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荷塘月色》那夜,朱自清先生到底是在哪儿溜达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5:56: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清华文泉讲堂 2017-10-18 11:23

《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也是清华园的一张名片。然而,作者朱自清描写的荷塘究竟在何处,却是一个谜。
这个荷塘,一定不是“水木清华”那片荷塘,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的《荷塘月色何处寻?》一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根据《荷塘月色》的文字做出了六点推断,并且采访了朱自清夫人、冯友兰、王力和王瑶等“当事人”,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现在我们看到“水木清华”新塑的汉白玉朱自清坐像和改造的“自清亭”,不过是后人为了纪念朱自清而作。

此处景色很美,水清木华,“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夏季满塘荷花,令人流连忘返。梁实秋读书时就“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还说有“风来荷气,人在木荫”之致。此处面积很小,也许称为“荷花池”更为恰当——梁实秋就是这么称呼的。
不仅如此,黄延复先生还认定,荷塘是近春园的荷塘。然而,治学严谨的黄先生不久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荷塘月色何处寻?》(续),自认“存在着不少文景不符或曰文不对题的瑕疵”,原因是一位余小东先生“出示了他的《荷塘考证》一文和自制的两幅相关地形渲染图。”
余先生自小在荷塘一带长大,根据儿时记忆和《荷塘月色》文字进行了详细考证,指出近春园一带共有七处荷塘,而朱自清的荷塘已经消失。

黄延复先生告诉我们荷塘的大概地点,而余小东先生告诉我们荷塘的具体方位。然而,《荷塘月色》中荷塘已经不在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作为读者,我们一定是心有不甘的。
那么,那晚朱自清先生究竟在哪儿溜达了?荷塘消失了,那么荷塘处于现在的什么位置?余小东先生的文章虽然图文并茂,但是似乎对此语焉不详。
那么,我们何不仔细研读《荷塘月色》,并且结合以上两位先生的考证,去实地看看呢?

《荷塘月色》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这是文章的落款时间标明的。文章开篇就说:“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印证了这一时间。七月,确是园子里荷花盛开的时节。
作者当初住在西院四十五号。西院就是西门进来左手边的那一片平房。现在是大杂院,有点城中村的杂乱。想当年可是非常气派啊!一九二四年建成的时候,是一排排的四合院,院子宽敞,高大的正屋坐北朝南,是大牌教授们的居所,王国维、吴晗、邓以蛰、熊庆来、钱伟长和吴有训都曾住过这里。
西院四十五号的位置偏西,靠近马路,应该就是今天的“圆明园东路”。《荷塘月色》说“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朱自清故居 西院45号
现在的四十五号,只有正屋和西厢房了,住了两家人,院子里是自己搭建的简易房,有些凌乱,但是掩不住当年的阔气。一位在此居住四十多年的大妈说:入住的时候院子里有两棵海棠树。不知道这两棵树是否也陪伴过朱自清先生。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这大概是八、九点钟的光景吧。朱自清先生开始夜游荷塘了。
他是从哪里过河的?《荷塘月色》没有写得这么琐碎,却是我们好奇的,因为西院的南面是校河,去荷塘必须穿过这条河。当年河道没有现在这么深,建桥比较容易,也许一个、两个木板桥就足以让西院的教授们过河去讲课了,不像现在要在近春园招待所边上建一座正经八百的石桥。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荷塘不远,离四十五号大概就是两三百米的距离,因为到达近春园湖心岛的直线距离也不过四百米而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之所以用煤屑铺路,是因为当年大家都是烧煤取暖(现在西院还有住户是这样,因为平房没有通暖气,于是冬天一进西门就会闻到煤烟的味道),废物利用而已。
结合《荷塘月色》开头的介绍,这句描写给我们的推论提供了重要线索,也留下了很大疑问。
开头提到“日日走过的荷塘。”作者何事,需要“日日走过”此处?那必定是从家里走向课堂或办公室,也就是从西院走向清华学堂附近。然而,“日日走过”,必定是很多教授都这么走的,怎么会“白天也少人走”呢?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同一片荷塘,却有不同的路可以走过,一条是“日日走过”的大路,另一条是“白天也少人走”的小路。
从实地情况看,从西院到清华学堂的大路,应该是现在牡丹园和玉带桥之间的路,因为这里是上下班的捷径。

那么“小煤屑路”呢?荷塘呢?
现在近春园招待所和绿园北部,应该还有一片荷塘。
让我们想象一下:近春路当年是没有的,而校河到湖心岛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绿园,是荒芜的空地和土坡,北部是一个荷塘。这个荷塘很小,四周都是树,特别是垂杨柳。荷塘的南侧是一条小路,北侧是一条大路。
这样,《荷塘月色》中描写的主要景致就都可以满足了: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只是有一点还是存疑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那个时候,哪来的“高楼”?校外不可能有,校内也只有科学馆和清华学堂是三层、两层的楼房,且相距荷塘四、五百米,中间还隔着工字厅一大片房子,如果的确有人唱歌让朱先生听到了,那么只能说明以下几种情况:夜里很安静,歌声很洪亮,朱先生听力好!否则只能算作文学家的想象了。

荷塘不在了,连可能作为见证人的柳树也不在了。柳树喜水,荷塘不在了,它们还在那里干什么呢?有天晚上,我路过这里,带着一丝惆怅。漫步向前走,在游泳池的北侧,看到一片小小的荷塘,四周都是树,以杨柳居多,甚至有一株老杨柳,粗大的树干向荷塘弯下了身子。
南面是一个土坡,即零零阁所在的山丘,“高处丛生的灌木”能够“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而且向西能够看到山的脉络。这里多么像是朱自清那晚溜达的荷塘啊!连小路都是“阴森森的”,路灯也是“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是初春,荷花还没长出水来。到了夏季的夜晚,这里一定很美的。
事实上,环绕着湖心岛,是大片的荷塘,夏秋季节,月朗时分,微风阵阵,荷香飘飘,每个人心中都在吟诵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就是“水木清华”那里的荷花池,也是夜游的好去处。
想到这里,我心里不禁释然了。

余小东先生在进行了“较真”的考证后说:“尽管《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真实的荷塘——这个略具椭圆形的小湖,如今却已经消失多年了。但朱自清先生却用他的文笔将这美好的景色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当中,留在了清华园。”
同意!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1 04:30 , Processed in 0.0081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