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伟人父亲|“不普通”的他们,一心把孩子当“普通人”培养 上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15:50: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人有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刘少奇、贺龙等人可以称之为“贤父”了,他们不仅在革命事业中做出了巨大功绩,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
  毛泽东:让子女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
  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地责问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1952年8月9日,毛泽东同李敏、李讷、毛远新在香山听李讷讲故事。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努力过着工农子弟般的生活,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
  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聂文婷 罗平汉)
  朱德:教育子女克服优越感
  
  1947年,朱德和刘少奇率中央工委东渡黄河,来到晋察冀根据地。4月,朱德到儿子朱琦所在的冀中军区检查工作时,在听完军分区司令员杜文达汇报后,特意询问了朱琦的情况。杜文达说:“朱琦同志工作积极,学习也好,责任心也很强,他负责的通讯联络工作做得很出色。”
  朱德听了很高兴,但又问道:“难道他就没有缺点吗?”
  当听说朱琦在生活上有些散漫时,朱德严肃地告诉杜文达:“朱琦生活散漫,说话随便,这就是自以为是我的儿子,有优越感嘛!这样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是会脱离群众的。因此,我要求你对他严格管教,不能搞特殊,要把他的优越感克服掉。你回去找他谈谈,告诉他这是我朱德交代给你的任务。要他今后一定要克服自己身上的毛病,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他是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当官做老爷的,更不准耍威风、摆官架子。”
  朱琦后来回忆说,他得知父亲的教诲后触动很大,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获益良多。
  (郎中清辑)
  邓小平:没大出息,要有中出息、小出息
  
  据邓小平之女邓林回忆,父亲不是那种特别认真、非要子女如何如何的(家长),“父亲曾经把孩子们招呼到一起讲过道理。他提出,你们应该对国家有贡献,没有大出息,也要有中出息和小出息。就是平常很普通的一些语言,让我们受益匪浅。”
  子女们一直遵从着邓小平的教育。身为长女,邓林一生中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她表示,作为中国公民、作为邓小平的女儿很骄傲,“虽然我现在七十多了,但是我爸爸七十五岁才搞改革开放,我们要继续努力、继续生活,看着我们祖国的光明未来。”
  (上官云)
  刘少奇:对孩子不娇惯,重视对他们的锻炼
  
  刘少奇对自己的孩子从不娇惯,而是让他们在社会上得到历练,经历大风大浪的洗礼,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刘允若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期间,因与同学关系不睦,想要转系甚至调换学校。他连续给刘少奇写了几封信,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和支持。
  针对儿子的思想问题,刘少奇即刻写了回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对儿子提出殷切希望。刘少奇通过耐心的劝诫,指导儿子正确对待批评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刘允若纠正了错误思想,树立起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刘少奇把三个孩子送到学校寄宿。
  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紧张,食品短缺,学校的伙食比较差,细粮少,粗粮多,还要搭配吃些白薯,有时还吃不饱。看到孩子们的脸色越来越不好,同志们都很心疼,有的同志便对刘少奇之妻王光美说,本来孩子们的身体就不好,再时常吃不饱,这怎么行?还是把他们接回家住吧。但是,刘少奇和王光美都不同意接回孩子。
  (李颖 王刚)
  贺龙:做人要有精气神
  
  建国后,贺龙元帅给子女立了不少规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求子女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贺晓明回忆,哥哥贺鹏飞上初中时,一次踢足球腿部骨折。按理说,父母心疼都来不及。可是一个星期后,父亲就让打着石膏的哥哥去学校,而且不允许坐他的专车,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
  贺鹏飞每天坚持拄着拐杖坐三轮车上学,也全然没有因为是元帅的儿子觉得不自在。当时,有些老战友认为父亲不近人情,而父亲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我们家有一条规矩,不允许以父亲的名义向学校、组织要求特殊的照顾和待遇,如果这种行为发生了,全家都会非常鄙视,这也是父亲最不喜欢的事情。”贺晓明说,1963年9月,哥哥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大学失利,眼巴巴地等着父亲出面帮忙。
  父亲却说:“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再没有第二个途径。”明白了父亲意思的贺鹏飞,在清华附中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有精气神。”在贺晓明印象中,她小时候总是给人腰伸不直的感觉,父亲曾责令她每天必须靠墙站立一个小时进行自我矫正。如今贺晓明68岁了身板依然挺拔。
  (向国生 廖声田 覃章衡)
  伟人有大爱,就像对人民;伟人亦有小爱,就像对子女。
  (本文摘自中国军网微信。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文/宗禾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6-18 16:06:3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6 05:02 , Processed in 0.0080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