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中的过节 尽现中国社会的人情奥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20:2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楼梦》中的过节 尽现中国社会的人情奥妙   

        2016年09月16日 09:08
                   作者:十年砍柴

看过《红楼梦》的人知道,这部书是从过中秋节说起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姑苏城的甄士隐邀请寄居在葫芦庙的寒儒贾雨村一起饮酒,欣赏贾雨村的才华和抱负,资助其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进京参加会试。

一部大书从佳节开始,便于情节的徐徐展开。因为在中国古代,过节,人们舍下活计相聚在一起宴饮游乐,中国社会的人情奥妙,便能集中地展现。

《红楼梦》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法定节假日这一说。所谓法定节假日,是现代国家才出现的概念,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统一的法律体系下的公民都具有某种权利,比如说不用去上班照样拿工资,如果要人家牺牲这种休息权,必须用更高的价钱去赎买,如工资之外再给予加班费。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节假日是民俗的范畴而非由成文法律规定——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习惯法。比如说过年过到正月十五,本质上说,我以为生日和节日是一样的,都是有着很浓的人格化因素在里面。比如说,一个人出生后,他一生中过生日都是固定的,他有着私人化的节日,这个节日对他而言具有象征意义,每年强调一下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而除夕是一年的结尾,春节是一年的开始。中国人把一年的春夏秋冬看成一个人的诞生、成长、兴旺,乃至走入暮年。历史学家蒋廷黼说过:

在中国,较大的节日都是关于人的节日。

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有些节日是关于宗教人物的,如圣诞节、佛诞节。有些是关于传说中的文化人物的,如端午节、七夕节;有些是现实中对某种人伦价值强调的节日,如中秋的团圆,重阳的尊老。还有在中国帝制时代,某个人私人化的节日会成为全民的节日——如皇帝的生日是天长节,因为中国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管理万民的,因此他的生日自然被政治化,已不属于私域。

《红楼梦》中写节日和生日最多,有除夕、元宵这样的大节日,有花节这样的小节;有丫鬟们过的生日,也有贾宝玉、王熙凤这样重要人物过的生日。从中可以窥见贾府诸多人事瓜葛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或制度背景。就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以及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群芳夜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来说明之。前者可以视为政治层面上贾府最后的辉煌,而宝玉的生日则隐含着大观园众女儿最后的辉煌:群芳即将凋零,肃杀的秋天马上就要来了。除夕和元宵是一个象征着家族兴旺、老少和睦的家庭聚会,宝玉的生日则是一场青春狂欢。

甄士隐中秋宴请落魄的贾雨村资助其进京会试

贾府的除夕大聚会,首先是准备的政治条件,贾蓉从朝廷领来了皇帝赐予的祭祖银两。贾珍说:“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咱们那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然后需要预备的是聚会的成本:乌庄头几千里外来送租子——这是大聚会的经济支持,没钱他们什么也干不了。

政治经济两方面条件具备了,贾府的大家长贾母,才能带着一干老少祭祖。可见,在《红楼梦》时代,节日的政治性涵义是寄托在民俗中间的,也就是说,朝廷不会重新单选一个日子来彰显其政治意图。因为在中国,从周代开始,尤其经过董仲舒等人天人合一学说的弘大,植根在农耕社会的民俗和政治几乎可以天然一体。因此我们看到历代王朝更替,很难有专门的“建国日”,他们占了前朝的龙廷,正式改正朔必定是新年的开始,此前的日子只是暂时的坐龙椅。到袁世凯所谓作了八十三天皇帝,实质上只是筹备时期,他没等到第二年春节正式祭天登基就呜呼了。

我以为原因是:那时候王朝更替连皇帝也不认为自己是开天辟地,无非是前朝某姓天命已尽,上天青睐自家,让自己奉天承运,所以不能任意定一个日子作为本朝的开国日。因此正式的新朝开始于新年,同一朝代的老皇龙宾上驭,太子马上即位,但天下换新主的年号,必定是新年后才能更新。

现代国家肇始,新政权的建立标志不可能是皇帝的祭天即位,而是催生新政权某一重要事件发生的那天。如美国的7月4日,法国的7月14日,民国政府则是武昌起义的那天:10月10日。可以说,中国古代新朝廷不管受胎于何时,其诞生日必定和民间公认的新一年开始时间重叠,没有谁敢说“时间开始了”,而以前的岁月都是千年黑暗。而现代国家理念被广泛接受后,受胎日便成为诞生日。

现代的节日依然具有浓厚的人格化因素。国家的诞生或受胎的那天便是他的生日,其他的节日如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等,都是政治化的节日,因此容易获得法定的地位。而民俗的节日,因为已经和政治剥离,它纯粹成为民间自娱自乐的特定日子了,便没有了法定的地位——除非是哪个当权者也很难否定的极其重要的民俗节日,必须给予尊重而赋予法定地位,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以及中西方合流的元旦。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由政治的力量的拨弄,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由越来越边缘化,到其重要性逐渐回归的过程。1912年西历元旦,被海峡那边尊为国父这边谥为“革命的先行者”孙文,在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位基督徒以革命者的决绝姿态弃用中国的农历,改用西历。公权力法定的元旦——新年伊始,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元旦分离。于是,农历的元旦变成了春节。但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西历的新年总是不如春节隆重。

1949年中共建政后,不但沿袭了民国所用与国际接轨的公历,而且更进一步,采用了公元纪年(即耶稣诞生开始纪年)。很长的时间内,公权力只看重劳动节、建军节、国庆等政治性的节日,享受公权力加持的民间节日只剩下了春节——“文革”期间,一些地方还过“革命化春节”,春节不放假,几近废弃。

21世纪后,当年致力于革旧习俗之命的执政党,感觉到“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这两剂药在新形势下的功效,于是又开始提倡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一些文化、民俗专家在纷纷撰文,认为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应该成为法定假如。于是,当政者显示出纳谏如流的雅量,准各位贤达之所奏,清明、端午、中秋也成为乱法定假日,许百姓们放假过节。

这,依然是当政者出于政治性考量所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 20:30 , Processed in 0.0074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