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青铜器看海昏侯的贵族排场(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7:41: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死后也要养生:从青铜器看海昏侯的贵族排场(图)   

2016年07月20日 09:57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金中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闻名于全世界。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大约3000多件,占出土文物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加上主要由青铜制造的车马饰品3000多件,总计达到6000多件。这批汉代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大、品种多,而且铸造精、纹饰美,折射出我国青铜时代晚期在冶金、铸造、装饰等工艺上的发展面貌,同时,也充分展示出墓主人生前享受的贵族生活。

一、贵族生活的真实再现

在海昏侯墓中究竟出土了哪些类型的青铜器?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有哪些用途?如何使用?我想从那个时代贵族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入手,把海昏侯墓发掘的众多青铜器,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梳理。

图1

一是礼仪乐悬。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两堵青铜编钟、一套铁制编磬、一件青铜錞于、四件青铜铙,(图1)它们与二十五弦瑟、建鼓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大型礼仪乐器。这种礼仪乐器在重大祭祀活动、高等级娱乐宴饮时使用,显示出贵族的豪华与气派。秦汉时皇宫专设乐府,这个“乐”不仅指乐器,还包括歌舞、诗赋、杂技等。而“乐”又是与“礼”相连,叫“礼乐”,什么样的乐器由什么人享用,什么样的舞蹈由什么人观赏,都有非常严格的等级规定。孔子就批判过当时的制度是“礼崩乐坏”。西汉时期曾经大规模地推行过“重建礼乐”,对“礼仪乐悬”作出规定,就是为了维护王公贵族的统治。海昏侯墓中的编钟一共有两堵,一堵是在酒具库出土,由10件甬钟组成,其上铭文标注了重量及“宫、商、角、徵、羽”传统五个音阶。另一堵是在乐器库出土,由14件错金纽钟组成。这与近些年考古发现的汉代三位诸侯王墓(山东章丘县洛庄吕国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广州南越王刘昧墓)中均由5件甬钟与14件纽钟组成的制式,似乎不符。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刘贺当过27天皇帝,身份不同,因而多出的5件甬钟可能是皇帝特许的。这只是一种猜想。1977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秦代错金纽钟,其上有铭文“乐府”二字,(图2)与海昏侯墓中的错金纽钟外观基本一致。(图3)因此推断,刘贺的这十四件错金纽钟,很可能出自汉代宫廷乐府,由汉武帝赏赐给儿子刘髆,再由刘髆传给了刘贺。刘贺死后把它们连同10件甬钟一起带入坟墓,放在不同的位置,似乎也说得过去。

图2 图3

图4

二是铺张排场。封建时代的贵族生活,一般都极尽奢侈,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铺张排场,为的是“以别尊卑,以示贫富”。海昏侯刘贺当然也不例外。陪葬坑中出土了5辆彩绘车和20匹马遗骸,据说是用活马陪葬的,(图4)这在江南考古中还是第一次发现。主墓道及东西两侧车库内,发现多部模型车和仪仗俑,经清理为三马双辕彩车及乐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车辆上的3000多个青铜饰件,包括辕首、龙首、承弓器、盖弓帽、车轴、车轭、车衡、节约、当卢等等,(图5)个个都精美异常,有的贴金,有的错金,有的鎏金,可想而知会把整个车辆装饰得多么富丽堂皇!最能够代表刘贺贵族身份的莫过于出土的青铜佩剑,(图6)铸造精良,寒光闪闪。每把剑身和剑鞘上都镶嵌着玉质的剑首、剑格、剑璏、剑珌,有的剑柄上还用金丝缠绕。这种高等级的玉具剑,不仅椁室中有,棺室中也有,表明墓主人生前经常以佩剑来亮明其高贵的身份。再有,那200万枚铜钱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竟然没有太多的锈蚀,枚枚可数,既说明青铜的冶炼质量是上乘的,超过了汉代之前的铜钱质量;也说明贵族即使到阴间也要讲大讲排场。

图5

图6

图7

图8

三是喜宴好乐。海昏侯墓中的青铜器,很大一部分与王公贵族们的宴饮活动有关。一类是酒器,包括储酒器和饮酒器。像青铜尊、青铜卣、青铜壶等,属于储酒器。(图7)像耳杯、染炉、长柄勺,就属于饮酒器。(图8)在海昏侯墓中的耳杯,不仅有青铜的,还有玉器的、漆器的。墓中没有发掘出爵与觚,说明汉代这两种饮酒器,已经被更轻便的耳杯和壶所取代。再一类是食器,包括鼎、釜、簋、豆等。汉代由于实行的是分餐制,所以这类食器种类不多,但数量很多,以满足王公贵族们聚餐的需要。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中,同时展出了九个青铜鼎。(图9)鼎是最重要、最常见也是最神秘的礼器(当然也是一种食器),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在墓中放置九鼎似有僭越之嫌,因为有“天子九鼎”之说。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九个鼎大小各异,制式悬殊,有的有盖,有的没盖;有的粗糙,有的细致。尤其是“昌邑籍田”鼎上写着“弟(第)二”,说明还有一个更大的鼎没有出现在墓中。所以这些鼎并不是专门用于祭祀的列鼎,而是日常用品,它们见证了刘贺生前“重裀而卧,列鼎而食”的贵族生活。还有一类是水器,包括鉴、缶、鋗、盘、匜、盉等。(图10)这类水器种类很多,有的器型也大。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水器?其实,水器也属于礼器。商周秦汉时期,王公贵族们在祭神祭祖、宴前饮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洗盥之礼,所用青铜水器便成为礼器。其中盘和匜是配套使用的,仆人用铜匜从铜鉴里盛出水,徐徐倒下,让尊贵的客人洗手,下面放着铜盘接水。另外,水器很多都是多种用途的,像鉴,就相当于现在的大盆,用途有三:其一盛水洗浴,其二贮水籍以照面,其三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像盉,既可盛酒,又可盛水,还可以盛药。而缶和鋗在欢宴时也可以当乐器。战国时秦王就曾在宴饮时为赵王击缶而乐。《汉书·礼乐志》中就有“展诗应律鋗玉鸣”的记载。此外,所有的青铜乐器都可以出现在饮宴场合,形成“钟鸣鼎食”的宫廷宴乐生活的恢宏场面。

图9

图10

图11

四是保健养生。在古代贵族的生活中,制药、炼丹,养生、保健是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他们最大的企望就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这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那时制药和炼丹,有的需要炮制,有的需要熬制,有的需要煎制,可以分别使用酒器中的壶、食器中的釜、水器中的盉等。此外,还有一些专用的制药器皿,如成套的铜砝码和铜量器,用于掌握制药原料的剂量。(图11)再如青铜熏炉,用于制药时烘烤、焙烧,熏炉的底座有两只神兽,一为朱雀,一为玄武,显然有长寿齐天的寓意。又如一套青铜杵与臼,用于捣碎中草药或一些矿物质的药材,与现代中药铺里使用的几乎一模一样。(图12)海昏侯刘贺晚年多病,常看的书是养生医书《五色食胜》,常用的药是增强免疫力的“冬虫夏草”,(图13)常喝的滋补品是“医工五禁汤”,(图14)常干的事情是精心制药,常做的美梦是颐养天年。但他还是没能逃出短命的恶运,33岁便撒手人寰。正应了后来曹操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

图12

图13 图14

五是观天测时。古代人们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时间,最早是由巫师、祭司们掌握,发展到后来便由皇帝和诸侯们掌握。刘贺当昌邑王和海昏侯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观天测时,承担为当地老百姓报时的特权。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滴水计时工具——水钟。这座庞大的水钟,有计时、报时和校时三个功能,主要部件包括:青铜刻漏、青铜悬壶、青铜提梁尊、青铜镜晷、青铜釜、青铜温鼎、青铜錞于等。(图15)其规模之大,构件之多,设计之巧,装饰之美,都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罕见的。不久前拙文《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座最古老的“水钟”》已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指出的是,有人仍然坚持认定,我所说的那个“水钟”的核心部件——悬壶,是酿酒用的蒸煮器,因为它是在酒具库中发现的。(图16)我感觉这个理由不能完全服众。其一,酒具库出土的不一定都是酒具,如青铜雁鱼灯;其二,酒具库与厨具库相连,都是后人定的名称,下葬时这里叫“食官”库。汉代的食官掌管着宫廷膳食和祭祀之享,隶属于天官,民以食为天。《后汉书·百官志二》中说“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掌晦望时节祭祀。”可见,食官也参与着天时与节气的管理。因此,作为“水钟”的核心部件——悬壶,出现在食官库中不足为奇。

图15

图16

二、孜孜追求的铸造技艺

西汉时期的许多青铜器特别是高档次的精品,都是由皇帝和王公贵族们根据享乐生活的需要命工匠铸造出来的。拿刘贺家族来说,一是所生活的山东与江西那时都有铜矿,不缺原料;二是王侯之家有很多人供他们驱使,刘贺即便在昌邑当庶民时家里还有183人,不缺人力和工匠;三是家里开设各种专门的作坊,不缺制造青铜器的场地和工具。再有一点,汉代已经出现了比制造青铜器难度更大的制铁技术,但国家实行的是盐铁专营,一般人不能染指。所以像刘贺这样的家族,通过制造青铜器来满足贵族生活的需要,便是顺理成章的。

有些人感到,铸造青铜器的难度很大,刘贺家族有这样雄厚的实力吗?其实不然。现在河南乡村一个农民的家庭作坊就能仿造出夏商周三个时期青铜器的精品,可见青铜的铸造技艺不难掌握。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大多具有齐鲁文化特征,而具有楚越文化特征的只是个别的。由此推断刘贺家族的工匠可能是山东地区的。从这些青铜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刘贺家族的指导下,工匠们对青铜铸造技艺的孜孜追求。

第一,追求更加精湛的冶炼技术。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配比不同,冶炼出来的青铜软硬度和光泽度就不同。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的铜锡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海昏侯刘贺对此会有深入的研究,墓中各类青铜器的材料配比都比较科学。像那把展出的青铜佩剑,属于兵器,锋利无比,说明锡的含量偏多一些,铜质坚硬。像温鼎、悬壶,属于食器,器型大而壁又薄,还要打造出弧形的效果,青铜材料需要有很好的延展性,因此红铜的成分就要多一些。像编钟、錞于,属于乐器,民间也叫“响器”,青铜合金的配比更要讲究,否则做出来的乐器器型对而敲不响。像巨大的青铜立镜和小巧的圆镜,(图17)其中一面需要打磨得非常平整,光彩照人,而另一面要铸造出清晰的纹饰甚至文字。在青铜合金中,锡有利于镜面打抛光,铅可以使青铜溶液流动性强,减少气泡,提高所以铸纹饰的清晰度。所用材料必须完全符合最佳铸镜合金成分的比值。总之,人们可以看到,海昏侯墓出土的所有青铜器,除锈之后都露出雕刻的花纹和金属的光泽,说明当时的冶炼技术在贵族和工匠的共同参与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图17

图18

第二,追求更加精良的铸造工艺。首先可以看到青铜器铸造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像编钟、编磬的青铜底座,铸造成体积很大而且十分沉重的瑞兽形,(图18)须一次浇铸成型,这就要求冶炼和铸造都要有一定的规模,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精准地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其次可以看到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精巧绝伦。过去有人认为有些青铜器特别是小件的带有复杂器型、纹饰的器物,一般是用失蜡法铸造的。近年来有学者深入研究论证后认为,中国古代铸造工艺中不存在失蜡法,得到学界的认同。那么,工匠们使用陶范法如何铸造难度很大的青铜器呢?以这次展出的青铜大壶为例,(图19)第一步,制造出四个实心泥模,即两个壶耳、一个壶身、一个壶底。第二步,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修整后加刻精细的花纹,并把小块外范拼接成大块。第三步,在泥模上刮去一层厚度,这层空隙就是待铸的青铜壶的厚度。第四步,制作浇口和冒口的剖视泥范。第五步,把泥范用600度左右的温度焙烧成陶质,对合成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待降温冷却后,打碎整范取出青铜壶。这种复合范浇铸青铜器的合范法,在陶范的选料、配料、塑模、翻范以及花纹刻制上都极为讲究,再加上浑铸、分铸、铸接、叠接等技术,不用失蜡法照样可以达到青铜铸造的神奇效果。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第三,追求更加精致的器物造型。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小件的如带钩、帐钩、席镇,(图20)大件的如编钟、鼎、悬壶,基本上都是使用陶范法铸造出来的。一套陶范浇铸成型后,就要拆碎,不再重复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件青铜制品的造型,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具有时代性、地域性,而且具有不可复制性。方壶的造型,相比圆壶的造型,所作难度就相当大,秦汉时期也叫钫。(图21)通体鎏金的蒜头壶,也叫投壶,(图22)造型相当优美,是一种宴饮时的娱乐器具,用竹签往壶里投,不中者罚酒。海昏侯墓中的多套豪华的灯具,造型也极具特色,如青铜连枝灯、青铜豆形灯、青铜行灯、青铜缸灯,(图23)都是当时顶级的奢侈品。特别是那两盏集力学、光学和美学为一体的青铜雁鱼灯,(图24)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颈首、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使用时在大雁肚子里放一些水,重心下移,增加了稳定性,同时,油灯点亮后产生的烟气通过鱼身进入雁颈、雁腹,被水过滤后,又循环对油灯产生助燃作用,加上遮光罩,既可以防风,又可以让光线聚拢,定向照射。所以这两盏青铜雁鱼灯可以称为二千年前中国的节能、环保、安全灯。

图23 图24

第四,追求更加精美的外观纹饰。纵观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一些自商周以来传统的装饰工艺在西汉也得到了发挥。比如由十四件纽钟组成的编钟,上面的错金工艺就异常精美。首先,需要在每个纽钟上开出很细的花纹槽;然后,在槽里填金或鎏金,形成金黄色的图案;最后,再用一种蒲草打磨平整。因为是整套编钟,所以最重要的是后期调音,每个纽钟的音高要非常精确,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必须符合五音十二律。可以说,这套精美绝伦的编钟世间难得一见!青铜器上的这种错金错银工艺的极品,要数马车上的各种饰件,比如,一对车衡饰件,(图25)从车衡顶部纹饰到轴面展开纹饰,一组是栩栩如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另一组是开屏的孔雀和奔跑的梅花鹿,金之黄色、银之白色、铜之青色,搭配得惟妙惟肖。再比如,一对马额前的当卢,(图26)纤细如发的花纹,流畅优美的线条,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风采,尤其是精巧的日月图形,在阳纹中用阴纹勾勒出太阳中展翅飞翔的鹏鸟,月亮中奔跑的白兔和跳跃的蟾蜍。娴熟的装饰手法和技艺真是登峰造极!

图25

图26

三、青铜时代的绚丽晚霞

海昏侯刘贺所处的西汉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晚期。那时,已经成熟的漆器,迅速发展的铁器,以及刚刚露头的瓷器,正在逐步取代青铜器。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发展,王公贵族们的生活面貌也在逐步改变着,海昏侯墓中的青铜器也烙上了这种新的时代印记。

一是走向实用化。出土的专用礼器不多、兵器不多、铭文不多,大型重器不多。礼器减少而实用器的增加,说明由王公贵族享有的大型祭祀活动正在逐步消失;兵器减少而日常用具的增加,说明对外、对内的战争正在远离人们正常的生活;青铜器上的铭文减少而漆器和竹简上的文字增加,说明人们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大型重器减少而小型专用品增加,说明人们对于青铜资源的珍惜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总之,实用成了青铜时代晚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27

二是走向生活化。其实,由于青铜材质本身比较沉重,并不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青铜时代晚期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各种器皿可以做得很薄很轻,使许多日常用具达到美化生活、方便使用的效果。比如那套鎏金博山炉,无论是下面的承盘还是上面的炉盖,都是用很薄的铜片制成,放入点燃的香后,缕缕青烟会从无数的缝隙中袅袅升起,真让人仿佛置身于“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仙境。(图27)最典型的是成套的席镇,每套四个,共出土八套,用于铺席时镇压四角。整体铸造出来的鹿镇、雁镇、龟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别是龟镇上还鎏金镶玉,精美绝伦。(图28)

图28

三是走向简约化。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一改商周时期大量采用深浮雕、圆雕、透雕的装饰手法,大胆采用浅浮雕或者铸好后用刀刻装饰线的办法,甚至采用没有任何装饰的素面。纹饰通体在朴实中透出华美。像青铜尊,通体只有一种浅浅的圆圈中套着小凸点的花纹,而在双耳部分又采用了饕餮纹加圆环的装饰,很好地继承了商周时期的传统。再如青铜鋗,通体素面,无任何装饰,只是在腰部和顶部分别加了两道凸起的边沿,看起来自由随意,用起来便于搬动,令人赏心悦目,得心应手。(图29)

图29

四是走向艺术化。这种艺术化更多地体现在造型的圆润、线条的流畅和装饰的简洁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讲究优美的线条,但更多的是楞角分明,雄壮有力,即使做出的一些带有曲线条的器物,也是开口较大,便于浇铸。而到了西汉,曲线条变得非常优美自然,开口也收小。像这次出土的錞于,目测高约80厘米,直径约20—30厘米,整个器型从上到下都透着圆润。(图30)对比1965年湖北长阳鸭池出土的那个战国时期的虎纽錞于,虽然体型差不多,但上部却是扁盘型,从而失去了总体的柔美。(图31) 还有那套“昌邑籍田”鼎和温鼎,无论是横向曲面还是纵向曲面,都圆润可爱,配上的三足和双耳,也是由不同的曲面组合而成,给人以一种美的震撼。估计这些青铜器的材料在铜、锡、铅的配比上也有某些变化,有意增加高温下青铜合金液体的流动性以及冷却后青铜材料的延展性,再采用类似今天的钣金工艺,深加工而成。

图30 图31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秦、汉,其间经历了一个从起源、发展到鼎盛、消亡的过程。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期或四期,也有划分为五期或六期的,最多的划分为十七期。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到了西汉,青铜时代已经步入了夕阳西斜的衰落阶段。怎样认识这个夕阳西斜的阶段?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有意思的是,在西汉的海昏侯墓中,竟然出土了属于西周时期的青铜提梁卣和东周时期的青铜缶,(图32)说明刘贺有博古通今的雅好。这两件青铜器造型复杂,通体纹饰,多层铸焊,繁缛富丽,使我们对青铜时代鼎盛期和衰落期的认识有了鲜明的实物对比。

图32

中国的青铜时代,开端是以实用为主,后来发展到以祭祀为主、实用为辅,最后又回到以实用为主。与这个过程相对应是,无论是器型、铸造工艺还是纹饰,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在这个青铜时代发展的脉络中,海昏侯刘贺所处的西汉时期,正好是青铜时代发展从以祭祀为主又回到以实用为主的阶段,相应地反映在器型、铸造工艺和纹饰上,就是重新趋于实用和简单。但是这种实用和简单,并不是对刚刚产生青铜器那个时代机械地回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从而站在了青铜文化的最后一个高峰。
有人认为,汉代的青铜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落下去。理由是比商周的青铜器外观上要简朴得多,工艺上也没有太大的发展,且传世重器不多。其实不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由简入繁,开创了许多新的铸造工艺,增加了不少繁复而新奇的纹饰,这是一种巨大的变革;而西汉时期的青铜器由繁化简,对于传统的铸造工艺和装饰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地删繁就简,别开生面,创造了新的表现力,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变革。正因为如此,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青铜器,让我们有幸领略到中国青铜文化最绚丽的晚霞,欣赏那最美不过的“夕阳红”!
2016年7月3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 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中国青铜器图录》、《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中国艺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4:03 , Processed in 0.0086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