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鸡的文化意蕴——鸡年话鸡诉短长2016-12-29 00:04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16:30: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随着猴年岁末的临近,农历丁酉年——鸡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人们谈鸡说鸡的话题越来越多。这里笔者想与诸位分享一下鸡在古人心目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鸡因其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加之形体适中,仪态优雅,对人几乎毫无威胁,又因其多食者草、叶、虫,产出者蛋、肉、毛,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是典型的“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类的甚多”奉献型动物,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且为唯一纳入生肖属相的禽类,在古人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且被赋予种种独特的文化含义。
鸡,是兼具文、武、勇、仁、信的有德之士。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三章载,“君独不见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把鸡的德性文、武、勇、仁、信表述得淋漓尽致。《新序·杂事第五·幽明录》上说的更神乎:“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慕之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巧言大进。”由此看来,鸡还是有智之士的象征呢。

鸡,是勇敢顽强、不畏强暴的象征。褐马鸡是一种古老的珍禽,生活在华夏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古籍中对它的记载很多,称之为“斗死不怯”“毅不知死”的神鸟。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褐马鸡看作勇敢的象征,以其羽做重要的装饰。《左传》也记有:“鹖冠武戴之,象其勇也”,这里的“鹖”即指褐马鸡。经考证,当时鹖冠即是用褐马鸡的尾羽所制成。因此看来,褐马鸡被我国古代人民群众所关注和认识,并借文字记载下来,至少是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不仅如此,《列子》上更有记载曰:“昔黄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黑狼犭区虎豹为前驱,周鸟鹖鹰鸢为旗帜……”。
黄帝和炎帝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人,都以褐马鸡为图腾、旗帜,可见对鸡的崇拜。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禽经》中记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三国魏诗人曹植在《赋》序中写道:“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明末张自烈撰的字书《正字通》曰:“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的说法。这是因为褐马鸡的雄鸟在每年的繁殖期间,都要为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据说有时达到斗死方休的地步。
所以,从战国时赵武灵王起,历代帝王都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朝时改为蓝翎和花翎,蓝翎纯为“鹖”羽,品级较低者戴之;花翎则外部为“鹖”羽,内部为孔雀羽,高级官员配戴,并且以翎眼多少来区别官员的高低。鸡在诗人笔下,更化为身披华彩、瞋目含火的斗士。三国时的刘桢就这样描写《斗鸡》:“丹鸡被华彩,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翅掠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备勾喙,电击复还翔。”鲜活的形象呼之欲出。

鸡,是美丽、好运、长寿的象征。娃娃鸡,学名红腹角雉,是生长在陕西省镇坪县大巴山中的一种珍稀野鸡,学名叫红腹角雉。它的体形和大小同家鸡差不多,雄鸟的羽色非常艳丽,在头顶上生长着乌黑发亮的羽冠,羽冠的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精巧而美丽,这就是“角雉”名称的由来。它的脸颊裸出,露出天蓝色的皮肤,周缘围着一圈桔黄色的羽毛。头、颈的后部和上胸为橙红色,尾羽为棕黄色,杂有黑色的虫蠹状斑,并具有黑色的横斑和端斑。由于在它的项下还生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绚丽而富于变幻,两边分别有八个镶着白边的鲜红色斑块,中间在黑色的衬底上散布着许多天蓝色的斑点,就像是红色的锦缎上洒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
有人说这些斑点很象草书的“寿”字,所以又称它为“寿鸡”,视为长寿和好运的象征。每年三月红腹角雉进入繁殖期,这段时间的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寂静的森林中都会传出雄鸟“哇……哇……”的占区叫声,此起彼伏,十分响亮,很像婴儿的啼哭声,所以当地村民又叫它“娃娃鸡”。雄鸟的肉质角平时藏而不露,头顶部只能看到长长的羽冠,肉裙也收缩在项下。每当求偶炫耀时,两只角就膨胀起来,高高耸立,肉裙也充血膨胀,逐渐从头部伸出和延长,喉下部钻蓝色肉裙亦逐渐扩展和膨大起来,突然展开,飘洒在胸前,几乎可以垂到地面,就好像系了一条漂亮的彩裙,而且一会儿缩回,一会儿展开,更像是一朵不断开合的鲜花,令人眼花缭乱。
同时微微张开双翅,尾羽也如同扇子一样展开,交替踏着舞步缓缓移动,以博得雌鸟的欢心。达到高潮时,肉角不断地颤动,同时发出低沉的“咕,咕”声,随后直起身体,煽动两翅,昂首冲向雌鸟。“每春夏晴时,则向日方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颔下之绶,长阔近尺,红碧相间,彩色煥烂。”这段来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述,正是对雄性红腹角雉争夺配偶时浪漫表演的生动写照。

鸡,是生命力顽强的代表。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据《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有了东汉年间一则民谣:“政论曰。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奈何望欲平。”这则民谣流行于黄巾军起义前期,表达了民众虽然出身卑贱,但却具有不畏强暴的强烈反抗精神和鲜明的斗争意识,对于“吏”即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敢于勇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的坚韧的意志令人敬佩!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只公鸡,从1945年9月到1947年3月,被斩掉半个头部后,依然顽强生存了18个月之久。这只鸡因意外被主人斩头后,起初反应很剧烈,但过不久便可正常行走,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在被斩首后第一夜中,它还是把残缺的头伸到翅膀下睡觉;这感动了主人,决定留下了它的性命。尽管主人的补救手工拙劣,但无头鸡自己靠坚强的毅掌握平衡、笨拙地走到栖息处高高的鸡笼而没有跌下;它也会鸣啼,只是喉头发出的声音较以前有些微弱,无法在黎明前引吭高歌;它甚至想用失去了的喙整理羽毛,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鸡鸣,是催人奋进的励志之声。晋朝时,祖逖、刘琨是性情豪迈、胸襟开阔的两个年轻人,平时同居一室。相互砥砺,研究学问,都想找机会为国家效力。一天清晨,大地一片凄清沉静,忽然响起一阵嘹亮的鸡啼。祖逖从睡梦中惊醒,把刘琨也叫起来,说:“你听,那鸡啼声多么清脆悦耳,它引吭高歌,不正是要唤醒我们年轻人发愤图强吗?”“是啊,我们不能再贪睡了!”两人披衣下床,来到院中,只感到阵阵寒意,颤栗得安不下心来读书,便取出剑来,在曙光将露前挥舞起来。两人只觉得越舞越有精神,越舞越有力量,直到东方既白。这就是“闻鸡起舞”的典故。古往今来,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鸡与“吉”相联,象征着吉祥。由于鸡与“吉”谐音,因而鸡与吉相联。“吉日良辰”、“吉祥如意”、“吉星高照”、“万事大吉”、“逢凶化吉”等等关于“吉”的成语应运而生,用来表示吉祥、欢乐、美好、诸事遂心的祝福之意。在此,也衷心祝愿读者诸君鸡年大吉,万事胜意!
【作者,白来勤,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代秘书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15 15:33:10 |只看该作者

金鸡献瑞:中国鸡文化知多少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7-1-15 15:34 编辑



我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被吸纳进来参与表现,但是很多动物却都难以与鸡相比,这是因为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受人的喜爱。人们把鸡视为吉祥、勤劳、勇敢、自信的象征。大公鸡引颈啼鸣,预示光明的前景、胜利的曙光,因而,鸡文化的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里影响深远。

鸡的象征意义
十二生肖中的鸡有其独特深刻的象征意义。鸡的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准时。公鸡报晓,意味着天之将明,再进一步引申一下,就象征着由黑暗到光明的解放,比如说“鸡叫了,天亮了,解放了”就是这样一种递进的象征意义。

鸡的美称
金鸡,是人们对鸡的美称,同时人们还认为鸡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吉祥之物。《春秋运斗枢》说:“玉衡星散为鸡”,又叫“金鸡星”,是以鸟的姿态出现的。《太平御览》引《春秋说解》也说:“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

鸡形象被神化
鸡虽然不等于太阳,但是鸡是太阳的使者或传令者。于是,就有陶鸡、鸡形壶和青铜“金鸡”等,有的可能已经本身被神化,有的早被看作是鸡的使者或助手。这里说的“神”,首先是太阳神和火神。不是祭祀品而是祭祀对象的鸡,地位当然要高一些。可以说,此时的鸡已经步步登上了神坛。

闻鸡起舞
据《晋书》载,西晋祖逖和刘琨为司州主簿,两人白天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晚上同榻而卧,祖逖在半夜一听到鸡叫,就叫醒刘琨起身舞剑:“此非恶声,因起舞”,说祖逖和刘琨少年而有壮怀,半夜听见鸡叫,便起身操演武艺,以备报效国家。后来用以比喻有志者及时奋发。

鸡的艺术造型
汉代以后,鸡对人的生活有种种影响。鸡的艺术造型有不少人格化了。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便有鸡首人身的守门神。唐代十二辰中的鸡,也是鸡首人形。直到清代圆明园中的十二生肖水钟的鸡生肖造型,也还是鸡首人身,只不过立像变成了坐像。

酉与鸡的关系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发现《日书》两种。其中有一种载有生肖,并指出“酉,水也。”于豪亮解释说:“酉,水也。”水读为“雉”,“雉是野鸡,现在说酉属鸡,当是从酉属雉发展而来的。”可能在十二生肖出现之时,人们以鸡和雉同为酉的属相。到东汉时,酉与鸡相配成为定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1:28 , Processed in 0.00777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