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 万岁军记忆 2016-10-24 10:50:23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20:31: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段气势恢弘、磅礴万钧的词句,出自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中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展现了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诱敌深入”战术,将国民党20多万人进剿部队吸引到中央苏区腹地,继而有的放矢进行战略反攻,酣畅淋漓地完成了“五战五捷”的壮举。

1931年2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并没有善罢甘休,为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消灭红一方面军,他迫不及待地重新调兵遣将,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积极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何应钦总结第一次围剿失败的原因,认为在于“兵力不足,进剿部队急进深入,以致造成失利”。为此,他调集了18个师另3个旅,共计约20万人的兵力,决定在苏区周围“厚集兵力,严密包围”,进行经济封锁,然后采取“齐头并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以其主力分别由东、北、西三面“进剿”,一部由南面“协剿”,企图歼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苏区。

3月下旬,国民党军第5、6、19和26路军均已部署完毕。此外,第52师担任维护赣江交通和当地“清剿”,三个航空队执行侦察和轰炸任务,第49、56、62师,以及第14、32旅防堵红军向东南转移,在西至赣江,东至建宁的350公里战线上,敌人构成了对中央苏区的弧形包围阵势,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向中央苏区迎面扑来,第二次反“围剿”的恶战即将拉开序幕。

此时,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的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人数达到3万多人,其下辖的红三军团,直辖第一、三、四、六师,总兵力达 10705 人,装备有炮12 门,机枪 60 挺,步马枪 5095 支。为了扩大战果,创造战场,方面军决定转移到南丰、广昌、建宁开展工作,分散筹款。

4月1日,国民党军兵分四路,开始实施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企图“于月内克服各县,会师广昌”。狡猾的敌人按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每天只前进不到10公里,每进一步,均以小部队游击侦察,大部队随后跟进;每占一地,立即构筑工事进行“驻剿”。敌人还广泛搜罗地主、豪绅,组织“善后委员会”和“守望队”,实行恐怖统治。经济上,对苏区实行严密封锁,大肆抢劫、烧杀,毁坏禾苗,屠杀耕牛,给根据地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经济困难,还派遣特务刺探情报,制造谣言,挑拨军民关系,扰乱红军后方。

面对严峻敌情,苏区党政军民同仇敌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苏区中央局多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反“围剿”方针。经过充分讨论,会议最终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决定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利用苏区内的有利条件,实施反“围剿”作战。红一方面军率主力于4月20日从宁都、广昌、石城地区出发,23日退到东固、龙冈地区隐蔽集结,进行紧张的准备和临战训练。红三军团于4月22日遵照红一方面军发布的《战前部队集中的命令》,在龙冈集中。为便于捕捉战机,25日,红三军团又西移两公里迫敌而居。军团指挥部进至六度,红一师进至张家背,红三师进至万寿宫,红四师进至罗坑,红六师进至因富各附近地区,对富田、崇贤、良村各方向严密警戒。针对敌军不善于山地作战的情况,进行了抢山头和山地开进、集结、冲锋、追击等临战训练。

同时,为了解决物资困难的问题,军委下发了《关于为节省经费持久斗争的训令》,指示部队把各项经费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一日三餐改为两餐,部队上山打柴、挖野菜,下水摸田螺、捉泥鳅,各级机关减少办公用费,“一个师只准点两盏马灯,一张纸要正面、反面、铅笔、毛笔用上4遍”,以解决3万多红军云集一地和敌人封锁破坏造成的物资困难,准备与苏区群众一起与敌人作长期艰苦的斗争。
自信心极度膨胀的蒋介石,认为红军肯定逃不出这张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欲以“围剿”红军的胜利,来庆祝即将在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为此,他多次致电何应钦“火速进剿”。从5月10日开始,各路敌军陆续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推进。

5月13日,敌第5路军右翼28师和47师一个旅,脱离富田坚固阵地向东固前进,在东固山区隐蔽25天之久的红一方面军,与敌人“相见恨晚”,决定歼灭这股出犯之敌,相继下达了《歼击由富田出犯之敌的命令》和补充指示。

15日拂晓,红军各部开始行动,红三军团当日进至江树头隐蔽,并严密断绝交通,利用敌第43师和第60师部署的空隙,在夜暗掩护下,以急行军沿小龙、苑前山间小路向敌侧后迂回。16日,红三军主力进到中洞南侧,乘敌28师的后尾全部离开中洞时,突然从山上猛攻下来,歼其大部。与此同时,红三军团各师利用夜暗,以急行军向敌侧后迂回,攻占固陂后,封锁了由此通往山坑的山口,切断了敌28师退路。到了午夜,红三军团突然向富田之敌发起攻击,在红四军协同下,歼敌47师近一个旅,俘敌3000余人。红一、三军团迅速将溃敌包围在中洞、富田和东固之间的观音崖、九寸岭一带,红三军九师在九寸岭担负围歼敌28师主攻部队任务,经过一昼夜战斗,敌大部被歼,敌第28师师长公秉藩被俘后化装潜逃。

富田战斗,红军歼敌28师大部和第47师第一旅大部,俘敌4100多人,缴获长短枪5000多支,机关枪50多挺,迫击炮20多门,山炮2门,电台1部。

​富田失守、公秉藩之28师大部被歼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敌郭华宗的第43师,全师上下如遭当头棒喝,一片愕然,加之连日来遭到红军袭扰,部队损失严重,士气萎靡、军心不稳,军营上下弥漫着一片悲观情绪。师长郭华宗无心恋战,决定摆脱不利处境,率部迅速向白沙一带转移,一路收拢逃窜而来的47师残部,共同抵抗红军。
发现敌43师向白沙方向逃窜后,毛泽东当机立断,命红三军、红四军直插白沙河截住逃敌,务必歼敌于白沙。红三军团亦直插至白沙河,协同红九师、红十一师拦截逃敌。

郭华宗一进驻白沙街,便迅速带人勘察地形,他发现白沙街附近的山头洋竹面不仅是红军进攻的必经之路,而且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于是立即命人在这一带修筑防御工事,企图与红军一决高下。

19日上午10时左右,红三军按照计划从正面强攻洋竹面,将士们高呼着“攻进白沙街,活捉郭华宗”的口号,顶着枪林弹雨连续发起冲锋。自恃装备好、火力强,又占据着有利地形的敌军压根没把衣着破烂、装备落后的红军放在眼里,却不料没一会儿工夫,红军部队就要攻上山头了。敌人顿时乱了阵脚,一个个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地从前线溃退下来。
见情形不妙,郭华宗掏出手枪,对着败下阵来的官兵大呼“临阵脱逃者,格杀勿论”。孤注一掷的郭华宗,还把所有的预备队都投入了战斗。一时间,密密麻麻的敌军涌上了洋竹面,发疯般地扑回阵地,准备垂死一搏,双方在不足1.5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展开了惨烈厮杀。

下午3时,红军彻底击溃了守山部队,冲进了白沙街。见败局已定,郭华宗带着残部向永丰方向逃窜。彭德怀抓住战机,指挥红四军从侧翼包抄抢占白沙通往永丰县的隘道,切断了43师唯一的退路。红三军趁胜追击,与红四军对敌形成了包围之势,最终取得了白沙战斗的大捷。此役,红军取得全歼敌43师,俘敌1790余人,缴枪4000余支、机关枪30余挺、山炮2门的辉煌战果。

白沙战斗后,红军将士越战越勇、势如破竹,又接连进行了三场战斗,为彻底粉碎第二次反“围剿”奠定了坚实基础。红三军团在红一军团等兄弟部队的有力配合和支持下,坚决执行方面军首长决策,日夜兼程,迂回敌后。在突袭富田取得初战胜利后,发扬机智灵活、连续作战的作风,歼敌中村,激战白沙,攻占广昌,长途奔袭建宁,从赣江边一直打到闽西。彭德怀在自述中这样写道:“此役一胜,从西向东逐次击破,最后一役是在建宁歼灭刘和鼎师。十五天横扫七百里,三万五千红军,击破20万白军,是以弱胜强、各个击破敌人的典范,内线和外线相结合的典范,创造了红军战争的军事辩证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4 19:16 , Processed in 0.00742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