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东博物馆的战国铜餐具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6 05:2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博物馆文物介绍——山东博物馆的战国铜餐具                                                         2019-02-16 00:01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大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样、从粗糙到精美的发展过程。我们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中国古代先民运用烧热的石块、石板、石锅烹制食物原料,使石块、石板、石锅成为人类最早的炊具。唐代韩愈《石鼎联句》一诗中所写石鼎一物,当是古代石锅的传承。以石料雕制石锅石鼎等石器费工费力,于是需要新的器具来取代。新石器时代初期,即距今一万年前左右,陶器出现,陶制食器随之产生。有:豆、盆、碗、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茧形壶、扁壶、钵、罐等等。

陶器易碎,不温差,可用水煮,不宜油烹,于是又需要有更好的器具来满足人们的要求。夏、商、周时代,青铜器出现,在饮食领域则产生了青铜食器。实际上,在青铜时代,中国的饮食就摆脱蒙昧,与青铜之光相映成趣。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夏商两代的统治者不仅在吃上日渐讲究而且也开始注重餐具、食器。可见,人们的口食之欲,对饮食的精致化要求推动了餐具的发展。西周与殷商有别的青铜餐具,不仅表现在食具多于酒具,且十分抽象的花纹替代商代以动物题材为主的繁缛花纹。但是,西周时的饮食更具有礼仪性。与国君进食,更要讲究揖让周旋之礼,必须有一定的程序。

根据《周礼》记载,按礼制的规定,天子可以有九鼎,诸侯七个,大夫五,元士三。这士、大夫、诸侯、天子,权力愈大拥有的鼎数就愈多,违背这规定,就是僭越,这与犯上作乱一样,要受到重裁。《礼记·曲礼》详细记有古人宴饮的程序和规范。从迎送宾客、入席仪态、陈设餐具,到吃肉喝汤,都有详尽的规定。东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此间青铜的应用空前广泛,除了贵族专有的种种礼乐器外,更多的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其中以青铜食具为大宗。战国中期之后,青铜食器彻底转变了繁复华丽的作风,全素面青铜器取而代之。到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们,但没有了那么多的“鼎多鼎少”的讲究。史料所载齐国孟尝君,在招待他那几千门客时,采用的是分餐制,大家餐台都一样,是一个小桌子样式的食案。

1991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齐鲁石化公司勇士生活区的建设,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然墓葬椁室被盗,但位于墓室内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设计精巧,制作精致,表现出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的发达兴盛。

器物坑呈长方形,内有木质的器物箱,随葬器物均放于箱内,器类有铜鼎、豆、壶、盘、匜等礼器;盆、铲、盒、餐具、镜等生活用具;刻刀、削、锯等工具;还有骨梳、簪等器类。其中出土最精美的是一组铜组合餐具,它外形小巧,却内含乾坤,共能够容纳59件餐具,其中包括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盒子、4个碗、25个盘,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2件,足以供应一场十人盛宴。

它既利于收纳,又方便携带,是同时期出土器物中的一套孤品,独特精巧,神秘别致。这套铜餐具制作精良且保存完好,像这样完整成套的战国铜餐具为国内仅见。这套餐具可能是主人出行时使用的,所用餐具均放置在一个铜罐中,不仅方便实用,而且便于携带。

追根溯源,10人为宴的风俗大概属于齐国、齐地由来以久的习俗。这套餐具的主人身份属于士大夫阶层,并非王室贵族,能够陪葬这样堪称"豪华"的餐具,也反映出当时齐地人民殷实富足的生活水平。根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齐国非常强盛,春秋称霸,战国争雄,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你也许这是当时的人们对于餐具形制的一次尝试,展现了墓主人对于饮食文化的独特理解。像这样数量庞大且完整成套的战国铜餐具为国内仅见,这套铜餐具的出土,不仅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的高超技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齐国的繁荣和兴盛,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制造业和齐国临淄地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批铜餐具制作精良而且保存完好,有的甚至还没有生锈,保存有青铜本来的黄金色。铜器由于长埋地下,与土壤中的各种化学物质接触,会生成各式各样的晶状锈,灿若星河,璀璨夺目。60件餐具嵌套得如此精巧、细密,这种完整的、组合套装式的青铜餐具在考古发掘史上应该说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礼藏于器”的丰富、深厚文化蕴含,更具有特殊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基本上仍继承西周的食器传统,但这60件组合铜餐具与其他同时期的器物相比,显得格外不同。每件餐具之间套合紧密,环环相扣,稍有偏差,便无法再次装入或取出。也许这是当时的人们对于餐具形制的一次尝试,展现了墓主人对于饮食文化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1:49 , Processed in 0.00708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