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哥 于 2013-6-27 11:20 编辑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有众多他极为赏识的军事干将,他曾为四位干将写下赞赏的诗篇,他们是黄公略、彭德怀、罗荣桓、叶剑英。 1963年,罗荣桓病逝,他是十大元帅第一位逝世的,当得知罗荣桓逝世的消息时,毛泽东主席正在组织召开政治局会议,他提议中断会议,全体起立为元帅默哀。罗荣桓逝世后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能留下笔记的却很少。 《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罗荣桓元帅是毛泽东主席手下的得力儒将,他能深入的理解和贯彻毛泽东的思想和意途。 从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开始,罗荣桓就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其主要实质是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这也是我军建军的重要起点,在这次改编中,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罗荣桓被任命为特务连党代表,从此他就跟随毛泽东在部队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 在1929年底的古田会议上,罗荣桓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身份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当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1928年秋,毛泽东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团回井冈山。为加快行军速度,罗荣桓灵机一动,命令战士坐在山坡上顺势滑下。看到几百名战士在草丛中飞速而下的壮观场面,毛泽东不禁脱口说道:“我们都成了‘草上飞’啦!” 36年后,毛泽东在《吊罗荣桓》一诗中,开头一句就是“记得当年草上飞”,可见当年的情景在毛泽东脑海中的印象之深。 抗日战争时期,对于罗荣桓的功绩,毛泽东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罗荣桓顾全大局,很善于团结同志。1930年2月,年仅24岁的林彪因指挥有方被提拔为红四军军长,但他个性很强,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与他做搭档必须既有原则性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毛泽东觉得这个政委非罗荣桓莫属,将他派到红四军后果然把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林彪则专负责指挥作战。因罗荣桓在非原则问题上能够谅解和忍让,二人长期相安无事。不过,到东北以后,林彪个人主义越来越厉害,罗荣桓则坚持原则经常提出不同意见。林彪对此非常不满,进入关内见到聂荣臻便发牢骚,还劝他来替换罗荣桓任四野政委,遭到坚决拒绝。 辽沈战役时,关于先打锦州的战略意图上,林彪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毛泽东亲自发电报让罗荣桓做林彪的工作,形成先打锦州的决心。 所以在诗词中“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多么的看重罗荣桓元帅的功绩。
古田会议后,毛泽东慧眼识英才,对罗荣桓一直委以重任。后来,毛泽东回忆红军时期的艰难岁月,发自内心地说:“同我相处这么多年,就是一个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
”1955年,授元帅衔之前,罗荣桓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动提出自己应授大将。毛泽东得知后还是坚持原议。 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荣桓元帅的为人和思想品德。 毛泽东诗中的最后两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友情和器重,是他内心的真是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