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其华 于 2018-11-19 10:25 编辑
·连载· 大梨树 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之三十七) 张 其 华
结 语 矛盾的特殊性是开解普遍性矛盾的钥匙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细胞,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农民是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时代变化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取得了根本的转变和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三农”基本处于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中,依然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并没有完成质的飞跃。有新的成分,但传统的属性依然存在,而且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发展的方向性。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促使“三农”从量变向质变转化的重要措施。 大梨树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优秀的范例。大梨树村的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和解决了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大梨树村的成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性。从矛盾的特殊性中可以解读矛盾的普遍性,进而找出解决普遍性矛盾的基本办法。 大梨树村这一典型的产生也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大梨树村发展建设的根本的历史条件,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是动力,大梨树村民的努力是基础,毛丰美这一典型人物的带领是关键。前两者是客观的,是大梨树村发展建设的条件;后两者是主观的,是大梨树村发展建设的根据。主客观的统一实现了大梨树村的发展。 大梨树村是在没有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特殊机遇的条件下,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因而更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一个农村,只要做到像大梨树村那样,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可喜的成就。这就是:像大梨树村那样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实际部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像大梨树村那样把全体村民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树立改变命运的决心和信心,并付诸实际行动中去;像大梨树村那样,认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出有效的发展措施;像大梨树村那样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坚持探索,坚持实践,为新农村的建设奋斗不息。 如果我们的农村都能像大梨树村那样,我相信,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取得非凡的成就。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明确地标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到发展的新阶段,更加理性地、自觉地、主动地向前探索和发展。这里自然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这一方面要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密切联系实际,在农民群众的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农村的领导者和负责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注重理论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提高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个政策研究与制定的环节,这是农村地区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各级领导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政策,通过政策的指导,把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因此,对于大梨树村这样很有代表性的农村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也包括教训,在这一个点上窥一斑而见全豹,在这个矛盾的特殊性里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十分必要的。 2015年12月27日 于丹东市凤城大梨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