母亲的角色是柔软的、弹性的,那么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角色则是刚性的。父亲应该才是孩子教育的主导者,可惜父亲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搞得一大堆妈妈们又当爹又当妈地教育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对于男孩子来说,3岁以后父亲的角色尤其重要。“我们在生活中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父亲带着孩子玩耍,每个细节都和母亲是不一样的。父亲带给孩子的是刚性的部分——自控能力、自信、意志力,父亲是权威的象征,是规则的制定者。”郭铁军说。

“等腰三角形”失衡,先从夫妻关系找根源
单先生的儿子已经到了青春期,晚上却还是要跟着妈妈一起睡。而在福临心理咨询首席心理咨询师杨光接触过的个案中,还有更让人疑惑的——儿子会对妈妈做出一些过度亲密的举动。

当大多数人都在试图探寻这些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杨光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暴露的是夫妻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一家三口的关系就好比一个等腰三角形。当孩子出现了问题,也意味着等腰三角形的平衡被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关系出现了失衡。”

杨光建议,在打破母子之间“二元关系”的舒适区,变成父母和孩子的“三角关系”的过程中,母亲要懂得调节孩子和父亲的关系,特别是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要在孩子的父亲面前多肯定孩子,同时在孩子面前多肯定孩子的父亲。比如,在爸爸陪儿子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退出,给他们更多的相处空间。在生活中,夫妻相处难免有争执,但是,在孩子面前,作为母亲要注意维护孩子父亲的形象,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抱怨丈夫,而应该表示出对丈夫的欣赏。“要知道,一个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在否定自己的父亲的时候,他内心是得不到力量的。” 杨光提醒说,而那些看上去很黏妈妈的男孩子,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妈妈过多地黏住了儿子。

郭铁军也提醒说,年轻的父母要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建立得好,孩子青春期时的叛逆就会比较少。而对于如今很多家庭中父亲缺席,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导致各种问题的情况,郭铁军表示:“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没有替代的方案。”

“夫妻关系”为何重于“亲子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夫妻关系,改善夫妻关系,不要为了孩子教育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让夫妻关系搞僵搞坏,破坏家庭环境的和谐,否则孩子教育就没办法做了。那么,为什么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呢?

郭铁军认为,古语云,父亲就是天,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母亲是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妻有别,男女有别,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母亲要有母亲的样子,不是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分工不同,如果一个家庭,父亲母亲的角色颠倒或模糊不清,孩子教育就缺少了应有的良好环境。

郭铁军提醒,家长角色定位最理想的状况是:严父慈母。现实情况大多却是严母慈父、严母严父,慈父慈母。后三种都容易养育出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的理想人格:仁、智、勇。而这些人格特征的获得来自于父母的角色定位:严父,让孩子学会克己,学会知礼,学会按原则行事,学会对付不良习性,学会建立目标,学会定心不乱而广学博才,学会为了理想目标百折不挠,从而成就“智”。慈母,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体谅,学会爱人,成就“仁”。同时学会面对失败,不怕失败而去尝试,又能反省,克服自己的习性毛病和不足,成就“勇”。而慈父严母的孩子人格认知会有障碍,长大后不容易融入社会,不容易与人相处;慈父慈母的孩子多败儿;严父严母的孩子多懦弱。

杨光指出,现在许多家庭父亲都不太管孩子,也不学习教子之道,更不明白自己的家庭角色定位,自己也不教育自己,没有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孩子,所以身教谈不上,言教也无从谈起。孩子人格特征就容易不理想。再者,母亲当今时代都比较强势,还常常兼任父亲的角色,又不一定具有圆融的智慧,孩子的人格特征也容易混乱和倒错。

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人格缺陷,追溯下去,一定是父母亲没有在自己的本位上,或者是父母亲缺位。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实很容易人格不健全,所以许多明智的单亲妈妈都聘任义父帮助扮演父亲角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专家建议,处理好夫妻关系,不仅仅是指夫妻感情问题,更重要的是指夫妻的各自角色定位问题,双方都应同时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孩子的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夫妻关系确实重于亲子关系;反过来也可以说,孩子的问题大都是家长的问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5-4 08:46:28 |只看该作者
不要让我们的忙碌错过陪伴孩子最好的时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5-4 09:13:01 |只看该作者
好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8 11:22 , Processed in 0.0086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