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玉凤回忆主席留给她的最后夙愿 2017-06-12 08:45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07:09: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7-6-13 07:12 编辑

摘自《炎黄世界》

文/李光彩

  50岁以上的人对张玉凤常有一种神秘感。她是毛泽东晚年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主席眼中的“张飞后代”
张玉凤,194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由于家境贫寒,她很小就无法继续学业,只得出来工作。1960年,张玉凤到牡丹江铁路局做餐车服务员、广播员,此后幸运地被调任铁道部专用处,出任毛泽东专列的服务员。1970年,张玉凤接到通知去中南海,她没有想到,自己将伴随着毛泽东一起度过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并且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
  
从1970年到1976年,张玉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6年。这时的毛泽东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到入冬或开春,免不了生病,没学过医也没受过正规护理训练的张玉凤,边学边干。她的精心照料,让主席感觉很温暖。毛泽东逝世后,张玉凤离开中南海,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来,又调到铁道部做一名普通干部,直至退休。
毛主席曾说张玉凤是“张飞的后代”,谈起这段往事,张玉凤笑了。
她的丈夫说:“别看她说话慢条斯理的,可有脾气呢!”有一次,主席有客人来,而张玉凤那天脸上的神情不大高兴。事后,主席批评了她,但张玉凤仍要辩解,主席一怒之下瞪着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滚。”张玉凤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了家。
  
在家呆了20多天,张玉凤心情难过极了,她无法接受被毛主席辞退的现实。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但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叫她去向毛主席认错,她也没有去。后来,她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于是打电话给护士长吴旭君。吴接到电话后很快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去接你。”就这样,张玉凤又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于是给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并对她说:“你可是二进宫了,以后要注意啊!”听了毛泽东的话,张玉凤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轻“小养”重“大养”
2009年8月底,张玉凤邀笔者与她共进晚餐。她点的都是些清淡的菜,笔者突然想起了一个话题,向她请教:“张姨,现在有些专家时常探讨毛主席的养生之道,您认为他老人家是如何养生的?”张玉凤说:“其实,毛主席并不注重个人饮食生活,更不注重养生。主席不拘小节,还保留着早期质朴的农民生活习惯,比如饭粒掉到桌上,用手捡起来就放进嘴里吃了,如果从现在的健康角度来讲,肯定不卫生,但他考虑的是珍惜粮食。”
“主席曾多次对我说过,希望在他去世后每年都到他坟上去看他,对身边其他工作人员也说过同样的话。但主席在临终前不久的一天,似乎心情也好一些,尽管他说话很困难,有些含糊不清地说一句话,我还是理解出来了,我重复他的意思,向他说:‘主席,我每年都会去看你!’主席听了我话,微微地点了点头。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些人没有辜负主席的遗愿。”
  

张玉凤与晚年毛泽东

在张玉凤看来,看书、学习就算是主席的养生之道了。毛泽东曾经和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讨论过看书是否有利于健康。徐涛说:“您写过《矛盾论》,一张一弛的道理比我懂。您整天这么看书,不休息,太疲劳,违背辩证法嘛。”毛泽东笑答:“哈哈,你怎么知道我不休息?你比我还懂辩证法?好大的口气!”徐涛说:“叫您看电影您不看,叫您下棋、打扑克您没兴趣,叫您多搞点体力活动您不听。您总是看书,长时间进行一种劳动是最容易疲劳的。”
毛泽东摇头:“叫我看,你那点辩证法不全面,你对事物的了解也有局限。你说脑力换体力是休息,不假。可你不懂,这种脑力换那种脑力也是休息。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这也是一种休息。你不承认?”三年自然灾害时,毛主席的案头、床边堆满了“事”,处理公事之外,他迷上了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册,看得津津有味,这也是他休息脑筋的独特方式。张玉凤说:“主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看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轻‘小养’重‘大养’,看书学习就是他的精神生命,他真正践行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难忘《枯树赋》
张玉凤回忆,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主席忍着极大的悲痛,在病中挺过了一个痛苦的春节。“5、6月间,主席的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恶化,6月初突发心肌梗塞。中央一面积极组织抢救,一面把主席的病情向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负责同志通报,这在我国还是首例。幸亏主席生命力强,及时抢救过来,让我们转悲为喜。”可没过多久,7月初,朱德委员长又突然逝世。半年时间里,周朱这两位和主席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都走了,主席悲痛万分,精神大不如前。
  
有一天,毛主席突然让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这篇赋写得很好,但很长,有500多字,主席早年熟读过。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病床上的主席,突然要求张玉凤给他读这首赋。“我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眼睛,似乎在体味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他一生走过的路。”
张玉凤念了两遍,主席突然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张玉凤说:“我看着《枯树赋》,他老人家几乎一字不漏地全部背诵出来。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地吟诗,只能微弱而费力地发音,一字一句,富有感情地背着。因为此诗意思颇为晦涩,原本流传不是很广,但主席却非常喜欢。背诵一遍后,主席意犹未尽,又让张玉凤看着书,吃力地背第二遍。老人家的记忆力真是惊人,他的声音,他背诵时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让张玉凤懊悔的是,当时时间已近半个小时,超过了医生的规定。“为了不使老人家太劳累,我只好请他休息。其实那天主席精神还好,他还想讲这首赋的内涵。后来我才知道,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感情要倾吐,应让其尽情诉之,这是有利于健康的。如若不能尽兴诉之,反而影响健康。”张玉凤为没能让主席一吐为快,抒发心境和感想而遗憾。
不为钱而活
张玉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6年,发现他老人家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钱。她说:“主席不是没钱,仅《毛泽东选集》的稿费就有上百万,存放在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里,必须有他的亲笔信,才能取到钱。这些存款,在他去世后,都留给了国家和人民。”
张玉凤回忆,主席经常在经济上帮助有困难的民主党派人士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如果有谁伸手向他要钱,他就不愿再见到这个人了。他看不起爱钱的人。“主席常穿的中山装口袋里只装有两件东西,一样是香烟,还总是只装半包香烟,不装整包的。另一样是一块手帕。此外身无分文。”毛泽东不爱钱的品格对张玉凤教育很深,让她明白,人不能为钱而活。
  
张玉凤说,在毛泽东的晚年,人人都对他呼喊“万岁”、“万寿无疆”,但主席非常讨厌这些,他认为有些人这样喊是“屁话”,他真正关心的是他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人们怎么看他。“主席曾多次对我说过,希望在他去世后每年都到他坟上去看他,对身边其他工作人员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么多年来,这些人没有辜负主席的遗愿。”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处理] 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18:41 , Processed in 0.0075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