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的照片里,有唤醒记忆的力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6:35: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的照片里,有唤醒记忆的力量                                         2019-01-02 23:55                                                   

                  

和塞尚热衷反复描绘自己家乡附近的圣维克多山一样,日本摄影家铃木理策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持续拍摄他的家乡熊野
熊野即熊野滩沿岸的地域,位于和歌山县东南部至三重县南部。作为圣灵之地,自古盛行参拜之礼。通往熊野三山(熊野本宫大社、熊野速玉大社、熊野那智大社的总称)的参诣道「熊野古道」在2004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

这片位于山海之间的土地既是铃木理策摄影的原始意象,也是日本的原始风景,一草一木中寓含着千年的文化信仰,让铃木理策将拍摄熊野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除此之外,他也热衷将镜头对准樱花、雪原等极具日本风情的景物。
宛如公路电影般的连拍是铃木理策的摄影特色之一。一张张连续拍摄的照片,极富故事性。同时使观者追随摄影师的脚步与视线,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即使单单观赏铃木理策的一张照片,仿佛也能从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在一次和演员加濑亮的对谈中,被问到是否信赖世界的丰富性时,铃木理策如此回答:「我通过相机的磨砂玻璃逆向凝视这个世界,发现它是如此美丽。观看那灵动的光芒和摇曳的枝叶时,我切身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便抱着作画的心情不断调整画面,将按动快门的时机交给流动的时间。」

铃木理策的摄影从不刻意讲求构图和造景,而是更注重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于是手中的8×10英寸的大画幅相机便仿佛化作了自己的感官,去记录眼前的光景。
稀松平常的景物也被赋予灵动的空气感,无限温柔仿佛蕴含其间。更神奇的是观者会产生绝佳的临场感,仿佛自己就处于这片风景之中。
仅仅通过观看,听觉、嗅觉,甚至是触觉都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一张照片竟然有了捕捉意识的神奇魔力,不禁让人赞叹铃木理策的写真术。

自2007年在东京都摄影美术馆举办摄影个展「铃木理策 熊野、雪、樱」之后,2015年,铃木理策阔别8年再次回到东京举办个展「意识的流动」(意識の流れ)。面对摄影展的主题,铃木理策这样描述:「将全身心交付于『看』这一行为,毫无根据的记忆或是各式各样的意识便会渐渐涌上心头,最终收获宛如漩涡般的情感。」

将语言的说明降到最低,回归最纯粹的观看行为,并与自身的意识相连接,铃木理策的摄影将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觉体验。

interview 铃木理策

「我希望观者能从自己的照片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铃木理策
1963年 出生于和歌山县新宫市
1987年 东京综合摄影专门学校研究科毕业
1998年 出版第一本写真集《KUMANO》
2000年 凭借记录日本灵场恐山风光的写真集《PILES OF TIME》,获第25届木村伊兵卫摄影奖
2008年 获日本摄影协会年度奖
知日 首先想请教一下你立志成为摄影家的契机是什么?
铃木 最初是因对绘画抱有兴趣。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为了进行油画创作,会用相机拍摄绘画素材。结果发现,与需要一笔一笔描绘才能完成的绘画相比,拍照可以很快成画。我被这种速成的魅力深深吸引,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旅。

知日 从《KUMANO》到《在海与山之间》(海と山のあいだ),你持续以故乡熊野为主题进行拍摄。在这20年以上的时间里,熊野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铃木 熊野在2011年遭遇了严重的水涝灾害,因水土流失,很多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神即使历经20年,也未曾发生改变。
我最初拍摄熊野时使用6×7英寸的胶片相机。从那时开始,我便开始考虑使用大画幅相机。理由是使用大画幅胶片可以清晰展现风景的细节部分。近年我开始使用8×10英寸的大画幅相机拍摄熊野。我想要持续拍摄熊野的心情20年来从未改变。

知日 除去熊野,你也经常拍摄日本其他有古代信仰留存的场所。对于日本人的信仰,你是如何看待的?
铃木 日本约七成的国土都被森林覆盖,四季变化丰富,根据季节的变迁,盛产不同的谷物与果实,四面临海,因此渔业资源丰富。但是自古以来,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此这里的人们一边感谢自然带来的种种馈赠,一边又敬畏着它。这样的一种情结,我认为是日本人信仰的根源所在。
知日 在数码相机的全盛时代,你依旧坚持用胶片。可以请教一下其中的理由吗?
铃木 我十分喜爱大画幅胶片所带来的协调感与表现性。如今数码技术不断进步,数码照片也拥有了与大画幅胶片一样的再现性。但我始终认为,数码相机所获得的「数据」并没有必要用相纸打印出来重现,仅仅通过液晶画面观看就足够了。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用胶片拍摄的理由。当然,我会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动画。

知日 如公路电影般连续拍摄的手法是你的摄影特点之一。一般情况下,一张照片拍完后,对于拍摄下一张照片的时机,你是如何决定的呢?
铃木 对于不停变化的事物,我会一直连续按动相机快门。其他情况,我会根据拍摄物的移动或光的变化等要素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一般是抱着录制电影的心情进行拍摄的。

知日 《圣维克多山》(Mont Sainte Victoire)是以画家塞尚反复描绘的圣维克多山为主题拍摄的写真集,而《塞尚的画室》(アトリエのセザンヌ)则是拍摄塞尚画室的作品。塞尚的绘画对你的摄影有什么影响吗?
铃木 观看塞尚的作品,我思考的不是「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而是「绘画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样根源性的问题。另外,从画布上仿佛可以感受到塞尚在注视绘画对象时所经历的时间。我也希望自己的照片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能让观者从照片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知日 观看你的风景摄影,仿佛能感受到雪的冰凉、花的芳香、阳光的温度,请问你是如何做到的?或者说有什么秘诀吗?
铃木 观看照片时感受到的冰冷、芳香和温度等这些感觉,其实是记忆引起的。照片里隐藏着唤醒观者记忆的力量。但是,这世间重视构图和拍摄时机,以及以说明「我拍的究竟是什么」为首要目的的照片太多了。平日里我会下意识地留意通过观看某物所获得的感受,并带着这种经验去拍摄照片。

知日 有时照片好像会故意出现虚焦的效果,可以请教一下这样做的理由吗?
铃木 并不是故意虚焦。只是和一般风景照片的对焦位置有所不同,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平常会使用带三脚架的大画幅相机,将它支好后我会悠闲地注视着眼前的风景,视线所达之处即为焦点。这并不是为说明风景的焦点,而是在画面的某一处必存在对焦之点。观看印刷物或网上的画像或许不易理解,若是在展览会场上观看实物的话,就会切身感受到焦点的存在。

知日 在拍摄中日韩共同制作的话剧《祝/言》的相关写真集时,你曾来中国进行取景。中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铃木 在拍摄《祝/言》时我曾到访过北京。街上人山人海,充满了无尽的能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白云 ✎ interview & text

铃木理策、 Gallery小柳✎ photo courtesy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02:24 , Processed in 0.00802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