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穿过初始的信仰:梅瓶的隐与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07:44: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穿过初始的信仰:梅瓶的隐与出

2019年05月21日 09:54:47
来源:《雅昌艺术网》

多年来,这个常进入梦乡的场景,从案几、用品到起居演变的文人居室环境,是某种信仰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必定是对生活的一种忧伤。
除却微隆的山坡,好一幅朴实平静的灰瓦白墙风光。山涧的溪水时有时无,留在一旁的是行人和溪流的印迹,隐喻着南宋山林间潺潺的水流声与漫山遍野的繁花,一条蜿蜒的山路夹杂在红黄绿相间的丛林中,偶尔在路两旁看到零星的瓦房,虽说质朴却洋溢着一片温和闲情。月色撩人大都在文人心中,雪夜的晚上另一样月色映入心思,它是月夜的映射,照进天井透过格栅窗户。一床桌椅、案几、梅花、梅瓶,它们的影子将房间隔成了凌乱的空间,这是一个文人的心思。而那个梅瓶是书案上的重器,形衬与含蓄,留在文学史或美术史,生前遗留、身后墓葬,在找到描绘具体的形象者,鲜有记载,难觅文人与梅瓶之事,翻阅的古诗词,身影不见。小桥、细雨、天井、书桌,以及仰望的天空,亦耕亦读,这是宋文人的千年文化沉淀。她是一张柔情的面孔,模糊而又熟悉,在这个称之为江南的南宋梦中。

(元)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带盖梅瓶 高48.7厘米 口径2.9厘米 足径13.8厘米 高安市博物馆藏

外面下雪了,窗外屋顶上盖着洁白的雪,从檐上挂下数条晶莹剔透的冰凌,几只小鸟立在雪白的屋檐上,几个小黑点,像极了湖面跳动的音符。宋代文人王镃看到影映雪景中的梅瓶,于《雪夜二首》之一的诗中云:“松屋篝灯伴夜阑,闭门不管雪花寒。调朱旋滴梅瓶水,读过唐诗再点看。”他在某个寒夜飘雪的孤景,最合适的事,莫非是关门闭窗,在炭火暖温的屋内由此伴烛夜读,端起案上插着梅花的梅瓶挑染朱晕,等读完诗词,有了意境之后,再来书写两笔吧。
不完全地看出当时书房摆设的瓷器出现了梅瓶。假设梅瓶在宋元时期初兴肇始,并在文人书房迅速发展,成为文人书房居室瓷器摆设器物,依文脉延续至今,不温不火,带有隐逸待出的复杂气质,又而流于市井,臃肿修条等形态各式不等,那么在此之前的漫长时期,梅瓶雏形是什么样的状态?通过实物遗存与文献,并未有如实可靠证实。由于如今看到的大部分梅瓶是上胖下瘦,似如唐代审美取向。当前资料、学界论说早于宋代之前的唐代。北来源之说,早些时候出现于辽国契丹族的鸡腿瓶。文化往来,不管战争或是贸易,交流是物质的互助或是精神、思想的接纳与弥补,过程中,相互渗透,谁也不知道是谁影响了对方,也许是繁荣的中原宋人模仿了鸡腿瓶的形制,在随后不知不觉中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宋代梅瓶,仅作推测,不可判断依据。这段演变的场景是在千年前战争或贸易勾勒出的一种情结或是人们挥别、漂泊的遗梦。王镃在雪天漫步庭院时的一点忧伤,风景那么的美,天井漫步、书蠹诗魔、温酒谈心,阳光和煦映雪下的午后,雪落夜空升起的明月时,一枝梅花插在梅瓶里,梦醒了,没能走出这个书房。

(清) 黄慎捧梅图(局部) 纸本设色 纵124厘米 横66.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消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乘五代之乱“浮掠汉人”导致契丹族的内部分解,高度封建经济的影响,进入了文明前期,这些人、畜悉数成了契丹的财富。财富带来文明物质的进一步发展。器物的繁荣给当时文人的精神寄托起到了载体作用,寄情于物。
时至入冬时,推开微闭的门扉,一座香炉,数枝梅花,仿佛两侧的厢房传来浓浓情语,幽幽的庭院深处又似乎上演了一段功名仕途佳话。屋外洁白的雪地上,是一行路人的足迹,扫雪的房屋主人正犹豫着是否要把这如梦般的场景抹去,思时,被房内飘来的酒香断了思绪。查看文献《侯鲭录》卷三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身,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今人呼劝酒瓶为酒京。……盖自晋安语,相传及今。”原来所说的“经瓶”为盛酒之器。“冬者,岁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主客相对而坐,假设曾梦中拥有的这一切,而今竟一如往昔。暖暖的炉火边望见窗外隐约显现的斑驳的梅花树,昔日的弱柳夭桃,舞榭楼台,被时间淹没了。微醺,闲庭兴步,迈入湖边的亭台,已面颊通红。

(清) 郎世宁午瑞图绢本设色 纵140厘米 横8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之后沿用的梅瓶称谓不见于清代以前,也许受宋室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皇帝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作为学生的皇帝设宴谢师时用的酒就是装在梅瓶里,谓之“经瓶”。“梅瓶,小口、肩宽、长身、短颈、足微敛而平底。”对形而言,梅瓶不管其形,或态或名确为独树一帜,另存意味更垂青于文人。时值晚明清初,梅瓶正名其身。
宋代承唐之后,宋人审美观念由崇法度转向尚意,如果说唐代之美如法度,繁华丰腴,那么宋代之美在意态之澄澈。此特点在宋人之理学、古文、诗词、书法、绘画,以至工艺方面如印书、瓷器、文房用器、陈设摆件等皆可证验。此时文人士大夫们,角色意识、文化品格与审美思想受其影响而变化。
宋代庞杂的官僚机构、宽泛的文化政策,以及对士人尊重与宽容社会地位逐日提高。而文人士大夫并未沉沦下去,儒、道、释三家思想交互影响之下,文人群体有了自身的审美自觉,文人生活方式较之前代发生许多改变,生活情趣追求隐现参差出现,似乎比唐人多了一份成熟的韵致。

(宋) 佚名寒窗读易图(局部) 绢本设色 纵26.2厘米 横24.3厘米上海朵云轩藏

在秋天,总怀有对大自然的久仰之情,怀有逃避喧闹城市的心态,偷偷感受山水间一丝丝的寒意,自觉获益匪浅。古钱塘林逋于孤山植梅数百株,养鹤一只,与其友滁州参军潘阆用经瓶对饮,潘阆曰:“会饮者不可无诗,诗韵者不可无梅。”遂令书童取剪梅一枝,插于经瓶内。林逋云:“瓶映花清馨,花衬瓶逸雅,不恋经宴味,乐在梅妻家。”因而,梅瓶在宋明时期成为插花器皿,有其文人雅好的因素在其中。漫步在湖岸边上,隐约弥漫小巷的佳肴香味,风雨衣上满是斑斓的五彩,给这白墙黑瓦的旧时书屋抹上一层诗情画意。往日的萧条与繁荣更替的景象难了想象,反倒给了今日留下一段黑白印象。
从大而小讲述这里的故事,小型胆瓶相对于瓶花牖房之中形态各异的花盆,深受文人之爱,亦别有清韵。盆花对于宋代文人常被雅士用作互相馈赠的礼品。千年的风雨酝酿了数不清的情缘,就像打开了一坛浓得化不开的陈年老酒。行走历史文脉中,留恋在劫渡余尽的遗存中,生色俱丽,人人艳羡。千年风雨,令人在一夜之间问老,在一夜之间感叹,秋冬冷落,雨雪寂寥难言知情。看到南宋韩的《上饶新刊巩宋齐六言寄赵晏叟者次韵上饶》:“凋零我亦鬓星星,旧墨新刊百念轻。诗案自应留笔研,书窗谁不对梅瓶。赵岐交契身俱老,李汉亲传眼独明。赢得泉溪春草绿,离离烟水照坟清。”于生活梅瓶相对而不语,望其意而生其情。风韵异常,斋中之华,情之所至。梅瓶,书房中仅有的佳品,感觉苛厚,与文献的相互印证,不难发现其意境。深情领略,是在解人。秋天气清风和,自我的慵懒犹如拿去梅花后的空梅瓶,慵懒的春阳暖照,行走在梦中又如梦中未曾见到,天地之大,不敢断言。只有独辟蹊径,闲庭信步,草莽之中山路逶迤,花草曼舞,芬芳吐艳,暗香幽芬,且姿态婆娑婀娜,心情爽朗。偶遇池中红鲤悠游,水质清冽,雅致小品,逸笔草草,却是信手作之,令人心旷神怡,勾留不肯离去。
多年以及多年以后。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枝繁叶茂的后院,气雾环绕、碧野清山、山水气息,清风在山谷中游荡,可谓自然之大美。人的离去,带走了梅瓶的情思。身份的转变,明器的梅瓶同时被唐宋时期堪舆寄思。在漫长的时期内,梅瓶被寄情于富贵、情趣、清供、陈设还有忧伤等。每一次的转变,与宋金时期赏花饮酒的风尚有关。明代强化了梅瓶的装饰功能,淡化了实用功能,附加于随葬的礼仪常常有所重叠。儒家重礼,从中原向北、向南扩散而普遍。后期阴阳风水观念的随葬梅瓶所代表的葬俗走向衰落后基本绝迹,梅瓶的前期所具有的内涵意义招引、安抚亡灵的作用伴着日子、时间而消亡,而梅瓶的形态留下的幽意情境并未消逝,一度睥睨傲世。当儒释道融合到一起,平淡、幽玄、质朴三者也暗暗相合,文人表现出儒雅精致的生活情趣,反映到书房居室上,不再看到汉唐那种雄浑而饱满的线条,那种充满霸气的张力,而是内敛的一种清秀,雅致中的柔美。内省式的理性哲学观在认识上理性而严谨,包括结构与比例这样的美学要求。

(元) 佚名岁朝图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3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香市名器,牵挽不住,不嫌纸贵。散落湖边的三秋桂子,隐括禅机,望窗,忘川,往外。伴随着雨滴,一切飘落。但闻雨声沙沙,淋得个淅淅沥沥,听得一段故事,忆起散落一地的时光。雨模糊了整个房屋庭院,湿了许多过路人的眼眶,悠远神秘一片氤氲。像一首朦胧的诗歌,痴绝在“回望香雾里,罗绮六桥新”的美艳。
房屋后辈主人俯视窗外的车水马龙,时间变淡了,梅瓶与这个房间、主人的记忆在人们的心中忽远忽近、亦隐亦出,心绪激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未能抛得的信仰,虽然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沧桑,一半是此瓶吧。
作者邵链鹏,南宋官窑博物馆馆员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5:19 , Processed in 0.0084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