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人民公社咋过年:放炮蒸馍走亲戚,延续20多天,穷但年味十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6 10:45: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豆瓣阅读 2018-02-15 09:27:47

当时有儿歌唱道:“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儿要个破毡帽。”这首庆新年的儿歌道出了大家对过年期盼与喜悦的心情,因为在那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平时吃不到白面馍和肉,小孩子也穿不到一件新衣裳,但过年时,这些让人向往的东西都可以临时拥有了。所以,无论大人、小孩,都盼望过年,特别是小孩子,更是望眼欲穿盼过年。

1.“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这句谚语现在很少有人说起了。当时过年,年味很浓,是因为要准备的年货多,必须及早着手。现在过年,年味不浓了,是因为要准备的年货少,甚至不用准备。因为平时所吃、所穿、所用都和过年差不多。那年代过年,一过腊八,确实就该准备年货过年了,有人可能要问,都是要买何物,需要提前二十多天准备?说起来简单,要办的年货也不多,但过程复杂,程序多,又加上生产队里每天都有活干,办年货需要去请假赶集,一赶集就要缺工扣工分,大家只能瞅空赶集。这样一来,办年货的战线就拉长了。譬如准备蒸馍这一项,就需要好几道工序,首先是淘麦子。队里分的少量的麦子,平时舍不得吃,储存在泥囤子里,专等过年时磨面蒸馍用的,磨面是人工推磨,先把麦子用水淘干净,晒干。晒干后,再到有磨的人家,把麦子磨成面。当时用的是大石磨,两个人才能推得动。把麦子倒上去,一圈一圈的推着转,一遍一遍的把麦子碾成面粉。磨面也得抽出时间进行,因为白天生产队里要上工干活,只好在晚上或赶在下雨天磨面。再一道工序就是和面了。和面需提前几天,要让面充分发酵好以后再蒸。在冬天气温低,面发酵得慢,就得用被子把一大堆和好的面围起来,增加温度,这样,才能使面发酵。这过程也需要几天时间。最后一道工序是蒸馍了。蒸好面馍是过年的“重头戏”,馍蒸好后,其它的年货就好办了,接着是炸丸子,买各种各样的菜,大人、小孩都要买一件新衣服…于是,大家便为过年忙活起来了。

其实,进入腊月二十以后,才进入真正的办年货时间。社员们这时才得以休工赶集。每个村离集市都不太远,只有五六华里。因为基本上每家都没有自行车,大家都是步行赶集,一个小竹筐,买满一竹筐(或称竹篮子)年货以后,便回家了,等第二天再接着赶其它的集。这样,随着一筐筐的东西买到家,年货就办的差不多了。大家把这时的赶集称作“赶年集”。等到腊月二十七八时,社员们见了面就会互问一声:“年货办齐了吗?”对方便回答说:“办齐了。”或者回答:“好办,到时候就齐了。”
2.大年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局,按豫东地区的风俗,是要过得非常隆重热闹,虔诚严谨的,因为这一天过得好坏,预示着一年的吉凶与福祸。这样一来,规矩就比较多。这些规矩,现在随着老一代的逐渐逝去,年青人都不太讲究了,如:除夕夜要洗脚,这寓意着洗去过去一年的劳苦风尘,一说洗去一年的晦气,重走新一年的顺路。然后在入睡前还要在门前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鬼棍”。因为家中准备的年货多,有肉类,小鬼们也馋,怕他们夜里来吃这些东西;一说,拦着不让那些找事捣乱的鬼们来享受香火。这根木棍要放置到初一的中午才能收起来。再接着,家中有马灯(又称做提灯)的人家,要点一盏马灯挂在门前,把院子照亮一夜,这也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再接着,把初一五更起来用的香、蜡、纸、炮要一件件准备好。

把早起要煮的扁食、饺子和馍准备好,放在厨房里,这一切准备就绪后,才躺下入睡。躺下不多时,就会听见村里有人家在放炮,十二点便开始放鞭炮了,这是“勤快人家春来早”。从这时间开始,村里村外,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新的一年到来了。此时,各户人家再也睡不着,便开始陆续地起床。起床后,按规矩,开门时先放三个“雷子”炮,就是比较大的炮竹,称做“闪门炮”。闪门炮放后,你可不能上厕所,这个规矩很受重视,大人们都遵守,但小孩子们自控力差,便不遵守了。而大人们一般要憋到晌午才上厕所的。虽一起来不兴上厕所,但脸是要洗的,按照规矩要求,洗了脸不能把水倒掉,如果随时把洗脸水倒掉了,也就把新一年的财富倒掉了。这样,就要全家人共用一盆洗脸水,要用初一整天。初一这天要吃四顿饭,比平时多吃一顿,寓意是一年到头丰衣足食,另外,早起的第一顿饭,做的要多一些,故意剩下,不能吃光,这也寓意在新的一年里锅里有吃不完的饭。如果把锅里的饭一顿吃完了,就说明这一年不会富裕。吃过了早饭,就要上坟地烧纸敬祖先、长辈了,大人小孩用篮子盛着贡品和纸、炮,去拜祭祖先和长辈,这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在过节时不忘祖先。在烧纸时,也有一规矩,就是不要把纸钱一下子烧完,要留一些拿回去,这寓意着今后还要来烧,家族的香火绵延不断。等到上坟烧纸回来后,接下来便是串门拜大年了。拜年时,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挨门挨户地串门拜年,往往是由父亲领着自己的孩子,或是兄长领着弟弟,给长辈们拜年,这是大家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因为平时大家各忙各的,相互来往较少,也难得到各家串一趟门。春节一串门拜年,大家的感情也随之拉近了。

3.大年初一起五更拾炮是孩子们的一大乐事。即使是过大年,家长们也几乎都不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炮放着玩,因为当时的几分钱、几毛钱确实来之不易,真是太珍贵了,哪有家长舍得花钱给孩子买炮的?所以,小孩子们想玩炮,只有靠初一天不亮时跑着到各家各户去拾炮。通常的情况是,除夕夜刚过12点,小孩子们都已睡不着了,随着各家放炮声的此起彼伏,小孩们也都呼朋结伴,陆续起床,有手电筒的拿着手电筒,没有手电筒的就摸黑,成群结队,东奔西跑,大呼小叫,颇为热闹。放炮的人家通常把炮竹缠绕在一根木棍上举着放,在下面拾炮的小孩子们你推我扛,争着上前拾落在地上没有响的炮竹(通常称为“弱捻炮”),有的炮落在地上了,当时没有响,等孩子们拾到手里了才响,被炸得嗷嗷直叫,有的炮在孩子们的脖子里响了,衣领被烧糊一块。等到天明,各家都已吃过早饭,放炮的人家渐渐稀少,小孩子们拾的炮也装满了身上的各个口袋。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一阵欢笑,因为大家的脸、衣服都被弄得面目全非,有的衣服被烧了几个洞。接下来,小孩子们便将这些拾来的炮再栽上捻子放着玩,或把这些炮掰成两节,对着点,称作“老头打老婆”。

4.过了大年初一,接着就是走亲戚了。按当地的风俗,什么时候走什么亲戚也是有讲究的,譬如初二走姥姥家,初三走老岳丈家,初四走姨家,往后的日子,就不太讲究了,走什么亲戚都可以。主要的亲戚依次排在前面。亲戚走完了,接着是“回年头”,就是“回访”,即人家到你家来了,你也须到人家那里去。“回年头”一般是长辈到晚辈家去,一般情况下本人不去,而是派其他人去,但也有家中无人可派的,就自己去。有一位老大爷,女儿出嫁了,女儿来了以后,回年头无人可派,便自己去回年头。回年头拿的东西很简单,通常是用毛巾包着二斤糕点(果子),提着就去了,不用拿其它东西。即使这么少的东西,按风俗,对方是不能留下的,还让客人拿回去。这样,回年头的人就提着二斤果子去,也提着二斤果子回。特别是初二那天去姥姥家走亲戚,或去其他长辈家走亲戚,就必须拿大馍,每位长辈一个大馍,大馍通常是小馍外面再加上一层面蒸成。而长辈们等客人回去时,则把大馍留下,再把自家蒸的“枣山”让客人拿回,这叫做“大馍”换“枣山”。这个风俗,现在农村仍流行。所不同的是,现在擓竹篮子走亲戚的几乎没有了,当时都是擓一个竹篮子走亲戚,篮子里面有:几个蒸馍,少量的丸子,二斤果子(糕点),两个大馍,再加上几个苹果什么的,这样就满满的一篮子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箱箱的礼品,再也不用竹篮子了。

5.过了初五,俗称“破五”,生产队里就开始干活了,不过这时候各家的亲戚还没有走完,这就需要提前放工走亲戚,社员们在地里干活时,抬头一看太阳快晌午了,便互相提醒说:“快晌午了,该去撵蒸馍了。”所谓“撵蒸馍”,意思是说你再不撵,它就走远了,吃不成了。因为当时只有过大年那几天才能吃白面蒸馍,再过几天就该吃杂面馍了。一般来说,大部分家庭只有初一、初二两天才能吃白面馍,有的家庭只有大年初一那一天才能吃上白面馍,一进入初二就得吃杂面馍,因为蒸的白面馍少,还留着待客呢。如果想吃白面馍,就去走亲戚“撵蒸馍”。
6.过春节时,白面馍蒸的不多,是用来招待客人用的,自家人很少吃,而肉类就更少了。有的家庭把自养的鸡杀一个,用油炸成鸡肉丸子,自家人舍不得吃,用它来招待客人,即使家中有小孩子也不会让他们吃。但有的孩子调皮,父母不让吃便偷着吃。小刚家过年时杀了一只鸡,父母用鸡块炸了两大碗鸡肉丸子,打算用它来招待客人,炸好后便放在了柜子里,不料,调皮的小刚看着炸好的鸡肉丸子馋涎欲滴。尽管如此,父母也不让他吃。他便等父母不在屋里时,把门一关,偷偷把鸡肉丸子从柜里拿出来吃,今天吃几块,明天吃几块,不几天,把炸的鸡肉丸子吃光了。等到客人来了,母亲拿鸡肉丸子做饭时,打开柜门一看,惊呆了,两碗鸡肉丸子不翼而飞,这时,母亲便意识到是小刚把它给偷吃完了,便生气地揪住小刚的耳朵问:“鸡肉丸子哪里去了”?小刚便知道事情败露,但还是死不认账。他装作一副委屈的样子争辩道:“鸡肉丸子没了,难道是我吃的?谁见过鸡肉丸子?昨天我还看见谁家的大黄猫在屋里,是大黄猫吃的!”母亲哪肯相信,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此事后来被社员们传为笑话。现在的孩子,再也没有因为偷吃点东西而挨打的了,毕竟,再也不必去偷吃了,父母还怕你不吃呢!

7.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社员们还是要喜庆一番的。这天吃早饭时,各家都要放一盘鞭炮,然后把过年时招待客人没吃完的蒸馍拿出来馏一下,再吃一次白面蒸馍。有的家庭还要用粉条炖一锅菜,表示庆祝大年的结束。到了晚上各家的小孩子便挑着灯笼陆续走向村头,这种灯笼都是家长们自己制作的,用秫秸杆扎成,再用花红柳绿的纸一糊,便成为各种各样的灯,如:船灯,形状像船;蒺藜灯,形状像蒺藜,是圆形,一周都是尖角,其他如篮子灯,绣球灯,瓶子灯等等。用半根蜡烛放在里面点燃。放烟花的极少有,因为很少有人舍得买那样贵的东西去放。不过,社员们很聪明,有的初一刚过,便挨门挨户去收初一点剩的蜡烛头,干什么?去用它做“烟火”,这种烟火是用纸糊成的一个大圆形筒,中间绑上蜡烛,蜡烛燃烧的气体把它顶向空中。其原理像现在的孔明灯。其放飞时的场面非常壮观,能飞几里地远,大家在田野里跑着看,有的竟跑着跑着掉进井里。还有一种土制的烟花,是豆秸灰制作的,将没有燃烧尽的豆秸灰收集起来,用废报纸卷成一个长条形,在有风时用手举着点燃,风把燃烧的豆秸灰一吹,一片红火星便从空中落到地上,连续不断,也很好看,这被叫做“老鼠拉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2-16 10:46:56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刚解放,国家一穷二白,美,苏,蒋虎视眈眈,能有当时的水平就很不错了。毛主席和周总理水平绝对是最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2-16 10:48:02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刚成立,物资匮乏,百废待兴,但人们精神饱满,有毛泽东思想指引,正能量足足,意气奋发,干劲十足,团结一心,大干社会主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17:59 , Processed in 0.0113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