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适:我虽在远 决不忘掉北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06:4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胡适:我虽在远 决不忘掉北大   

        2016年09月22日 15:50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为纪念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核心人物胡适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0周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9月19日-23日在图书馆东门展厅举办“胡适与北大”专题展览。展览内容贯穿胡适先生从1917年回国进入北大直到1948年匆忙离开北平的长达31年的历史资料。

展览图(资料图)

胡适生于光绪十七年,他自小入私塾读书,不仅熟读经典,亦对白话文小说颇感兴趣。1906年先生考入由留日学生创办的中国公学,尝试以白话文写作,并逐渐接手白话报纸《竞业旬报》担任主编。
1910年胡适顺利通过了庚款留美考试,并于年底赴美修学。在美国期间,他先在康奈尔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后又投入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哲学家杜威门下完成博士学业。他还结识了梅光迪、任鸿隽等人,积极倡导以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1916年他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了“文学革命八条件”,不久后写成《文化改良刍议》一文,发表在《新青年》上。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揭起“文学革命”大旗,胡适也因此而闻名国内。

展览图(资料图)

1917年胡适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9月4日,蔡元培校长签发了聘请胡适为北大教授的聘书,9月10日,胡适到达北京,开启了他在北大的十年教学生活。胡适一到北大即教授中国古代哲学、英文学、英文修辞学三门课程。他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课,抛开尧舜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这种“截断众流”的讲法,在当时震动很大,得到了傅斯年、顾颉刚等“实力派”学生的肯定和支持。胡适将此课讲义不断修改补充,于1919年2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该书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一,在近代史学革命上具有典范的意义,蔡元培校长特为此书作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

胡适初到北大即受到蔡元培校长的赏识,他积极参与国内的教育文化建设等讨论。在校期间,他全面协助蔡校长进行北大改革,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1917年胡适被任命为北大新成立的哲学门研究所主任,1918年他当选为英文部教授会主任,同年10月,又被推举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1920年他出任北大出版委员会委员长,两年后即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除此之外,胡适于1922年先后两次到济南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参与推行国语教育、英国日本赔款用途等问题的讨论,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倡导新学制的改革并起草具体方案。

胡适收藏的《新青年》第七卷合订本

1922年,胡适致力于北大研究院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谋划工作。2月28日,胡适被推举为国学门《奖学金章程》起草人及国学门杂志主任编辑。不久,胡适出任《国学季刊》主编,决定采用横排,做英文提要,当时在国内属于首创。1923年1月,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提出“整理国故”的三个要点。

中国哲学史研究(资料图)

胡适回国后,继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等相关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创办《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支生力军,胡适被聘为顾问。1920年3月,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适之体”风靡一时。同时,他亦开始对古典白话小说的考证研究,其中尤以《红楼梦》考证影响最大,成为“新红学”的开山之作。

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在学生集会上演讲。(资料图)

1926年,胡适从北京启程赴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议,回国后留在上海执掌中国公学,直到1930年11月30日,胡适再次回到北平,入住米粮库四号的新寓所。1931年初,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六年时间是北大的“中兴”时期。当时,胡适和傅斯年是蒋梦麟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回北大后,胡适积极网罗人才,经他联系引进北大的学者有孟森、钱穆、汤用彤、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叶公超、丁文江、饶毓泰等。在他出任文学院长期间,他改革了新生考试制度,主张文、理科入学考试应有所偏重,他还规定文科各系的新生都要必修科学概论、哲学概论和中国通史三门课,以培养现代人才。

经胡适提议,1917年11月16日创刊的《北京大学日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形势严峻。9月26日,胡适与钱端升等人到达美国旧金山,试图通过民间外交的方式得到国际声援。此后直到1938年7月,整整十个月间,胡适马不停蹄地奔走于美国、加拿大等各地发表演讲,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1938年10月3日,胡适入住“双橡园”官舍,正式成为中国驻美大使。10月28日下午,他觐见罗斯福总统,正式递交国书。胡适担任驻美大使一职直到1942年,除正式外交工作之外,他还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力图使美方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1924年9月,胡适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人合影。前排左起:董作宾、陈垣、朱希祖、蒋梦麟、黄文弼;二排左起:孙伏园、顾颉刚、马衡、沈兼士、胡鸣盛。三排左二为胡适
胡适卸任之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利用难得的清闲完成《中国思想史》的写作。1943年11月8日,胡适在收到王重民书信中所附《跋赵一清校本〈水经注〉兼论戴赵全赵两公案》一文后,决定重审“《水经注》案”,以至于他此后在美国以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此案的重审上,写出的校勘考证文字有二百多万。

1938年5月31日,蒋梦麟致信胡适,详细介绍了从长沙临时大学到西南联大的迁徙经过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未回国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胡适在美期间也一直牵挂着北大,他曾给杨联陞、邓嗣禹等人写信,希望他们到北大任教,此外他还曾约请钱学森到北大创办工学院。1946年6月5日,胡适乘船离开纽约,结束了8年零8个月的在美生活,开始归国旅程。  

胡适《尝试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资料图)

1946年7月29日,胡适抵达北平,傅斯年、郑天挺、汤用彤等北大同仁到机场迎接。8月16日,胡适主持北大行政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北大新建院系和教师聘任问题。9月20日,他正式接任北大校长,聘任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总务长,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并完成了各系主任的聘任工作。至此,抗战后的北大经过傅斯年的整顿和胡适的调整后,终于走上了正轨。

胡适题赠傅斯年照片,大致摄于1930年代

1946年10月10日,胡适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新北大提出希望,“希望教授、同学都能在学术思想、文化上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大的贡献,把北大做成一个像样的大学;更希望同学都能‘独立研究’,不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美国总统罗斯福给胡适的亲笔信(资料图)

在繁杂的应酬和动荡的局势下,胡适对北大校长一职也逐渐感到力不从心。1948年11月,解放军包围北平,南京政府有意将北大南迁。11月22日,胡适在蔡孑民纪念堂主持校务会议,最终决定不迁校。12月,北大准备50周年校庆时,胡适写成《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叙述北大自戊戌诞生以来的历史。

胡适抗战期间海外生日纪念册,内有在美华人学者友人1940、1942、1943、1945年祝寿签名

12月14日,南京派飞机将胡适与陈寅恪接走,临行前他留下便笺给汤用彤、郑天挺:“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这句话竟成了他与北大的诀别之言。

胡适藏《水经注》的几种版本(资料图)

“胡适与北大”展览于2016年9月19日-23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东门展厅展出。(本次展览得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邹新明老师的鼎力支持,特此感谢!)
原标题:胡适与北大: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6:14 , Processed in 0.0084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