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瞭望丨人民军队90年,是这样走过来的 2017-08-01 16:56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06:10: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从南昌起义到现在,人民军队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且看本文梳理
◆ 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调整行动方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从浴血荣光走向世界一流
文/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潘新毛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光辉节日。这支从浴血荣光中走来的人民军队,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相伴而生,在荡气回肠的战争史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如今在捍卫国家安全,民族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向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迈进。
八一南昌起义是人民军队的历史起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硝烟四起。起义队伍在周恩来、朱德、叶挺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手持步枪、大刀长矛向反动派发起了进攻。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占领了南昌城。
从此,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八一南昌起义也成为人民军队的历史起点。

▲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资料照片)
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起义部队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军的堵截后进入福建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进的起义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 杨乐 摄/本刊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起义不仅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而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
起义还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成为创立红军的主要力量之一,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井冈山是人民军队的摇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的余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的队伍,即红军第四军。

▲ 以井冈山会师为题材创作的艺术作品
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扑灭革命火种,连续对井冈山“进剿”、“会剿”,后来对赣南、闽西“围剿”。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扑不灭革命的火种。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示范和推动下,革命火种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起赣西南、闽西、琼崖、闽浙赣、湘鄂赣、左右江、鄂豫皖、湘鄂西、陕甘宁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

▲2007年,为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井冈山树立了巨型“井冈红旗”雕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直到取得全国性的胜利,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从此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从城市向农村战略转移。
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建立起苏维埃红色政权,广泛发动群众,发挥苏区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已成为红色政权的光辉典范。
这一时期诞生的井冈山精神,以及后来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被一代代继承和发扬光大。邓小平对此有一段精辟的总结:“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
井冈山无愧于中国革命的摇篮,不仅孕育了革命力量,而且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漫漫长征路是人民军队历练的战场
1934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向中央苏区“围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
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党、挽救红军,中央苏区的红军被迫转移,进行了万里长征。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召开了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了领导岗位,从此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四渡赤水、兵临贵阳逼昆明、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过雪山草地,出其不意地歼灭分散之敌。最后,红军跳出敌人精心布设的重重包围圈,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 美术作品《毛泽东同志长征胜利到陕北》
长征途中,红军先后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表现红军长征翻雪山的美术作品
长征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它锤炼了人民军队,磨砺了人民军队,成就了人民军队。红军将士们经过长征的历练浴火重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浩气长存的伟大奇迹,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延安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革命圣地
历经千难万险的人民军队,在陕北找到了“落脚点”,延安成为落脚点的中心,革命的大本营,抗日战争的坚强堡垒。

▲ 1936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图为部分会师红军合影。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
长征保留下来的革命种子,在延安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并向全国各地播撒。延安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大批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之中。

▲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领余部上了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图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部分人员1938年在延安合影。前排左起:谭冠三、谭政、滕代远、肖克、林彪、毛泽东等。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虽然延安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大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延安的窑洞里诞生了光照千秋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培养了大批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煤油灯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大反攻,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毫不夸张地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大本营,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魂和命根子
90年前,毛泽东组织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起义军队伍,改造成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 反映三湾改编的油画
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为人民军队注入了革命的灵魂。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斗争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从根本上划清新型人民军队和一切旧军队界限的重要标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加强红军政治工作,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新型关系,促进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90年的革命斗争实践反复证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历经风雨考验,在斗争中不断巩固发展,越是在复杂和艰险的形势下,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是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的秘诀,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我军一切成就都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在新形势下,党对军队的领导仍然是我军生命之根基、力量之源泉、胜利之保证,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人民军队为争取战争胜利,从红军时期就非常注重灵活运用战略战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根据革命战争的实践,总结出一整套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游击战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运动战又有“诱敌深入、避强击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持久战,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深入敌后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一系列让日军胆寒的战略战术,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一带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灭千余人。图为115师师长林彪(左一),副师长聂荣臻(左二)在作战指挥部。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日趋成熟,根据敌我态势的变化制定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展开了大兵团机动作战,有效地调动了敌人,在运动中大量歼敌,解放了全中国。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强敌,坚持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以战役进攻或防御为基本的作战手段,在战役、战术上实行近战、夜战、速决战和迂回包围穿插,灵活运用,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
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其核心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最符合我国实际,最具有我军特色,不仅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也反映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尤其在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方面,更显示了巨大威力。
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学说,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在今天信息化战场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仍然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力量源泉
早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初毛泽东就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等著作。图为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
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人民军队始终坚持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坚持人民子弟兵的光荣本色。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民军队始终保持服务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初心。
当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军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正因为看到了这支军队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到了翻身做主的希望,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人民群众宁可倾家荡产,也乐于“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队伍上”。
今天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应对各种危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人民群众的支持仍然是人民军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力量源泉。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战争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有无穷的力量,才能赢得战争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就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时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锐意改革永葆“一流本色”
人民军队走过90年峥嵘岁月,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创新步伐从未停止过,人民军队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改革史。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革命前辈根据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党指挥枪的原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的三大任务(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三大民主(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等,使红军迅速从农民和旧军队为主要成分的队伍“脱胎”出来,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红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国共合作将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将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部队化整为零广泛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使八路军、新四军从中国抗日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特别能战斗的军队,成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和骨干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大规模歼敌需要,人民军队的体制编制又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八路军、新四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以机动作战为主的野战军,以区域作战、维护地方安全为主的地方部队和不脱产的民兵游击队三级军事体制等,使人民军队面貌焕然一新,战胜了装备和人员数量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先后进行了十多次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和军队体制编制改革,不断向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为捍卫国家安全、民族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来,在习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朝着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新征程迈进。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着力强化练兵打仗,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军队组织架构的一次历史性变革。这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正在深入展开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必将使人民军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历史一再表明,军队改革必须适应环境需求、战争需求和时代发展需求。唯有锐意改革,才能使一流军队永葆“一流本色”;唯有锐意改革,并先人一步认识到变化、拥抱变化并利用变化,才能凤凰涅槃,破茧成蝶。LW
主编 | 杨桃源
编辑 | 唐朵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8-3 06:16:08 |只看该作者
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传承经典,传递正能量,提高自身的涵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0 06:20 , Processed in 0.0083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