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山 于 2016-11-7 06:36 编辑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之所以在入秋时还提起春夏开的丁香花,八成是因为要换季了,一种“感觉身体被掏空”的传染病让堂小丫变成了一只结着“仇怨”的上班狗!】
想想2002年唐磊的《丁香花》传遍大街小巷,后来高中课本里读戴望舒的《雨巷》后知道“撑着油纸伞,惆怅又结着愁怨”就应该像丁香一样;然后是九夜茴的《匆匆那年》,开始被“五瓣丁香”的初恋桥段虐的抓心挠肺……虽然“丁香”的名字大家很熟悉,但走在路上却真不一定都认识。
确实,不开花的丁香在一众树木中外表平平,要等到开花才容易辨认。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属的观花植物,有紫色和白色两种,花朵细小分成4瓣(5瓣是生长时变异了的~~),花冠筒细长侧面看起来就像“钉子”一样,一说丁香就是由“钉香”而得名。还有一个很好辨别的特征就是丁香花具有浓郁的香味,有些品种的丁香还是制作高级香料的原料。 因为有香气,丁香又叫“鸡舌香”,是古人的“天然口香糖”?(说的好像真的一样!) 非也非也,经过十分认真严肃的研究发现,这事是个大乌龙!鸡舌香虽然也叫丁香,但它的学名叫“丁子香”,是一种桃金娘科蒲桃属的香料植物,而且入药还分公母,花蕾晒干是“公丁香”,果实晒干叫“母丁香”,和上文中木犀科的丁香花完全是两码事。
那时候没有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口腔清洁不彻底的古人特别容易口臭,而且还可能“影响仕途”:传说东汉恒帝年间,有一个叫刁存的老臣子,口臭很厉害,有一天奏事时皇帝忍无可忍便赐了他一件东西命他含在嘴里,刁存觉得味辛刺口就以为是御赐毒药,惶恐不已,退朝后吐出时却闻到一股香气,口臭也没有了,这才知道是御赐的“鸡舌香”。之后,朝廷官员上朝时都会嚼鸡舌香,“口衔丁香”也有了在朝为官的含义。而到明清之后,丁子香更普及成大臣和士大夫们日常清口气的“口香糖”了。 虽然是“鸡舌香”是古人化解口臭尴尬的必备良品,但是现在作为香料的“丁香”却不为国人熟知,而是被越南、印度、荷兰等地广泛用于食物烹调,堂小丫没吃过所以就不瞎扯了,还是回头来说说身边随处可见的观花“丁香”! 没有“天然口香糖”那么实用,但丁香花却是古人精神生活的常客。“丁香结”,也就是丁香没开放的花苞,被古人觉得极似人的愁心(其实,真没看出来,古人的玻璃心啊!)……然后就留下了“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等无数名句,也成功地为“丁香结”贴上了“愁思结”的标签,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之一!
最后要分享的这幅经典对联也和一个凄美故事有关: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点点在心;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头头是道。
对联中氷(bīng,不是“水”)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
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萬)字头。故事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生前两人相爱而不得,其中一人出了上联,另一人死后坟前长出丁香花,对出了“生死对”。
虽然不想把枝叶繁茂、清雅秀美的丁香写的这么“苦兮兮”,但它一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总像是中了“愁怨”的毒,抹都抹不开。不过,下次再见到丁香时,大家还是别学古人陷在忧思愁绪里,工作生活这么辛苦,回到大自然里舒心赏花开,凝神嗅花香才是正解!
作者:堂小丫,出处:http://talk.ifeng.com/a/20161101/44483109_0.s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