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汉“吃货”的幸福生活:海昏侯墓中的贵族盛筵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0:37: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西汉“吃货”的幸福生活:海昏侯墓中的贵族盛筵   

2016年08月17日 15:21
来源:光明网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求。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包括食材的选择、主副食品的搭配、烹饪的方法、酒类的酿制,以及饮食的器皿、饮宴的礼仪等等,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各类器物中,我们可以大体还原西汉时期的餐饮盛筵,窥见那时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与器:从“食官”与“食官库”说起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漆器以及陶器上,都有“食官”的字样。比如一件漆耳杯底部,有用针刻的“食官”二字。(图1)在一件青铜鋗的下腹位置,镌刻着“昌邑食官鋗容十升重卅斤昌邑二年造”十六字,包含“食官”二字,而且明确是昌邑食官。(图2)还有一件陶鼎上刻有“食官第一”四字。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宫廷都有食官,负责王室的饮食事务。《周礼》将食官统归“天官”之列,取“食为天”之意。食官在天官的序列中排在第二,位于宰官之后、衣官和内侍之前。汉代以后的“大官”或“太官”,名称均源于天官,都是宫廷食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述,汉宫设少府置六丞,属官中有太官、汤官、导官,又有胞(同“庖”字)人,均为食官。颜师古注曰: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导官主择米,胞人主宰割,分工非常明确。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鋗上铭刻“昌邑食官”,并有“昌邑二年造”的字样,说明第一代昌邑王刘髆府上设置“食官”这个机构。刘贺当海昏侯后,也会有专门的食官侍候着。

在海昏侯墓储藏室的整个东回廊和北回廊的一部分,均为“食官库”,这个名称是当时建造时命名的,其面积相当于粮库、钱库、衣笥库、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的总和。这说明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饮食在海昏侯刘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那么,食官库里都存放着哪些饮食器具呢?

图3

一是炊具类的。如青铜鼎, 9件中包括7件方耳鼎、2件圆耳鼎。(图3)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精致,有的粗糙。其中一件是“昌邑籍田”鼎。因为并不成套,所以不是祭祀用鼎,而是炊事用鼎,主要用于煮肉和盛肉。又如出土的青铜温鼎,也称盘鼎。开始有人认为它是火锅,其实它与薰炉的功能相似,都是用于加热食物,以保持温热状态的味道。(图4)再如青铜釜,既可烧水,又可煮肉,还可以熬粥。(图5)曹植《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釜也是一种量器,一釜为六斗四升。在这个意义上,釜又写成鬴。

图6

二是食具类的。像白陶鼎与白陶盒,形状都差不多,但细看上面有耳,下面有足的为鼎;而上下都是圈足的为盒。(图6)用餐时上下分开,一器两用,非常适合分餐制。像青铜染炉,下面是烧炭的小炉,上面是青铜耳杯,组合起来可以使食物保持一定的温度,口感不变。(图7)像成摞的漆盘、漆碗,与现在所用的食具差别不大。(图8)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就餐取食时,使用匕和柶。匕就是一种有点像匕首的小刀,吃饭时割取固体食物。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许多佩剑玉饰,其中很大一部分规格极小,不似佩剑所用,估计是匕上的玉饰。柶就是如今所见到的长柄勺,吃饭时舀取流体食物。海昏侯墓出土了一只青铜的,一只木胎髹漆的。(图9)器物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图9

三是储具类的。也就是储存食物的,比如盛放醯(xi,音西,是一种醋)、醢(hai,音海,是一种肉酱)、盐、梅、菜的彩绘陶罐、青瓷双系壶、青铜鋗等。(图10)还有筥、筐、笲等,都是用来盛放枣、栗、菽、米等食物的用具,可能由于是用木或竹制作的,已经在墓中腐烂。此外,鼎、釜、盒等也可以用于储存食物。

图10

四是食案类的。汉代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还处于“席地而坐”的阶段,其坐姿以跪坐为主,两膝跪在席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有点像如今日本妇女在家中待客的跪姿。与此相适应,餐饮时需要用食盘、食案和食几。食盘有方有圆,盘边有沿,盘底无足,可以用双手捧住。食案的底部有矮足,或三足或四足,案面可大可小,大的长达一两米,小的双手可托起。奉案上食、持案进食、举案齐眉,都是指双手托案而起。《汉书·孝宣霍皇后》记载:许后“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养。”《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意思是端饭时把食案举得和眉毛相齐,表示非常恭敬。食几比食案略高一些,既可依靠,也可放置较矮的食具,如盘、杯、碗等。十分可喜的是,这些器物海昏侯墓中均有出土,彩绘案面,档次极高。(图11)尤其是镶有宝石的食案,修复后一定会成为光彩夺目的艺术精品。

图11

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古代饮食生活的一块“活化石”。从这些饮食器具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时的饮食习惯、制作工艺、造型艺术、礼仪规范,而且可以看出墓主人刘贺生前尽享盛筵,过着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

二、饮食与制:科学的饮食习俗

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往往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先是一种风俗,一旦形成以后,便相对稳定,成为家家户户都自觉遵循的制度。汉代的饮食制度,就是中华民族在世代沿袭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科学的饮食习俗。

其一,一日两餐制。这是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相适应的饮食习惯。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ong,音雍)。古人按照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叫餔(bu,音不)食,又叫飧(sun,音孙),一般是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饭。古代粮食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饭费时,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早餐剩下的热一热吃。《说文解字》说:“饔,孰(熟)食也”,也就是早饭要现做现吃;“飧,食之余也”,也就是把早上剩下的饭热一热吃。《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说明两餐制是全国上下普遍的饮食习惯。当然,一些王公贵族也有三餐的,就是早晨加一餐,但不属于正餐,就像现在的早点,只是点一点而已。两餐制的科学之处在于,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会过多地消耗有限的食物。同时,晚餐在四点钟左右,睡觉前就把进食的热量基本消化完,有利于身体健康。

其二,分餐而食制。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有很多饮宴的场景,无论多大的场面,有多少人参加的宴会,都是分餐而食,每人前面一个食案,独自享用自己的一份餐食。那时各种餐具的制作也是与分餐制相适应的,比如前面说到的温鼎,为什么不是火锅?从分餐制的角度看,一个人吃这个锅实在太大了;而大家一起吃,那时没有坐在一起进餐的习惯,即便是凑合着一起吃,这个锅又太小了。所以它绝对不是火锅。分餐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卫生,不浪费,每人都可以公平地享受自己的那份美食。《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说,孟尝君的食客前后有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指孟尝君)等。”有一次孟尝君待客夜食,有一食客看到他在灯光暗处吃饭,“客怒,以饭不等,缀食辞去。”孟尝君立即起身追去,“自持其饭比之。”那位食客看后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可见,分餐而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主客之间的公平。

图12

其三,席地而坐。我国在南北朝之前,没有桌、椅、板凳之类的家具,坐时在地上铺张席子,所以叫“席地而坐”。睡觉也在席子上面,所以叫“寝不安席”,“择席之病”。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是同义词,区别在于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字用来表示宴饮的陈设。王公贵族很讲究,坐时在筵上再铺一张席,谓之重席。我收藏的汉代画像石拓片上就有许多这样的场景。(图12)海昏侯墓出土了残破的竹席。竹席最初叫箦(ze,音责),是十分贵重的物品。《礼记·檀弓上》写曾子病重,“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意思是曾子临死前睡这样华美的竹席是违背礼制的。由于竹席非常昂贵,因此平时并不铺在地上,而是卷起来存放。等到宴请客人时,平铺到地上,为了防止卷起,四角压上席镇。(图13)海昏侯墓就出土了多套十分精美的青铜席镇,(图14)由此可见宴饮时的奢侈和豪华。

图13

图14

其四,必盥而食。就是吃饭之前必须先洗手。孔颖达《正义》中说:“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捼莎(两手相搓)而食,恐为人秽也。”由于主要用手吃饭,所以餐前必须先盥洗。海昏侯墓出土的用于盥洗的水器很多,包括鉴、缶、鋗、盘、匜、盉等。(图15)有的器型非常大,可以供多人盥洗。由于盥洗是餐前的重要礼仪,因此水器也属于礼器。餐前洗手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这种传统和美德,一直沿袭至今。

三、饮食与炊:主食、肉食与菜食

炊的本意就是指烧火煮熟食物,后来泛指烧火做饭。汉代做饭都用哪些食材?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些常人看来不太起眼的物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线索。

先说主食。我国进入农耕社会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为五谷或六谷,包括黍、稷、麦、菽、麻、稻等。海昏侯墓出土的五谷杂粮有多种,包括黍、稷、稻、麻,其中,稷的数量最多。(图16)据考古人员说,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粮食出土时都呈淡黄色,接触氧气后迅速变黑,很快就炭化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保护办法。

黍,就是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色黄而黏,北方人过年时用黍做年糕。

图16

稷,就是今天的小米,现代北方人称为谷子。在靠天吃饭的古代,由于谷子非常适合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都是最重要的粮食。

麻,又称苴、枲。麻之所以列入谷类,是因为麻籽可以充饥。《诗经·豳风》写道:“九月叔苴,食我农夫。”可见麻籽是农民们的主要食品之一。

稻,在中原地区的种植比上述作物要晚一些,大约起于周代。稻类有黏与不黏的区别,“稻”最初专指黏者,不黏者叫秔(jing,音京,同稉、粳),又叫秫(shu,音熟)等等。后来便统称为稻。

那时,把粮食制成食品的花样并不多,常见的一种是糗与糇。糗,是把米或麦等谷物炒熟后,再舂或碾成粉,吃的时候和点水。糗很适合军队行军打仗用粮,所以如果有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备足糗粮。许多史籍上称为糇的,其实与糗是一样东西,只不过各地的叫法不同。还一种是饼与饵,史籍上说“汤官主饼饵”。可见饼不是今天的烙饼,而是一种煮着吃的汤饼。汤饼是把稻、黍捣成粉状,加水团成的,黍粉做的叫饼,稻粉做的叫粢(zi,音资)。饵与饼、粢同类,也是用稻粉所做,只不过要小一些。再一种是飦与粥。飦(zhan,音沾),指稠粥;而粥,则是指现在的稀粥。它们都是直接用米粒或麦粒加水后煮出来的吃食。

再说肉食。肉食(包括水产品)是古人副食的主体,这一方面是由于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还保存着游牧生活的习惯;另一方面蔬菜的种植较少,劳动人民只能靠采摘少量野生植物当蔬菜。肉食中以家庭里饲养的六畜为主,包括马、牛、羊、猪、鸡、犬等,还有鱼、虾之类。其中马在汉代与凶奴作战中大量使用,打仗期间禁止宰杀。而牛需要耕田,也不能随意宰杀。所以《礼记·王制》云:“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据史料记载,野生动物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走兽如麋、鹿、彘、豺、狼、兔等;飞禽如雁、雉、鹰、鸭、雕、鸽、燕等;上层社会还食用虎、豹、猩、猴、熊等珍稀动物;其他动物还有蛇、蟒、鼠、蛙、蝉、蝎等。

昌邑王刘贺特别喜爱吃肉,为此他吃了大亏。他当皇帝的27天中,为先帝治丧期间不顾别人的劝阻,“居道上不素食”、“常私买鸡豚以食”、“发长安厨三太牢(牛猪羊)具祠阁中,祀已,与从官饮啖”、“即使从官出买鸡豚,诏殿门内,以为常”。结果让大将军霍光抓住把柄,写入奏牍中,成为废掉他当皇帝的重要理由之一。

汉代肉食的烹调方法很多,包括煎,就是烧烤已经做好的肉酱——醢。炮,就是在禽畜宰杀后在外面涂上泥巴放到火上去烧,做法有点儿类似如今的叫花鸡。腌,就是把新鲜的牛肉切成薄片,放在好酒里浸泡一昼夜,然后加上佐料食用。捣,就是把牛羊肉或其他野味的里脊肉捣烂,去其筋腱、薄膜,加上佐料,也叫“捣珍”。此外,古籍中常见的吃法还有脍、炙、醢、脯。海昏侯墓中有一件漆盘,上面写着“脯酱”二字,可见刘贺经常食用这种“脯”出来的“酱”。(图17)拙文《刘贺珍藏的华夏“第一瓷”》中专门介绍了醢的制作方法,需要补充的是,醢作为一种肉酱,多指无骨,而有骨的肉酱则称为臡(ni,音尼),肉酱的汁液则称为醓(tan,音坦)。《诗经·大雅》曰:“醓醢以荐,或燔或炙。”毛传:“以肉曰醓醢。”孔颖达疏:“盖用肉为醢,特有多汁,故以醓为名。”海昏侯墓中的大量罐、壶、鼎、盒等,就是用来盛放制作好的肉食的。

图17

最后说一下菜食。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圃。《论语·子路》中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此处老圃,即以种植蔬菜为终身职业的老人。汉代贵族食用的蔬菜种类,如陆生的蔬菜:匏(即瓠,葫芦的一种,味苦)、韭、葑(又名芜菁)、笋、蕨、蒿(含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荼(即苦菜)等等。再如水生的蔬菜:水芹、蒲、蘋、藻、菖、菱、荷等等。还有调味蔬菜:葱、芥、青蒜、荠、紫苏、椒等等。再加上菌类蔬菜:石耳、卷耳、中馗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昏侯墓的食官库中还发现了板栗、荸荠、菱角、花生等果实,这些食物,既可当饭,又可当菜,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据说汉武帝时期,要求老百姓每人都种植两棵香椿树、一畦韭菜,这样从春天到秋天都有菜吃。正是这些蔬菜,改善了先民们的膳食结构,大大丰富了营养,强健了体魄。

四、饮食与酒:美酒加美食

在汉代王公贵族的饮宴生活中,喝酒是重要的习俗之一。《汉书·食货志》中说:“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在刘贺当皇帝时,不顾为先帝治丧期间的禁忌,多次“与从官饮啖。”“与从官官奴夜饮,湛沔于酒。”遭到了霍光等人的遣责,以致被废。可见刘贺有饮酒的嗜好。这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许多酒器中得到了印证。

图18

一种是储酒器和盛酒器。出土的西周青铜提梁卣和东周青铜缶,就属于储酒器。(图18)当然,这件缶也可以盛水,同时属于水器。出土的青铜提梁尊好似圆筒状,上面带有盖子,也是储酒器。(图19)出土的各种青铜壶较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图19

其中方形或棱形的称作“钫”。原来也称作壶,战国后期改称为钫,多为素面,流行于汉代,后世又改称为壶。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件钫,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圆足、带盖,器身带有花纹,十分精美。(图20)青铜盉也是一种盛酒器,兼可用作温酒或调和酒与水。(图21)还有数十件陶瓷及陶胎漆器储酒器。

再一种是饮酒器和挹酒器。古代饮酒器包括爵、觚、斝(jia,音甲)、觥,等等,但在海昏侯墓中均未见。而出土最多的是耳杯,既有玉耳杯,也有青铜耳杯,还有漆耳杯。(图22)可见西汉时饮酒的器皿趋于简单。青铜长把勺和漆木长把勺学名叫柶,用于从卣、缶、尊或壶中取酒,属于挹酒器。(图23)

图22

图23

海昏侯墓中的酒器为什么这么多,数量又这么大?这与古代王公贵族所享有的美酒种类繁多有关。《周礼》对酿酒及用酒明确规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酒人监制的酒按制作时间长短、酒味淡浓区分为“五齐”、“三酒”。

“五齐”指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五种酒,即五种清浊厚薄不同的浊酒。其中泛齐,是一种糟滓浮在酒上的浊酒,相当于现在的糯米甜酒;醴齐,是一种酿造一宿即成的混有糟滓的甜酒;盎齐,是一种葱白色的浊酒,比醴齐稍清;缇齐,是一种红色的酒,比盎齐稍清,类似今天的红葡萄酒;沉齐,是一种糟滓沉在下面的浊酒,比缇酒又稍清。“五齐”都是未滤之酒,用于祭祀。古人说:“祭祀必用五齐者,至敬不尚味,而贵多品。”

“三酒”指事酒、昔酒、清酒三种酒,即三种滤去糟滓的清酒,因酿造的时间长短不同而质量不同。其中事酒,是一种因为有事需用酒而新酿的酒,其味较五齐浓而色清。昔酒,是一种久酿而成的酒,冬酿春熟,色较清,品质较好。清酒,是一种更久酿制而成的酒,冬酿夏熟,色更清,是酒质最好的酒。

这些酒入于酒府,由酒正掌管酒的出入,用于祭祀、王室饮用、宴饮宾客等。可想而知,饮食中有这么多的美酒相伴,王公贵族的生活应该是多么奢侈啊!

五、饮食与礼:宴饮之中有礼仪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在王公贵族的饮食活动特别是重大宴请时显得格外突出。汉代根据饮食活动的不同,执行的礼仪也有所不同,大体可以分为飨(xiang,音响)礼、食礼、燕礼,三者之间,飨礼重于食礼,食礼重于燕礼。其中最有特点并广泛流传的礼仪活动主要有:

一是宴饮之前的祭祀礼。《周礼·天官》中有这样的记载:“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就是说天子和贵族在用餐的时候必须先祭祀其神灵祖先,以表示他们的孝敬和虔诚。祭祀中陈列的祭品大多是食物和饮品。食物包括太牢(牛、猪、羊),五齐(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三酒(事酒、昔酒、清酒)。开始是单纯的祭祀活动,之后参加祭祀的人们把祭品吃掉。演变到后来,就变成祭祀后的宴饮活动。再往后就变成盛大宴饮活动之前的祭祀礼。

二是入席之时的座次礼。宴饮时的座次排列,体现高低、贵贱、尊卑、主宾、长幼,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礼仪,并且延续至今。座次礼仪的形成与古代的殿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等级的宴饮活动,一般遵循着南君北臣、西尊东卑的习俗。举行宴饮活动时,一定要设主人席和来宾席,否则便不成礼。《史记·项羽本记》中记载的鸿门宴座次排列为:“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东向坐,是自居尊位而当仁不让,项伯是他叔父,不能低于他,只能与他并坐。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乃重臣,故其座次虽低于项羽,却高于刘邦。而刘邦势单力薄,屈居亚父之下。张良是刘邦手下的谋士,在五人中地位最低,自然只能敬陪末座,也就是“侍”坐。主宾、高低、尊卑一目了然。再有,西汉时期入席的人就座时,筵上要铺席,《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以铺席层数的多少显示彼此间不同的地位和身份。对于贵族而言,“不席而坐”(不铺席子直接坐地上)和“席不正”(席子边和墙不平行或不垂直)都是不合于礼的。

三是饮酒之中的敬酒礼。根据《诗经·小雅》中的描述,古代饮酒的过程大致有四个步骤:一曰“尝”,是指筵席的主人第一个品尝酒的味道;二曰“献”,是在宾客进入宴席后,由主人取酒送于宾客前;三曰“酢”,是宾客取酒爵还敬于主人;四曰“酬”,是主人将酒注入酒器中,先自己喝过然后劝宴请的宾客喝酒。秦汉时期将献、酢、酬全部进行一遍,称为“一献”。宴饮期间,主人与客人之间献完之后,主人与陪客之间、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还要分别进行献、酢,以达到宾主尽欢、共享宴饮的目的。此外,敬酒时,敬的人和被敬的人要“避席”起立,表示互相尊重。普通敬酒均以三杯为度,避免饮酒过量而失态。

四是宴饮之后的卒食礼。宴饮之前,主人要热情邀请宾客;宾客赴宴时,主人要主动相迎。宴饮结束时,宾客要向主人表示感谢;主人将要撤席时,宾客要半起身将剩余的饭菜包括调料递给主人家的侍者。鸿门宴时,刘邦为了免遭暗算,提前不辞而别,离席溜走,应该说是失礼了。但他委托张良在宴饮结束时赠送项羽白璧一双、范增玉斗一双,算是弥补了自己的失礼。

当然,汉代宴饮中的礼仪还有很多,区分起来十分繁琐、细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其中的许多礼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再适合于后人的生活。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 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先秦的宴饮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秦汉器物文化拾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原标题:隐藏在海昏侯刘贺墓中的盛筵

图15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03:26 , Processed in 0.0090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