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和母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21:12: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城旧梦 2017-11-15 17:59:45

我父亲和母亲是由媒人的撮合结的婚,当时母亲只有17岁,父亲比母亲大5岁。父亲皮肤较黑,国字大脸,饱经风霜,庄稼汉的形象;母亲皮肤白皙,眉清目秀。他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感情却平淡真实。偶尔吵句嘴都能以一方的沉默或幽默而化解。
父亲的童年有着坎坷而痛苦的经历,不到7岁就失去了母亲。我爷爷在土地大革命时期因战负伤,落下残疾。父亲与爷爷一样,一生勤劳,善良,正直。在我们心里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在百姓的口中是个大好人。

作者爷爷(中)和父母亲在一起

父亲非常好学,常常挑灯夜读,一有空就上有文化人家求教,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空着肚子上学是常事。好不容易上了小学,怎奈因生活所迫就辍学,后来跟着舅舅去了汉口学做生意。
1951年,父亲回乡参加土改工作,因工作认真,勤政清廉,被选举为农民协会主席,成立人民公社和乡镇人民政府后,父亲先后担任社长、革委会主任,团县委书记,乡长、乡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务,直到1981年退休。

父亲常年在外忙于工作,难以顾及家庭。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家里家外只能由我爷爷和母亲操持,在那缺衣少粮的岁月,生活非常艰难。
父亲热爱工作,也爱家,父亲浓浓的爱常常温暖着我们。只要父亲一回家,家就会变得很热闹、温馨。
记得有一次父亲回家,买回一斤猪肉,我们七姊妹可乐了,到处叫“有肉吃啰,有肉吃啰。"晚餐时,母亲将肉切成薄薄的小肉片,煮成汤,每人分一份,唯独她自己没有。
父亲是一个善解人意,从不计较的人。母亲比父亲少了点大度和感悟,有一次我家种的南瓜被人偷摘去了,母亲气得直骂人,可父亲却笑呵呵的安慰母亲道:“这个偷瓜人一定比我们更困难才来摘我们的瓜,算了吧。”

小时候,我们喜欢到稻草堆里捉迷藏。有一次,我同小伙伴去邻舍一个稻草房玩,稻草房的一角有个鸡窝,窝里有两个鸡蛋,我高兴得不得了,便把鸡蛋拿回家。母亲问明来处后,严厉批评我:“那是别人家的东西,再没有吃也不能乱拿。"她要我把鸡蛋放回了原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乱拿别人的东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礼拜天或放假,只要天晴,母亲必定要我上山去砍柴,她说,适当做点家务,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可以培养我爱劳动,不怕苦累的习惯。

父亲心怀坦荡,乐于助人。记得有一次,一个陌生的湖北老人为我家送来一把铜壶,价值相当于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母亲说:“凭白无故的不能要你的东西!"那送壶人说:"我姓葛,是湖北通城人,十年前我在沙坪乡制作铜茶壶,因没有全国粮票,两天多没有吃到饭,那天中午在供销社的饭店里,我饿得发晕了,当时有一个人把自已口袋仅有的5斤粮票送给我,可以说是救了我一命。后来我问饭店人员,才知道那是沙坪乡政府乡长孙定生。这件事虽然过去十多年了,我一直在念着这个大好人。"母亲说心意领了,铜壶还是没有收,还留他吃了中饭才走。父亲回来,母亲告诉父亲这件事,父亲说他早己不记得这件事了。

作者全家摄于2000年秋

我们兄弟姐妹慢慢长大成人,人多房少,父母被迫东挪西借,建了八间土砖房。父亲退休正遇农业耕地包产到户,还在供我小弟读大学。每当看着爷爷、父母三位老人忙碌的情景,心里总有一种苦涩的酸疼。为了照顾三位老人,1984年,我要求组织上把我夫妇从外乡调到了本乡工作,从此以后,我所有假日,几乎都与父亲一起在责任田劳碌。
父亲母亲法纪观念很强。总是教育我们:国家法律,政策不允许的事切不能做。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没有一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如今我们年纪大了,体会到独生子女在照顾老人生活的困难时,更加感觉到父母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真诚。

我的父亲和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有时也风趣的开开玩笑。父亲退休在家,除了承担着耕种的体力劳动,还总是一闲就抢着替母亲干家务,洗衣,煮饭、炒莱、扫地、喂猪,什么都干,总说原来在外工作,没法顾及到家里,认为爷爷,母亲吃了太多的苦,亏欠了他们。现在自已应多干点,弥补着原来对家里照顾的不足。父亲唯一的休闲,还是保持着看书的习惯。父母虽然很辛苦,但老人再不是分多聚少,日子还是乐融融的。
1994年,父亲患高血压,出现脑中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在本乡工作的我和妹妹,妹夫闲暇时常回家去照看下父亲,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工作,喂饭穿衣洗澡等照顾的重任还是落在母亲身上。好在母亲心态不错,她除了照顾父亲,还有自己的爱好,陪父亲看看电视,打打麻将,每逢老人生日,妻子和我是必定回家看望的,在本乡17年从未间断过。我们是多么希望父母相伴着在夕阳下能走得更长更远些。

我们兄妹姐弟都牢记着父母的教诲,努力工作。有五人分别走上了厅、处、科级领导岗位。家境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父母还是常常教育我们,做人要道德,要诚实,要善良;做事要勤劳、要俭朴、要实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奢侈浪费。
父亲辛苦了一辈子,没能享一天清福。1998年,年仅68岁的父亲离开了我们。父亲离世后,母亲很孤独,失去了昔日的笑容。2009年双目失明。母亲一生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政府补助的生活费和亲友看病给的钱她都舍不得多花一分,2015年,81岁高龄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父亲和母亲为我们制订了“以德为人,以诚待人”的家训,告诉我们人不论贫困或富贵,都要真诚善良;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要勇敢坚强。如果说我们都算得上比较优秀的,这功劳自然是父母的。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父母的教育,让我们在物质贫乏的昨天,拥有精神上的富有;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正视现实,创造自己的幸福。
古城旧梦出品

特约作者: 孙彬
作者简介: 孙彬,笔名一杆竹,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古城旧梦》特约作者。1959年生,大专文化,1980年参加工作,一直供职于党委、政府机关部门,2013年退居二线,副处级;业余别无它好,喜欢文字,爱好涂鸦,自娱自乐;书画、新闻、诗歌、散文、论文;部分作品见于国家、省、市、县级报刋和网络平台。
申  明:①作者发稿至《古城旧梦》,则视为授权让《古城旧梦》首发和原创;②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聊天群,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0 19:22 , Processed in 0.00825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