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胸中山水 笔底烟霞——徐甲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05:53: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网络文化艺术                        2017-07-03 09:39  
徐甲英,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教授,辽宁人。1934年生人,现任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同泽画院常务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沈阳美协顾问、沈阳画院顾问、沈阳中山画院名誉院长、沈阳文史馆馆员、香港国际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员。徐甲英教授从事美术创作、高等美术教授50余年,作品功力深厚、法度严谨、意境深邃。

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中,山水画可推至汉代,到隋唐时期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从东晋顾恺之所著《论画》中有“凡画,人最难,次山水”的绘画专论来看,晋宋之际山水画已具成就,进入唐代以后,山水画真正掀开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唐以后,历代的山水画家正是以自己的山水“造型”、“写意”去表现“天人合一”的大“道”。《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齐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哲学上讲就是天人合一,从艺术上讲则是情景合一,如庄周梦蝶。著名画家徐甲英先生的山水画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清雄豪放、大气纵横的光明气象,开创了一代雄浑壮阔的北派山水画风,这种山水画高格境的创立,正是中国文化精神深层渗透的结果,也是画家重视人品和画品一致主张的高扬。


徐甲英先生的中国画作品诸多呈现博大气象,意境幽远、饱满傲岸。画家以书入画,重墨渲染出山石林木,烟岚云树,省略许多具体的刻画,使之气韵生动,画面沉雄高迈,意蕴臻于完美。



国画作品《秋深露冷》,笔力劲建、气息清华、墨韵苍茫。画面山石嶙峋、草木灵动,有岭南秀美壮丽之色,又显关东粗犷之风。在远山浓重的压迫下,刀削斧凿般的山岩像勇士出征集聚,朦胧的山坡上农人在疾走,昭示着山雨欲来。峰峦叠嶂的大山下面秋水涧出,蜿蜒轻松地唱着秋歌,欢快地在石间流淌,舒缓了秋山云重给读者带来的视觉冲击。画面上浓重的墨点,在“实相”和“空灵”中跳动,疏朗山树和大山间的空间气氛,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

清·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写道“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山气从石内发出,以晴明时望山,其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画山水以气韵为先也”。所以“气韵”是指气韵生动,是指一种“体物周流”的内在生命精神,这正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作品《春之声》,灵动的画面给读者带入了早春的江南。成群的野鸭被融融的富春江水惹得满天飞舞,芦芽初露,杨倾柳斜,轻狂的春风将岸边的垂柳吹得纷披陆离、枝条乱舞,犹如草原烈马奔腾之势,一对恋人踏着春风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画面将春风浩荡、万物飞扬的早春景象,描写得盎然尽致,这是画家将胸中山水与春的情思融化成墨,创作出的高格境画作。这种在尺幅之上,显示大张力,大气韵的创作,绝不是平常笔墨功力和品格境界能够表达的。

徐甲英先生的山水画题材多是表现自然景色,更多是表现北方风光的,这在其众多作品中可以显现。在传统的高远式、平远式与深远式构图的灵活运用中,画家倾向于高远与平远并用,仰视、俯视、平视同行,并不拘一格地在条幅、立轴、手卷、中堂、册页、扇面等形式上作画。在用墨浓重、用笔粗犷的气韵中,设色苍润、构图饱满,意气风发;造型采用直线、斜线、方形、圆形,使画面构图前呼后应、错落有致。在黑青色的墨韵中,利用勾云、烘染、挤托和大面积留白与虚实等诸法,使云、雾、雪、霭、烟、水虚无缥缈,遮掉了实处,这是画家主观的安排和构图的需要。这种以虚衬实的写景技法,增加了人的视觉美感,也为画面的整体布局提高了品格境界。


构图是山水画存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徐甲英先生用动观法、山行步步移等技法将千岩万壑,晨烟雾霭,百里之景构于一图,造于一境,这即是古人称为的“经营位置”,和画家的立意造型有密切关联,是审美视觉的时空意识和构图与造境的高度合一。

作品《太子河畔》是一幅繁简互用的杰作。浓重的山体,占据了画面的80%,山势气脉连贯,可谓“密不容针”。画面下端的留白,使太子河在大山的压迫下脱颖而出,对比十分强烈,江中三两只小船穿梭结网,也可谓“疏可走马”。山石与河流交相辉映,构图疏密相间、相生相发,形成高古的格境。这种构图形式既融合视觉上的欣赏,又体现出哲学观念的阴阳思想,将山水画的意境发挥到极致。

作品《云程初步》将深秋辽东凤凰山景色推到我们眼前,从画面的构图透视关系来看,与摄影所截取的画面相似,尤其是用湿墨晕染的远山,像是用长焦镜头拉近一样,极富视觉美感。作为前景、中景的山体松石,高低错落,布局穿插有致,空气透视得体,流动于山间的云雾和通向深山的小路曲线蛇行,增加了画面的流动感,使作品灵动丰润、大美深致。作为点景的枫树和獐子松,屈曲穿插、参差纵横,使秋林霜晚的景象扑面而来,作品用笔爽利,松紧自如,水墨淋漓,显示出关东山水的气象。这是画家将意、境、形三者合一,与构图繁简疏密开合的成功范例,画面没有一处天空,但无拥挤郁闷之感,这种满布局的成功,增加了作品的欣赏价值。


至于景中点景的人物,正是画家生活积累,素材积累和大量写生的结果,不但渲染了秋山晚重的主题,又升华了画面的意境,成为与主题浑然一体的结构。作品《牧归》正是将黄牛和牧童的欢快奔跑,成为画面的重要部分。这幅作品通篇清朗自然,刚刚吐出鹅黄的杨柳,像舞台上婆娑起舞的演员婀娜多姿,连绵起伏的群山,是画家用沾满饱墨的画笔滚动而成,三五成群远飞的大雁在虚处的留白处,成为天空中舞动的精灵,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徐甲英先生从传统中走来,从生活中走来,以扎实的传统基本功和强烈的时代感,创作出气势磅礴的现代山水。每幅作品激昂热烈、奔放流淌,气势饱满、笔法谐调,构图奇纵、虚实相间,体现出大家风度。正像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先生所赞许的,“所以他的画,既有对关东山川多层次的观察和感受,又有浪漫诗意赋予画家的空间感和启迪,更有画家抒发华夏山水之美的“意”,可见他的笔墨多么豪迈,情趣何等雄伟……”

作为北方画家群体中山水画的领军人物,徐甲英先生用辛勤和汗水,用感觉和心灵浸润着这片山水田园,在丰茂的金秋和夕阳正红的时节里,以老骥烈马千钧之势,步入山水画的高华境界。这种品格境界,正是先生高卓人格自贵的物化,“能垂久远者,非其人格魅力,必因其艺格非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12:19 , Processed in 0.0077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