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流域的地缘政治意义有多大? 2017-01-29 坐井观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7:39: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天,坐观君(ID:china_2049)给大家分享东南江浙地区,里面还会涉及对长江流域重要性的分析。考虑到大家都忙着过节,所以今天的篇幅不会太长。   

作者:张文木

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坐观君(ID:china_2049)

东南江浙地区

  这一地区地缘政治的重要特点是直接与大海相衔接。大海在历史上对中国安全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古代护卫了又在近代伤害了中国的国防和政治稳定。

  长江下游地势平缓,水系交通便利,易于人力物资调度。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 ,水量充沛,农业发达,为全国税赋的主要来源。
  
  南京在历史上为六朝古都,它依凭长江天险,北接京杭大运河,可沿大运河北上京畿;南可控制江南富源,由长江水面或东入大海或西抵武汉和重庆。“两淮地区为攻守进退之所,以攻以守,皆以建康(南京)为根本。” 顾祖禹说:“盖建康立国,实以东南供亿为之咽喉也。”
  从战略地位上看,南京“内以大江为控扼,外以淮南为藩篱。” 大有虎踞龙盘,震动东南中国的气象,此与长安对中国西北的影响有相似之处,但南京的位势毕竟与长安不可同日而语,历史上“立足东南的政权多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口号,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却极少。”
  
  清人顾祖禹举例说:“自古及今,河南之祸中于关中者什之七,中于河北者什之九。秦人以关中并韩、魏,汉以关中定三河,苻秦以关中亡慕容燕,宇文周以关中亡高齐。隋之亡也,群雄角逐而唐独以先入长安。卒兼天下。”学者陈彦光说:“定都南京,却似乎是朱明王朝开国皇帝的战略性失误。不久之后,燕王朱棣从侄儿手中夺权之后建都北京,明朝的国势进入稳定时期。”
  值得说明的是,在明朝之前,西方的坚船利炮尚未来到中国东南沿海,这时的东海和南海对中国东南地区是一道天然屏障,它使盘踞于这一地区的政治力量没有近代那种后顾之忧,以至此间在南方得以多次出现与北方隔江长期对峙的政权。
  明朝末期,西方列强由海路来到东海。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于1624年侵入台湾,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年4月,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两万五千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
  
  此后,中国东南海域及其诸岛,尤其是其中的台湾岛便与中国的整体安全联系起来,大海也就由此进入中国地缘政治研究者的视野。清初台湾问题与国家统一问题紧密联系。1683年底,施琅在上奏康熙《恭陈台湾弃留疏》,认为:
  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查明季设水澎标于金门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余遥。
  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一为红毛所有,则彼性狡黠,所到之处,善能蛊惑人心。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从来乃海外所不敌。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无伎俩;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移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至时复动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见成效。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台湾、澎湖,一守兼之。沿边水师,汛防严密,各相犄角,声气关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况昔日郑逆所以得负抗逋诛者,以台湾为老巢,以澎湖为门户,四通八达,任其所之,我之舟师,往来有阻。
  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被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惟去留之际,利害攸关,恐有知而不言……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围。

  清末,英法等海上列强来到东中国海,日本也在明治维新后崛起,台湾位势的战略意义迅速提升。台湾位于东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北与琉球群岛相接。它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结成一条海上长城,系我国东南的屏障。它是由南海北上黄海或由黄海南下南海,以及中国大陆东进太平洋并取得西太平洋制海权的枢纽地带。

  施琅文中的“红毛”即由南而北入侵台湾的荷兰人,后为由北而南的日本人取而代之。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草拟了一份《征伐清国策》,其中目标就是“吞并盖平(今辽宁盖县)以南的辽东,以及山东的登州、舟山群岛、澎湖列岛、台湾和长江两岸十里以南的地区” 。1895年,日本海上打败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马关条约》第二款,占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占领这些岛屿,日本就控制了“大东亚”的“命门”:有了台湾,日本就有了依次滚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政治的稳固轴心。
  清末,俄罗斯和英法列强从北南两向相向压来,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一地已无险可守,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均建都南京,太平天国运祚仅有14年(1851~1864年),中华民国在大陆也只维持了38年(1911~1949年)。1937年底,日本人轻而易举地占领南京,将蒋介石政权赶到西南重庆有8年之久。这说明,中国明朝之前东南地区那种可以海屏护的安全形势及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优势,至清朝中期后不仅消失而且逐渐——在制海权没有建立之前——转化为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其国力提升和海军的壮大,这种劣势又转化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
  比较而言,长江较之黄河对于中国不仅具有更优越的航运价值,而且具有更优越的地缘政治价值。对此,西方海权理论创始人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对中国长江的地缘政治价值十分重视,他从帝国主义的视角把话说得很露骨:
  
  对中国以及其他拥有海岸线的国家来说,海洋是发展商业的最有效的媒介——物资交换国家通过对外接触获得更新,从而保持、促进它们的勃勃生机。长江对于上述情形颇具意义,因为它有上千英里河段可供汽船航行,且将大海与其流域的心脏地带连接起来。中国由于拥有海岸也就使其他国家能够由海洋抵达中国。
  海上强国需要在中国海岸拥有地盘,并开辟它与世界的自由交通,它们可以直言不讳地声明长江的可航行河段是它们进入中国内陆的必经之路和在当地发挥影响的中心。
  长江流域在政治和商业上都极为重要,为此需要多强调几句。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和长江与外界便捷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利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长江还为海上强国提供了进入内陆的漫长通道。战列舰可上溯至离海230英里的南京,而有战斗力的其他舰只则可到达还要远400英里的汉口,广泛用于美国内战的汽船更能驶至离入海口1 000英里的宜昌。
  如果我们决心在中国维护我们的商业权利并发挥作用,我们只能借助于鼓励并支持中国人自觉地积极行动的方式,而不能篡夺他们的权力、侵占他们的土地。当前,长江流域看来是我们的利益重心所在,但如最近在北京发生的事件之类的事情一时也会使我们转而采取并不和既定政策相符的行动。虽然门户开放,不管是商业意义上还是思想意义上的,应成为我们在中国任何地区的目标,但它还是最容易在中部地区得以实现,并以此为坚实的根据地来推动其他地区,原因就是海权在中部长江地区能最稳固地存在。汽轮从海上可驶至离海600英里的汉口,再装上货物开往世界上的任一个大港口。这个事实有力地说明了长江流域的意义,在这儿,给物质文明提供动力的商业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并且能得到条顿民族在世界政治中的主要武力后盾海军的支持。假以时日,海军也会成为中国人民赖以抵制与合理外来影响截然不同的外来控制行径的主要后盾。
  
  

黄河流域

  马汉对中国长江战略地位的分析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认识到中国长江不仅对于中国内部统一,而且对于抵御“外族进攻”都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历史证明,长江是中国政治联系的枢纽;一旦失去长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失去了统一的中国。1899年4月28日,英俄曾达成以长江为界瓜分中国路权范围的协议, 1900年辛丑条约之后中国被分裂为数块。
  坐观君(ID:china_2049):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是不是很短?看完毫不费力,但相信会有收获。接下来还会分析一下长江流域的中段,之后会涉及到其他地区。然后,这个系列就快到尾声了。有朋友提到,目前这个系列聚焦的是中国国内地缘分析,希望能放大到国际视角看中国地缘。放心,这个系列结束后,就会有。慢慢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5 00:15 , Processed in 0.0082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