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农在山上捡到一块200斤的猪肉,收藏8年,有人出价100万都不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15:32: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农在山上捡到一块200斤的猪肉,收藏8年,有人出价100万都不卖                                    

            

        2019-11-25 23:56                    

                          

考古都是一件累并快乐的事。一些流落民间或是没被发现的文物,因为考古而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了宝物。下面就来看两个奇特文物的故事。

  

第一个文物故事:100万都不卖的“猪肉石”。

提起现在的猪肉价格,相信很多人都感到“辛酸”。以前10元以内的猪肉的价格,现在已涨到了30多元,有人戏称现在的猪显然是站在风浪尖口,能“飞”起来了。

  

然而,这些和一老农手中的一块猪肉相比,那还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位老农手中一块200斤的猪肉,收藏了8年,有人出价100万都不卖,这又是为何呢?

河南一老农在山上捡到一块特殊“石头”—— “猪肉石”。这块猪肉重量足有200斤,体型大小也属于猪肉石中的上品,其身上猪皮、肥肉、瘦肉的分层清晰可见,和真正的猪肉几乎一样。

  

老农对猪肉石很是喜爱,而周围邻居听说后纷纷前来“赏宝”,而他毫不吝啬,就把猪肉石放在家里展示,久而久之,老家声名远播。县城里很多人都慕名来看宝,而一些酷爱收藏的人也不惜出高价来购买,有牛人更是开价上百万。

但老农却一一谢绝了。他认为再多的钱也没有用,而这块石头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他已收藏多年,自然舍不得卖了。

  

第二个文物故事:无价之宝的“钩子”。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个叫做张凤祥的农民,在后山修梯田时,从一隐蔽处发现了一个石洞,不由惊呆了。随后,张凤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石洞里面走,因为洞黑暗,他走了几米便不敢再往前走,打倒时随手摸到了一样铁一样沉的“钩状”东西,他也没有细看,便拿出来。到家后交给了17岁的弟弟张凤良“保管”。

  

张凤良还只是17岁的孩子,天真浪漫的他拿着这个钩子,用绳子穿起来,就拖着在村里玩了起来。几天之后,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钩子上面的铁锈脱落后,露出了耀眼的光泽。

张凤祥见了心中一惊,于是拿起“钩子”仔细打量,这才发现原来不是铁,而是一块玉。

  

惊喜交加之下,张凤祥带着它来到当地的内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馆进行“鉴定”。结果当地文化馆直接以30元的价格“征收”了这件文物。

在七十年代,30块钱是一笔巨款,张凤祥心里当然高兴了,认为这个价格卖了一块捡来的玉,2个字“值了”。

而当地文化馆来因为当时技术有限,认为只是一个块普通玉器,因此在办完简单的手续后,把它收入库中。

13年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水平都不断加强和提高了。文物考古工作也掀起了热潮。1984年,辽宁省的牛梁河古墓中出了两件稀世珍物——玉猪龙。据悉这玉猪龙价值连城,出土后轰动一时,举世哗然。

内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馆馆长贾鸿恩看到玉猪龙的文物照片后,心里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联想到他们馆藏的“钩子玉器”,会不会也很有价值呢。于是,他马上带着文物坐火车来到北京,找到了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

  

苏秉琦看到“钩子玉器”后顿时眼前一亮,它呈现类似“C”形的外部形状被认为是钩子,但仔细一看,就像是甲骨文中的“龙”字。它的前端,是一个生动的龙头,其实是以鹿眼和猪鼻为主要原型设计的。在龙的颈部,有一个凸起物,很像是马鬃,占据了整个龙身的三分之一左右。整个玉龙造型形优美,结合了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等四个特征。

苏秉琦经过仔细考评,得出的结论是: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物——玉龙。

消息传出,这件玉龙立即引起轰动,惊艳世界。

  

后来,证实这件“玉龙”属于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是一级文物,是无价之宝,有“中华第一龙”之称。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了禁止展出的国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9 11:25 , Processed in 0.00857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