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古对联,百般智慧,十全生活 2017-05-11 07:0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02:45: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历史趣对小故事

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

  

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2、李调元妙对唐伯虎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

画上荷花和尚画

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

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

3、撇捺人生
  

据载梁启超去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想给梁启超一个下马威,刚见面即出一联让梁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武汉旧称江夏)

梁启超从容做对: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

小生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真正的读书人,要有胆识和气节。“不敢在前不敢在后”,体现了一种谦虚又不卑不亢的精神。

4、接对联

  

书圣王羲之的字千金难求,一年除夕,他在家门口贴的对联几次被人揭走,于是生出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样便没人敢揭了,但毕竟是春节不能不吉利,便在后面加了几个字,令人叫绝: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5、三国名人入对
  

四川内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联说景,实则谐音含三国六个人名: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

其中含有孔明、姜维(江围)、吕布(旅步)、曹操(槽巢)、关羽、张飞六个人名。其字面意思可解为:鸟儿被围在宝塔之内,眼望塔孔中的亮光,只怨江堤围困,难以出去旅行;被囚笼中,心中思念旧巢,只恨双翅被关,不能够展翅飞翔。

6、苏过应对苏轼
  

据载,苏轼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时至半夜,苏轼想试试儿子们的才学,遂吟出了上联,并要三个儿子作对。其三子苏过反应敏捷,随即对出了下联:

半夜二更半;(苏轼)

中秋八月中。(苏过)

7、苏轼和黄庭坚互对
  

苏轼和黄庭坚是好友,两人经常互对:

书房好似药室;(苏轼)

学士乃是郎中。(黄庭坚)

据说,一日,苏轼与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弈围棋,忽然有几颗松子落在棋盘上,苏轼顺口吟出上联。黄庭坚抬头环顾一看,见湖边有一渔夫在柳树下钓鱼,遂对出下联。一个说松子有意,一个道柳丝有情,用的是拟人手法,联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兴味盎然。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苏轼)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

  
苏轼和黄庭坚乘舟出游,至晚方归。时值晚霞映水,煞是壮观。黄庭坚出口吟出了下联。苏轼正沉迷于景色之中,被黄庭坚的出句引发,随后续出了上联。联中“普天乐”和“满江红”既表现出了彼时彼地的情景,又是“词牌”名。二人吟罢,不约而同地拍掌大笑。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苏轼)

晚霞映水,渔人多唱满江红。(黄庭坚)

8、撇捺人生

  
对联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字形于字义完美结合,有一幅对联甚是有趣,如下: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其妙处在于,“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只有收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 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看开了就不苦了;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岂不妙哉!
◎本文转载自“新国学新儒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7 12:12 , Processed in 0.0085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