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大元帅授衔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8:14: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十大元帅授衔背后的故事                                                         2019-07-20 15:04                    

                          

说起开国十大元帅,稍具革命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但这十大元帅是如何选出来的?这授衔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一、军衔制的实行一波三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形成的来龙去脉是个很长的过程。实际上早在1948年,中央军委就曾讨论过军衔制的问题,但那时候大家的主要精力还都在军事上,军衔制的实行还未被真正提上日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说,总干部管理部要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9月,朱德总司令也在总干部管理部会议上提出:“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12月份,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向中共中央提交报告,准备把1951年的首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可见,人民解放军授衔最早原本计划在1951年实行的。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国家和军队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抗美援朝上,评定军衔的工作也被推迟。

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中国部队没有军衔的不便之处开始显现。当时,朝鲜人民军已经实行军衔制,而我国军队尚无军衔,这给在协同作战中如何确定指挥关系带来了诸多不便。1951年8月,当时志愿军的总司令彭德怀就曾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争中已感必要。”在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中,彭德怀曾建议暂时采取过渡办法,实行干部评级。1951年10月,中央军委指示全军展开干部评级工作。1952年3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明令人民解放军评定统一的军队级别,建立干部等级制度,为其后实行的军衔制度奠定基础。当时的《等级指示》确定军队为23个级别。

1952年4月,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国治病。在国内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他对干部评级工作抓得很紧,评级工作年底便基本结束。

在干部评级工作进行的后期,总干部管理部开始研究军衔制的设置等具体事宜。从人民解放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采取苏联顾问建议的基础上,11月26日,总干部管理部给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上报了一份报告,建议军衔等级的设置为6等20级,其中元帅为三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1953年初,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指出:“如果可能的话,拟于今年7月实行军衔制度。”同时要求全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草拟授衔条例及实施规程,进行军衔鉴定,研究指定不同军阶的肩章、标章、识别符号及服装样式等等。随后的1953年1月20日,总干部管理部下发《关于军衔鉴定工作的指示》,具体规定军衔鉴定的内容、基本要求和进行方法。

2月17日,中央军委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三副总参谋长黄克诚、第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等11人组成。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肖华为副主任。委员会成立后即着手进行草拟军衔制条例、确定各级军衔人选等工作。1953年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和1952年的方案大致相同,只是变为6等21级。但元帅等级没变。

军队授衔工作按照7月实施的计划紧张地进行着。5月,总干部部向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呈报了《全军上校以上军衔干部鉴定报告》。由于当时朝鲜战争即将进行夏季战役等原因,彭德怀便在报告上批示“今年各项工作具均挤在一起,颇为紧张,军衔似应推迟至年底为好”。毛泽东主席阅后批示“甚好”。8月间,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为给实行军衔制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决定军衔制度推迟进行”。这样,1953年7月授衔计划未能实行。

1953年11月,中央政治局确定1954年军队实行改革,其中包括要实行军衔制。1954年10月21日,在第三次中央军委会议上,确定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同时任命宋任穷为总干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长,协助部长罗荣桓负责授衔和办法勋章、奖章等工作。可见,授衔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具体实施阶段。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和《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军衔等级再次进行修改,改为5等15级。2月,公布了主席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元帅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但元帅军衔为五星和麦穗,元帅军衔为国徽和五星。

1955年9月27日,元帅授衔典礼在怀仁堂正式举行。至此,经过5年之久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终于完成。

二、元帅人选长期酝酿、不断变化

授衔的主要依据毫无疑问是根据个人的资力、威望和战功,那元帅肯定是所有人选中资力最深、威望最高、战功最卓著的。开国之初的几年里授衔一事虽有计划,但都因故推迟,讨论也不充分。直到1953年才开始确定元帅等的人选。当时中央规定,元帅和大将由中央书记处提名,政治局讨论决定。因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原打算1953年7月实行军衔制,所以在7月之前,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已对元帅人选进行过酝酿和考虑。根据一些资料看,一些元帅名单已经初步确定,元帅主要人选为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但当时由于军委委员共有28位,具体元帅名单有几个人、都是谁,至今档案尚未揭密。但从一些有关记载透露的信息中可以断定,当时贺龙、林彪、粟裕均在这一名单中。

由于1953年7月实行军衔制的计划未能实现,这以后元帅的人选确定又有了变化。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大元帅和元帅衔。16日,彭德怀、罗荣桓便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主席。根据这个名单,现任军委是指1954年9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由12人组成,主席为毛泽东,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共11人。当时周恩来和刘少奇已经分别担任总理和人大委员长,不在军委名单里了。

很明显,根据名单,毛泽东主席无疑就是大元帅,11个军委委员就是元帅。在1955年2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也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根据条例,毛泽东授大元帅衔可谓实至名归,名正言顺。同时按照条例,周恩来、刘少奇也有资格授元帅衔。

当时,为了元帅授衔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开会进行研究。在会上,常委们、包括许多民主人士都一致认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并授三个一级勋章。

当时任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知道毛泽东是不会接受这个大元帅衔的,所以当大家讨论后征求他意见的时,他笑着说:“我不能做结论。”

有人当即表示:“人大作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刘少奇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

与会的代表们还是坚持一定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你们见面后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几天后,彭德怀、罗荣桓和当时具体负责这次评衔工作的总干部部两位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去向毛泽东汇报评衔工作的情况。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会上,大家再一次提出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授予元帅军衔的主张,并说明这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意见。

毛泽东听了摆了摆手说:“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说完了这些话,看了看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应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

刘少奇摇头:“我不要评了。”

毛泽东又转而去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周恩来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可见,当时毛、刘、周、邓都是完全有资格授大元帅和元帅衔的,是他们坚辞不受的。

在这之后,授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时计划在国庆前举行授衔典礼。

8月19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这份名单中元帅还是11人(包括邓小平)。9月3日,罗荣桓把名单提请周恩来、刘少奇审阅,并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

这一讨论,名单又有了变化。因为在决定实行军衔制时,中共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当时陈毅和邓小平已经主要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了,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除了军委委员和国防委员外,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军衔也可以不授。

为此,9月9日和11日,中央书记处两次召开会议讨论邓、陈是否授衔的问题。最后会议决定邓小平不授元帅,但陈毅是否授帅没有确定。这两次会议由于周恩来总理在北戴河而没有参加。11晚,周恩来总理打电话给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提了自己的建议,主张授陈毅元帅衔。

其实现在看来,周恩来的意见是正确的。授陈毅元帅衔是对陈毅在南方坚持三年坚苦卓绝游击战争的承认,也是对新四军对抗战做出贡献的承认,因为在十大元帅里,陈毅是唯一没有参加长征而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也是唯一一个新四军出身的元帅。

至此,10大元帅才最后确定,此时距离首先典礼只有16天了。

三、元帅授衔背后的趣闻逸事

1、授衔后元帅们向周恩来敬礼

9月27日,在怀仁堂举行元帅、大将授衔典礼。当7位开国元帅(林彪、刘伯承、叶剑英因故未到)受勋后都十分庄重地向周恩来行军礼,以表达他们对这位战功卓著、人格伟大的无冕之“帅”、对这位为新中国诞生做出杰出贡献的战友、同志和师长的最崇高敬意。

2、钦点第一大将和粟裕震大将

说到趣闻,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就是开国第一大将粟裕。粟裕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一位值得永远铭记的伟人,他的军事才能和卓著的战功让后人津津乐道。他为人谦逊、低调,视名利权淡如水,他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1953年那次评定元帅的名单里“粟裕排名第七位”。在1955年评帅时,一些党外人士建议给粟裕授元帅。粟裕听说后淡然地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我是嫌高不嫌低。”当时毛泽东也建议给粟裕授帅的。1955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

毛泽东又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

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这就是主席钦点第一大将的故事。

在军衔即将公布之时,一些人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当时的许世友在获知自己授上将时就去找周恩来,直言不讳要求给自己授大将。周恩来看这个性情耿直的爱将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粟裕也只是大将啊!”许世友当即二话不说,起身离开。许多和许世友有着一样想法的人也都心服口服了。这就是粟裕震大将的故事。

元帅授衔已成往事,但这些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光明磊落、不计名利的高风亮节的背后的故事一定会代代流传。

  作者:阎丽为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处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9-7-21 01:22:33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9-7-21 02:14:4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0 06:38 , Processed in 0.0095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