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画家张书旂花鸟画欣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7:07: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05-05 15:16

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浙江浦江人,他是继任伯年、潘椒石之后,独树一帜的现代花鸟画家。他在笔法、设色、造型等方面都有一定创造。他的花卉翎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雅俗共赏,为世人所喜爱。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工花卉、翎毛,与徐悲鸿、柳子谷被誉为“金陵三画家”。































中国花鸟画的魅力是独特的。它的色彩、布局不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也令其他画种难望其项背。中国画表现的鸟是活灵活现的。不仅刻画鸟的基本形态,而且抓住了鸟内在的生命,将鸟在瞬间的微妙变化跃然于纸上,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张书旂是现代花鸟画大家,他的作品爽利明快、秀丽清妙,充分继承了传神的创作方法,是将唐宋时期的工整与元明时代的写意的完美结合。吕凤子对张书旂的花鸟画曾有这样的评价:“书旂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徐悲鸿也认为:“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
能得到如此评价与他重视对景写生、实地观察有密切的关系,更要归功于他的“取法乎上”,“博采众长”。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黄筌、徐熙、八大、任伯年的痕迹,同时还可看到他也受过日本画的感染。这幅《芦雁图》创作于1938年,时值日寇疯狂向我国发动侵略战争,蒋介石的消极抵抗,造成军事上的全面溃败,整个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使画家心态极度悲凉,其画境必然流露出哀伤的心怀。此图描绘的是月色下,一只孤雁独眠于苇丛中的景象。天地之间荡漾着灵气,朦胧的月色里,随着寒风摇曳着几竿芦苇;蜷爪藏头独眠的大雁,所共同营造的凄凉、冷寂的氛围正是当时画家心境的最好写照。同时他花鸟画的几个重要特征在这幅作品中也有集中体现。
其一,主题鲜明,意境深幽。张书旂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画家作画应有所为而画,有的放矢。”这幅《芦雁图》主题突出、立意不凡,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善于将客观观察对象的自然美与主观理想相结合,达到情景的统一,诗画的和谐。故此即使未在画面题诗,也能意趣盎然。难怪蔡元培先生曾在张书旂的画上题过“一经妙笔,耐人寻思”之句。
其二,大胆构图、生动刻画。张书旂的构图极重视主从、疏密、虚实、开合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是表现花鸟的远、近、前、后的空间关系的手段,而且也是描写重点与非重点的方法。《芦雁图》中,他大胆采用对角线构图方式,芦苇在明月与大雁之间起到了巧妙地搭桥作用,使面、线、面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使之“宾主呼应”,“顾盼有情”,“揖让有理”,达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虚实、疏密关系的体现则主要表现在对芦苇的刻画上。苇杆线条刚劲,苇叶疏密得当,充分做到了疏而不散、密而不窒,体现了物象的空间感和位置感。
其三,设色优美、笔墨精到。色调是体现画面整体效果的关键,古人所谓“设色不难于浓艳,而难于深厚”,这幅《芦雁图》设色淡雅、调合,只是在大雁胸、腹、嘴、爪及芦花略施暖色,给人以“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感。大雁的绘制采用没骨和勾勒法相结合,为求笔触质感,兼用中锋与侧锋,大雁背部尾部羽毛以焦墨写之,胸部墨色中揉以淡赭, 笔调简洁,刻画逼真传神,墨与色的搭配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的效果。
其四,主简去繁,风格独具。 在用笔上,张书旂主张“主简去繁”,“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他认为:“笔简是删去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保留最精华的部分,是高度的概括,一笔着纸,形神兼备。”图中大雁、芦苇、天地、明月寥寥数笔,以少寓多,笔简意繁,游刃有余,耐人寻味,更突出了画面的意境与韵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5:03 , Processed in 0.0078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