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样板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3:48: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飞刀看书 2017-12-04 13:41:31
按:有朋友希望我写篇有关样板戏发展史的东西,不过我更喜欢聊聊带点自身感受的往事,就混在一起写写,没啥章法,权当怀旧了,且请各位看官着性子将就着看吧。
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朋友,也许很难想象中国人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是怎么能够仅靠八个样板戏(哦,应该还有可怜的几部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加上后来的《李自成》吧)打发业余文化生活的。虽然这些戏剧也许确有相当的艺术成就,但再好的菜也架不住天天吃呀,当年年幼的我是有点吃撑着了。
先从最容易写的《智取威虎山》说起吧。
(一)《智取威虎山》

剧照版连环画《智取威虎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1年出版。什么叫做浓眉大眼,看看这封面就明白了

《智取威虎山》是几个样板戏里最吸引人的一部,究其原因,应该是其中的传奇成份最多,如果撇开开头相对气闷些的“小常宝控诉”一段不算,全剧处处具备了现代惊险影片的基本元素。

《打虎上山》剧照,一直羡慕杨子荣怎么能跳得这么高的

打虎上山是一幕惊险动作片;“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切口对答充满了江湖色彩;杨子荣一枪灭双灯,又分明是了传统评书里“校场比箭”的现代版;小分队滑雪赶路桥段,动作身法充满美感,类似现代舞蹈或者后来的武打片(当时比较敬佩的使解放军战士居然能凌空飞跃一人多高-其实是低位拍摄造成的效果,后来我们小孩子们嬉戏时经常会披着条床单找一处小土堆往下跳,惹得家长大呼小叫);栾平的突然出现,波澜顿起,情节到达高潮,而杨子荣的急智反击,终于峰回路转,这又是惊险反特故事常见的情节套路;最后有惊无险,坏人终得惩办,符合主旋律的大结局,当今好莱坞影片也仍然在沿用。

杨子荣与八大金刚——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如果说有缺憾,八大金刚和栾平近乎喜剧化的表演,反而衬托出第一反派座山雕形象略欠丰满,不过也许编剧原本就想把他塑造成这样疑心重重而优柔寡断吧(类似宋江式的山寨老大?嘿嘿)。
所有这一切,在当时是非常吸引我这样尚处于启蒙时期的幼儿园小孩子的,从此以后,一旦提起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杨子荣式的文武双全的无敌超人便闪现在我幼小的脑海中。

绘画版《智取威虎山》,这是1970年的上海版


注意,出版单位不是上海人民出版社,而是“上海市出版革命组”


样板戏连环画的绘画版,都是照搬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和道具,拿根马鞭就算骑马了

有个后话,算是样板戏给我的后遗症吧。文革以后,小学三、四年级的我在街道文化站里终于看到了原著版的《林海雪原》小人书,其中有描写杨子荣打虎时竟然手在不住发抖,最后要用刀插入树干做枪托才稳住准星的情节,心灵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我捧着书好一阵发愣,原来英雄也是怕老虎的呀......

连环画《林海雪原》(罗兴、王亦秋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描绘的打虎场面,杨子荣不但出了冷汗,甚至手还发抖了

(二)《白毛女》

《白毛女》剧照版连环画,天津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我印象中的白毛女故事是比较混乱的,版本众多,样板戏是舞剧,郭兰英的是歌剧,还有田华的故事片版,当然还有各种小人书的版本。样板戏白毛女是最晚的版本,也是修改最多的,这个版本去掉了一切当时被认为有损人物形象的情节,杨白劳不是喝卤水自杀的(那是向万恶的地主阶级低头),喜儿没有被黄世仁奸污,大春和喜儿到底什么关系样板戏肯定更不能交待清楚。当然,以上这些版本的情节是文革以后才陆续见识到的,当时样板戏是唯一正宗。

《白毛女》故事版连环画,华三川绘画,这段杨白劳喝卤水自尽的情节在样板戏中改为他被恶霸狗腿子活活打死


大春到底和喜儿到底是啥关系?样板戏里只能是阶级兄妹吧


绘画版《白毛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白毛女其实算是样板戏里面唯一一部悲剧,虽然结局光明,全剧大部分是压抑的,同期有点类似的是朝鲜歌剧《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所以我们小孩子是不太愿意看的,可能也就看过四五遍吧(什么?四五遍不少了?要知道当年样板戏每部看10次8次的也是不能算多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悲剧,我们也能找出其中的亮点来,印象中被带到现实中的,是剧中的两个道具。窗花剪纸,成为我们手工爱玩的玩意儿,通常是有同学带来一个时兴的样子,用白纸蒙上,铅笔轻轻擦出轮廓,一个传一个,剪或者刻出的图样都用一本旧书夹着,这活计不分男生女生都喜欢玩,也算是我最早受到的美术启蒙教育之一。还有一个是红头绳,这只能是女孩们的专利了,我们这些男孩在一旁看着家里的表姐表妹们叽叽喳喳地捣鼓辫子臭美,脸上的表情当然是不屑的。

剧中少有的欢快段落,出现了两件红色的道具

其实还有一些话题可以写,但我却有点不想讨论了。比如杨白劳和黄世仁究竟谁欠谁的债了,这个话题,许多年前就总有人扯出来谈,谈着谈着就有点变味,现在再提可能更加沉重了,唉,不说也罢。
世界总会越来越好的!
(三)《红灯记》

电影连环画册《红灯记》,人美美术出版社1971年出版

八大样板戏若按普及程度排名,《红灯记》绝对应该算前三名的,另两个应该算《智取》和《沙家浜》,个人认为《红灯记》在当时的地位更加突出些。不用比别的,就看当年各个单位自己组织的文艺宣传队的道具,红灯是必备的行头,其次是杨子荣的虎皮帽子,至于《沙家浜》,至今各色文艺汇演的节目单上仍然能看到《智斗》片断。究其原因,《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毕竟是舞剧,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不是随便哪个都能演的,京剧经过长时间的强制性熏陶,谁都能出来吼两嗓子,配上标志性的服装道具一亮相,还真像那么一回事。从这一点来说,样板戏对普及我国戏剧事业也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

《红灯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72年出版


人美版水墨连环画《红灯记》,在以线描画法居多的样板戏连环画中很少见

当年我们这帮小孩最最爱玩的《红灯记》片断,不是顶一盏红灯手叉腰(道具难找,男孩子还得找大沿帽和围巾搭配,特麻烦,一般是女孩子玩这个),也不是端一个空碗说“谢谢妈”,或者带着镣铐(一截草绳)走刑场,而是肩膀上扛一长条凳子,一路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和《平原作战》中的“平安无事喽”一样(注:《平》剧没有算进八大之列,其实也是我们挺喜欢看的,打仗戏嘛!),虽然是龙套活,孩子们玩起来却是乐此不疲。

磨剪子嘞-戗菜刀!


绘画版《红灯记》,1970年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出版

《红灯记》里面有最招人恨的反派,不是鸠山,而是叛徒王连举,他是样板戏里面唯一的此类角色,一度“王连举”之名在日常生活中就成为叛徒的代名词,此现象直至文革以后,《红岩》复出,王连举在民间口语中的地位才被甫志高取代,延用至今。
《红灯记》版本也多,原版是沪剧,发扬光大的当然是京剧,最后还被音乐才子殷承宗演绎成新的文艺形式——钢琴伴唱。《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浩亮一度走上仕途,成为样板戏演员中最显赫的一个,文革结束后受到清算,说起来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

钢琴伴唱《红灯记》,后面弹钢琴的就是殷承宗,那时他还是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

(四)《沙家浜》

《沙家浜》剧照版,人民美术出版社1972年出版

《沙家浜》是样板戏中场景布置最唯美的一部,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幕拉开满眼湖光水色,好一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真令人荡气回肠。此剧深得中国传统戏剧精髓,《智斗》一场,至今仍是经典中的经典。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幕布背景上的阳澄湖,是吃货们都知道的地方

《沙家浜》给人的感觉几乎是文戏,其实武戏段落也不少,十八个伤病员在芦苇荡中的群舞,堪比《智取威虎山》中的滑雪奔袭段落,最后大结局中的翻跟斗武打场面,令爱看打仗戏的孩子们目不转睛。有一个场面印象深刻,新四军战士和伪军拼刺刀,战士一个突刺,伪军被穿了个前心通后心,刺刀尖一直从背后戳出来,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是怎么演出来的,后来有一次看剧场演出坐在前排侧面,亲眼看到刺刀从伪军胳肢窝捅进去,好大的疑团才得以解决。

绘画版《沙家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文革结束后,《沙家浜》的影响并没有减弱,先是剧组成员和“四人帮”作过斗争的事绩被宣传出来,后来京剧改编主要持笔人汪曾祺八十年代成为著名作家,江苏常熟的故事原型地也被开发列为红色之旅的旅游线路,当地最早的地名,和此剧最早的名字《芦荡火种》一样,倒被世人遗忘了。

今天的常熟沙家浜景区,这里原来的名字已经被人遗忘了

(五)《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剧照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年出版

《红色娘子军》是在以传统剧种京剧为主的样板戏舞台上出现的一部高水平芭蕾舞剧,至今仍代表着中国现代舞剧的巅峰。虽然《白毛女》也是芭蕾舞剧,但与场面宏大、造型唯美的《红色娘子军》相比,明显逊色一些。尤其是一大群露着大腿的漂亮姑娘集体跳舞的场面,赏心悦目程度在所有样板戏里是独一无二的。据说当年很多男孩子的性启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遗憾的是,那时本人还在上幼儿园,自是毫无感觉。

姑娘们舞着大刀跳芭蕾


反派也会耍刀跳群舞

《红色娘子军》的剧情,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更像一个经典套路的复仇故事,如果改头换面,你能发现70年代的邵氏武侠电影甚至后来李连杰籍此出名的《少林寺》走的也是同样的情节套路。我们不妨在此对照一下:主角(吴清华/觉远)受迫害含恨逃脱-投奔世外高人门下(娘子军/少林寺)-武功初成,私自下山复仇遇挫(吴清华违反纪律擅自开枪/觉远下山单挑王仁则)-恶势力疯狂报复(洪常青牺牲/师傅被杀)-主角卧薪尝胆,终报深仇,铲除恶人。当然,我这样的比较方式,如果放在当年,那是要犯政治错误的。
说起政治错误,不得不提一下,在《红色娘子军》连环画创作时,居然也发生过一起“政治错误”。这就是江苏绘画版《红色娘子军》连环画,封面画上洪常青手指前方,但他们的影子却投向了前面,这岂不是背对着太阳?这个笔误的发生,可能是绘画者根据剧照描摹时,把舞台现场上的灯光效果如实画进了画面。这在当时被上纲上线为方向性错误,连环画即被召回,只有少部分漏网的幸存至今,在连藏市场上成为大缺本。不知本书创作人员因此会受到怎样的处理?以文革初期的政治气氛,此事件应难以善罢。

绘画版《红色娘子军》,江苏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奇怪的是,天津版《红色娘子军》连环画封面,人物影子也是投在前面的,却依旧正常发行没有一点麻烦,看来各地的尺度还真有点不一样呢。

绘画版《红色娘子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0年出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或者所有样板戏)早已和中国文革中的连环画一样,成为永远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迹。虽然这个剧目还在不断复排重演,但演员已不是当年的演员,观众也早已不是当年的观众,他们表现的、看到的、理解的,还会是当年的《红色娘子军》吗?

这一群高鼻深目的外国娘子军,出自法国人拍的电影《解放军在巴黎》。关于这片子内容我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自己百度一下

(六)《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及其他
一口气说了五部样板戏,剩下的三部就集中一块说说吧。

《奇袭白虎团》绘画版连环画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主角手持树叶编的伪装帽

《奇袭白虎团》虽然与《智取威虎山》一样都是打仗戏,战争打斗场面热闹尤胜《威虎山》,但剧情以肢体动作表演占多,反而不如《智取》跌宕起伏。踩地雷、抓舌头、潜伏突袭,这些故事在文革以后重新播映的老战争故事片里也比比皆是,编个树叶伪装帽匍匐前进,是我们孩子们游戏时喜欢玩的。而踩地雷的情节,直至后来拍的《集结号》中仍在延用。相对而言,这出戏中很多细节的记忆倒被冲淡了。找一下有点特色的东西,大约就是在中国京剧里面出现了朝鲜人和美国人吧,这似乎也是后无来者的。

《奇袭白虎团》里的朝鲜大娘


哎呦喂,踩到地雷了!


《海港》绘画版连环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背景是那时引以为豪的万吨巨轮,自力更生的象征之一


《龙江颂》绘画版连环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海港》和《龙江颂》,分别反映工业和农业两个题材,是样板戏中具备文革故事背景的两部。《龙江颂》虽交待故事背景发生在1963年,但表现出来的场面气氛已和文革时期无异,加上女主角极易令人产生某种联想的姓氏,一旦提及最左的样板戏,很多人都会想到这出戏。《海港》体现了当年中国工人阶级支援亚非拉人民世界革命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万吨巨轮、大吊车、戴柳条帽的工人,都是当时宣传画上经常出现的。《龙江颂》的结尾,女书记手捧毛著,率领社员众星捧月般的集体亮相,更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舞台造型。

《龙江颂》结尾群体亮相,符合当时“红光亮”的审美标准

在这两部戏里,都出现了暗藏在革命队伍中的阶级敌人。这些满怀阶级仇恨的坏分子,在《海港》中引诱青年工人不安心革命工作,在《龙江颂》中煽风点火挑拨队长和书记不团结,甚至不择手段破坏革命生产。这样的形象在文革小人书里面屡见不鲜,所以年幼的我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在身边挖出一个阶级敌人,汗!
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据说《龙江颂》剧最引人私下议论的,却是江水英的婚姻状况问题,看来即使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八卦都是市井小民们永恒的话题。
除了以上八部样板戏之外,其实还有《平原作战》、《杜鹃山》等几部,也算革命现代戏剧之列,虽然后期名气不如这八部响,但其中不乏被人津津乐道的段子,比如前文提起过的《平原作战》的“平安无事”,《杜鹃山》的“家住安源”唱段,还有一个《磐石湾》,如果你印象已经不深了,就让我提醒你一下,还记得“刀出鞘、鞘离刀”吗?

《杜鹃山》剧照版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出版


《平原作战》剧照版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4年出版,这种叉腰端手枪的亮相造型是打仗戏的标配


“平安无事喽!”——这老头儿与《红灯记》的磨刀人并称两大龙套


最晚上演的《磐石湾》,可能是唯一没有被改编成连环画的“革命现代京剧”


《磐石湾》剧照——刀出鞘、鞘离刀!

接近本文结尾,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八大样板戏”的定义,却意外发现我们以往根深蒂固的理解其实是错误的,官方的标准答案居然是: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和《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也就是说,所谓八大实际只有七部戏,《龙江颂》是不在其中的,它和后面的几部一起,只能算革命现代京剧。

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演出照

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创痛,也留下了无尽的回忆。那时的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还在童年,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这样度过,是不幸还是幸运?
当今天重新拾取那一段往事,我却惊异地发现,在那个原以为不堪回首的年代里,依然能找到许多快乐和温馨的记忆。
呵呵,时间这家伙,确实可以把很多东西洗刷的干干净净,就让我们忘记应该忘记的,记住值得记住的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05:27 , Processed in 0.0088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