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英博物馆来中国!百件文物将在国博展出!那个,展出完了,能不走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03:51: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017-02-16 11:26                    7                                
                                                      2月15日,即将在“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中展出的文物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箱布展。该展览将于3月1日起向公众开放,展出大英博物馆丰富藏品中精选出的100件(套)文物。

大英博物馆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

  这对龙纹大瓶几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故此对大瓶作为元青花标准器当为魁首。

顾恺之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世上仅存两本,其一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

中国厅内的敦煌壁画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
  

耕织图 手工彩色版画 1696年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藏品

  
  中国 明朝宣德年间瓷器

中国东汉时期文物

  

中国明朝“永乐大典”

  

中国商代双羊青铜樽

  

中国青铜器:释迦牟尼佛像

  

中国新石器时代翡翠盘龙

  

中国唐代的唐三彩瓷器

不知道大英帝国是怎么把如此高大的佛像“请”过去的

  

不同的佛像代表着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历史文化

  

多层镂空的艺术品

  明朝皇家御用的瓷器

  罕见的唐三彩人物和神兽

重要的书画作品

《女史箴图》

  馆藏《女史箴图》是公元6世纪至8世纪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最早、最好的绘画作品的摹本。
  它阐述了张华(约公元232-300年)所作的政治讽刺作品。该讽刺作品采用说教的语调,攻击皇后的过分举止。故事的主角是宫廷女教师,她教导皇帝妃嫔们的行为规范。
  《女史箴图》于1903年进入大英博物馆,在此之前几经转手。此图的历史可以通过印章和题字得知。最早的印章来自弘文馆——8世纪翰林院的分院。
  《西山草堂》
  
  《西山草堂》是明代唐寅(公元1470-1523年)的山水画作品,它描绘了暮色朦胧中的山水风光。河岸青山连绵起伏。在画面前方,一位学者坐在他的乡村小屋里,享受着乡村隐居生活。打开手卷,可以看到更多的山水景色。将手卷展开,从左方一弯水路映入眼帘。

  《十竹斋书画谱》
  
  竹鸟画这件作品来自于《十竹斋书画谱》,描绘了一只小鸟在岩石上梳理羽毛的场景。
  这幅竹鸟画属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组印刷画之一,而这些印刷画被认为是现存《十竹斋书画谱》原版初印本中最早和最佳的印刷品。
  张瑞图书法 立轴
  张瑞图(1570-1641年)与董其昌(1555-1636年)、邢侗(1551-1612年)、米万锺(活跃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早期)被人们并称为明朝四大书法家。
  这件书法立轴的内容是张瑞图为一位姓杜的诗人写的一首诗。原文如下:
  独啸层岩第一峰,松梦向晚若为容。
  遥看飞鸟林间度,正忆归僧月下逢。
  隔树天低三五尺,当轩云抱百千重。
  蒲团坐种万缘寂,列洞风传几处钟。
  似梦日堵老先生词宗,瑞图。
  
  《乾坤生意图》张瑞图书法 立轴张瑞图书法 立轴
  《乾坤生意图》画卷是元朝谢楚芳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公元1321年。这是元朝(1279-1368年)一幅注明署名和日期的珍贵画作。绘画主题为动物和昆虫捕食。一只蟾蜍埋伏等待着正在肢解蝴蝶的蚂蚁,一只蜻蜓袭击蜥蜴捕获的一只小昆虫,以及螳螂捕蝉。
  卷尾为我们展示了作品更深层的含义:自然界的美好和光明掩盖了昆虫求生引起的混乱无序。这幅画卷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面临的两难境地:是为蒙古政权效力以求生存,还是誓死效忠没落王朝而被饿死?
  大英博物馆其他精品欣赏:

不愧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达到2.3万件,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成为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250多年来,大英博物馆数次改建扩建,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一流博物馆。中国文物自豪地占其最重要的一席,向全世界炫耀那久远文明的绚烂。
  顶部由1656块玻璃片组成的“大中庭”位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心,这里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英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已经走过256周年,藏有各国珍品600多万件,其中中国文物2万多件。
  
  公元1753年,英国医生汉斯•斯隆爵士去世,享年94岁。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医生,更是一名大收藏家,他身后留下的收藏品达79575件之多,汉斯本想将收藏品捐给国家,但生前未能如愿,直到政府通过发行彩票筹得资金后,董事会购买了一座17世纪晚期的建筑作为馆址,汉斯的终生收藏才找到最好的归宿。
  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由来。1759年的1月15日,大英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拉开了英国博物馆的序幕。从开放日计起,大英博物馆已经走过了250余年。大英博物馆设有近百个展厅,囊括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物证就静静地待在33号展厅,其面积与古埃及、希腊等最大面积的展厅平起平坐;它不以惯常的分类方法展出,而是按年代排列,让各国观众在中国古代文化物证中徜徉,纵向推进,横向比较,给好学者以提示,给好奇者以学养。

  ▲孔雀绿釉罐
  高33.5厘米,罐体铭文为:“内府供用”。覆以绿松石色低温釉料,金属圈口。产地:江西省景德镇。明至清代(在收藏家马未都为《华夏地理》杂志所撰的《写国家宝藏——马未都大英博物馆探宝》一文中,此罐的照片说明中,将年代写为“元代”)约公元1600-1700年。
  

▲明代成化到正德年间--古兰经72语的经文

  明代成化至正德年间公元1465-1521年,中明时期(15-16世纪)瓷器,缺少早期瓷器的活力。这块罕见的瓷板上,书写了取自古兰经72章18至20节的一段阿拉伯语经文:“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当真主的仆人起来祈祷的时候,他们几乎群起而攻之。你说‘我只祈祷我的主,我不以任何物配他。’”这一瓷板有可能是在正德宫廷中作为穆斯林祈祷的对象。“大明正德年制”字样清晰可辨。
  

▲广州海滨地区西方贸易办事处的大酒碗

▲明清蝶鸟青花瓷瓶

▲斗彩与粉彩长颈瓶正面

  斗彩与粉彩长颈瓶(粉彩花鸟扁壶)虽然具有圆扁瓶身、管状瓶颈和卷云形把手的月壶形制已经有若干世纪的历史,但是此壶的装饰风格仍然是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35年)的革新产物。此壶绘画装饰的细节十分出色,反应出这件瓷器属于宫廷供用和督造制品。江西省景德镇,公元1723-35年。

▲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罐

  景德镇瓷器,南宋至元代。景德镇是中国南部江西省的一个城镇,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镇之一。景德镇的烧造历史延续千年,若论拥有悠久历史和持续经营的历史而言,无人能出其右。景德镇青花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瓷器,精美作品散见与全球各地。此罐展现的元代瓷器技艺,融合了釉里红和青花装饰风格。元代1320-50年。
  

▲北宋汝窑青釉花瓣形茶盏托

  这件北宋汝官窑茶盏托,为北宋皇室御用,用以承托各种材质的饮茶器皿。(古代)朝鲜于12世纪供高丽皇室御用的瓷器中也有类似汝窑的器皿,朝鲜青瓷与中国汝窑的釉料在化学成分上有相似之处,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着早期国际技术贸易。河南省清凉寺(村)公元1086-1125年
  

▲御题汝窑碗

  乾隆帝(公元1736-95)是一位热诚的文物收集者和一位伟大的艺术赞助人。他本人十分钟爱这只碗,但是他却认为这件作品是一只钧窑碗,而非汝窑器皿。1786年,他命人将自己的御笔铭文题刻在碗底,盛赞这件钧窑器皿之精美。这首诗文出现在《乾隆御制诗集》(此处的书名在大英博物馆说明牌上为中文繁体字)第二十一卷第五章。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对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对釉料的科学分析证明,其烧造年代是在北宋年间,公元1086-1125年间。铭文如下:(原文为繁体中文,无标点符号)
  钧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碗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碗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

  ▲景泰蓝龙纹大盖罐
  明代宣德款高62厘米宣德年间制(1426-35年)
  此罐装饰有威武的云龙纹图案,底部饰有莲瓣纹,罐上的文字表明这件器皿是在“御用监”的督办和资助下完成的。此罐原为一对(另一只现藏于瑞士苏黎世的UldryCollection)并有水平书写的六字宣德款珐琅题款。此罐的云龙纹装饰制作精美,(色泽)堪与明代的釉下彩青花瓷器媲美。

▲德化窑瓷瓶

  德化窑曾经是宋元两代非常活跃的名窑,而后又在晚明和清代得到复兴。德化瓷器在此期间以带有颗粒的“甜白”胎体和微微呈现青蓝色的光滑细腻的白釉为典型特征。能够呈现这种纯净的白色,是因为胎体内铁杂质的含量极低所致。这两件瓷瓶的器型非常一致,其中一件因其胎体上的清晰题字而广受瞩目,另外一件因其珐琅釉装饰和底部的题款而颇受赞誉。
  福建省德化明代,题字纪年为1639年和1628-44年

▲玉面神人像

  新石器晚期宽5.8厘米
  它面方、嘴阔,长有獠牙;宽鼻、菱形眼,表情庄重;头戴冠帽、大耳戴环。这件玉面神人像极可能发现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与同时期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较,这件玉器在工艺上以剔地阳纹为特点,工序复杂,技艺更胜一筹。

▲黄地青花四果石榴花盘

  明宣德高5.5厘米口径29.5厘米
  中央为缠枝石榴花,四周分别为柿子、桃子、荔枝及樱桃四种果实的花枝。宣德在位的十年,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器达数百万件,产量之多、质量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青铜双羊尊

  商代高43.2厘米
  尊在商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盛酒器之一。这件双羊尊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它的形状为两只背部相连的公羊,双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了双羊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
  
  ▲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
  元至正十一年高63.6厘米
  这对龙纹大瓶几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故此对大瓶作为元青花标准器当为魁首。如仔细观察大瓶的象耳下沿、瓶肩处,则均能发现无釉点,显然是环的衔接处,但环的大小、形状等均无从考证。2004年安徽省当涂县出土一瓶(上),虽残但器型与龙纹大瓶相仿,其双环犹在且以八方形式出现,可做参考。
  第二,此瓶成对,器型复杂,形体又大;九层纹饰(耳饰算一层),几乎囊括元青花绘画内容的全部(就差人物未画),尤其龙纹的绘制,形象凶猛,腾云驾雾,生动之极;元青花的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的绘制方法,都以此瓶为准。后凡是层次多,绘制内容相仿佛的元青花,都被统称为“至正型”,可见此瓶的影响力。

▲龙泉青釉有盖执壶

  浙江省龙泉地区,高21.1厘米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官窑尤其是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蓬勃发展,主要以收敛、温厚、宁静、含蓄等素色瓷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五大名窑在表现方式上大体相同,却各有千秋,但整体上都表达了宋代的宫廷审美,代表的是官方和贵族的利益。
  宋代的陶瓷,从官窑到民窑,整体上是一个非常丰满的体系,品种齐全,出现了所有的装饰手法,为中国陶瓷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刚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其中北方青瓷耀州窑和南方青瓷龙泉窑因相似常被人错误判断。过去北方人看到龙泉窑称其为“南耀州”,而南方人则称呼耀州窑为“北龙泉”。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高3.8厘米口径8.3厘米
  斗彩是彩瓷的一种,即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再在轮廓内填上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成化瓷器中斗彩价值最高,而所有杯形器中,鸡缸杯最为珍贵。“鸡”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达着吉祥的寓意,但如此大量画在瓷器上的仅成化一朝。
  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8日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以2.8124亿港元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
  2014年7月19日,刘益谦拎着一只拷克箱,把成交价超过2.8亿港元的明成化鸡缸杯从香港苏富比带回上海,经海关专用通道办完手续后,直接进入徐汇滨江的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

▲树下说法图

  唐代绢本设色高139厘米宽101.7厘米
  这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绘画作品中保存较完整、年代较早的一件。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渲染出一种静穆庄严的感觉,释迦牟尼端坐中央,各位菩萨分列两侧,倾听佛祖说法。

▲木质观音像

宋/金高170厘米

  这是一座真人大小的木质观音像,从造型上看依稀保存有唐代风格,观音的发髻高高束起,衣纹流畅,缨络华丽,表情安详而肃穆,并且通体施有彩绘,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油彩已经脱落。类似造像在10~14世纪的中国北方非常流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来自山西。
  
  

▲大威德陶瓷馆内景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陈设思路奇特,与众不同,它不按常规分类,而是将同时期文物同时展出,加强横向比较。这正是我们的博物馆所欠缺的。我们可以在此馆看到中国古人创造的各类文明,在陶瓷旁边陈列着玉器,在玉器一侧,置放着青铜器,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给了后来者多种启示。
  大英博物馆试图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观众讲解中国文明的形成。把商周古玉摆放在青铜器旁边,就可以看出两者处在同一时期相互的影响。 我们没权力说是玉器文化影响了青铜文化,也不能说青铜文化影响了玉器文化,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中国先民,看见的是同一文明的曙光,听到的是同一时期的清音,那么所要表达的应是同一种情感,同一种思绪。
  

百件文物将在国博展出!

那个,商量一下,展出完了,能还给我们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8:07 , Processed in 0.0095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