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用兵之道 2019-12-28 21:56
蒋介石和毛泽东无疑是两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在战场上的斗争贯穿于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合作之中,并创造出了近代战争史上最令人惊叹的战例。而战争,也以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了二人的才能与智慧,公布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从谈判到谋和,从选将到用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到政治,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折射出了他们的性格与智慧,也体现出了国共两党、两军在本质上的不同。 1945年9月 重庆 毛泽东(左)与蒋介石 本片将以1945-1949年之间的国共斗争为主线,从比较入手,讲述斗争中毛、蒋二人的谋略布局、调兵遣将和运筹决断;突出战争过程中的上层决策和战略问题,表现指挥者对于军事问题的思考方式,着重描述和分析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争决策和战争指导中表现出来的才智、胆略与人格特征,并探寻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深刻原因。 第一集《谈判》 谈判往往是战争的序曲或尾声。在1945-1949年的4年中,国共之间进行过大大小小无数次谈判,但以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有美国人参与的军调小组谈判和1949年的北平谈判最为人所熟知。这些谈判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国共双方的政治和军事诉求,而在它们的背后则蕴藏着毛泽东和蒋介石政治智慧的较量。 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1945年8月,在日本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天,蒋介石就出人意料地向延安方面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随后,他又在8月20日、23日接二连三地发电相邀,显得颇为急切。就在8月26日接到蒋介石的第三封邀请电报后,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亲赴重庆。临行之际,他在中央政治局的讨论会上说明了针对蒋介石的谈判方针。 温瑞茂:(共产党)要让出八块地方去,正好把长江南的收拾到长江以北来,把河南的,整个河南,预备除外,基本上撤到黄河以南来,我们基本上是这样的考虑,同时我们要向北发展,向北发展就是要争取控制东北。 1949年初,随着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生存的几百万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面对渺茫的“划江而治”的幻想,“代总统”李宗仁积极组织国共和谈,国共再次回到谈判桌前。 毛泽东和蒋介石等人 这次,谈判代表团的首席代表依然是张治中。这位“和平将军”临行前亲自前往奉化请示蒋介石。据说在二人临别之时,蒋介石对他讲:“你这次担负的是一件最艰苦的任务,一切要当心,我愿意和平,愿意终老是乡” 第二集《布局》· 梗概 抗战胜利后,国共之争随即开始,双方由谈谈打打演变为全面的军事交锋。在这个时期里,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制定出了表达各自集团政治诉求的全盘战略,在全国最重要的两个战略要地——东北和中原展开全面的战略布局。 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1945年春天,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并秘密向东北进军。9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是否考虑派一位得力的军事指挥员去东北?毛泽东首先想到了林彪。 与此同时,蒋介石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蒋经国亲任特派员,爱将杜聿明挂帅东北保安司令部,共27万国军部队向关内集结。东北大战一触即发。 依据《双十协定》,共产党同意让出部分南方解放区以换取北方部分省份建立政权,鄂豫皖根据地在放弃之列。但毛泽东经判断后指出“豫鄂目前仍照中央原定方针办理”。指示359旅迅速地从鄂东北上,向李先念的5师靠拢,最终与河南军区的部队会师于桐柏山区。 中原根据地的发展不得不让蒋介石向中原增兵,这迟滞了国民党进军东北的步伐,为林彪赢得了喘息的时机。毛泽东的全盘战略布局遥相呼应,破解了蒋介石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策略。蒋介石感到自己兵力不足,不得不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 蒋经国与蒋介石 第三集《点将》· 梗概 作为最高统帅,毛泽东、蒋介石都有自己的驭将之道。毛泽东有高超的识人之明,对主要将领了如指掌,能在关键的时刻启用最恰当的人选,并和他们保持高效的沟通。蒋介石用将以黄埔嫡系为主,这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强调无限服从和喜欢越级指挥是统帅者的大忌,蒋介石的这种指挥风格成为国军失败的诱因之一。 攻占延安,蒋介石选用了他的一员心腹大将——胡宗南。与他对阵的是敢于“立马横刀”的彭德怀。为配合彭德怀牵制胡宗南大军,毛泽东率部亲自在西北群山中转战,利用陕北复杂的地形,用几部电台和彭德怀保持着联系。将帅间默契配合,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将胡宗南部队牢牢牵制在西北,一直到战略决战结束,蒋介石这支最重要的战略预备队都没能调赴到中原战场,也没有调赴到南京。 胡宗南与蒋介石 守备济南,蒋介石选用的守将是王耀武。城坚炮利的济南城又被王耀武重新整饬一番,国民党报纸皆称“古城名将,相得益彰”。 济南城防坚固,由谁来担任攻城总指挥尤为重要,毛泽东将目光放到了河南人许世友身上。还在养病的许世友接到任务后,立刻赶到了前线。看着济南城防,他决心要用牛刀子战术,像杀牛一样,集中火力,抓住要害,杀出一条血路。 华东战场在国共战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胜败直接关系着全国战场的局势。毛泽东不但在这里安插了几支部队相互配合,而且委派了陈毅、粟裕执掌全局。资历深厚的陈毅和能征善战的粟裕成为一对至今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搭档。而蒋介石在华东战场的主将却一换再换,薛岳、顾祝同、刘峙三人接连上任,后又调任杜聿明为副司令,然而,华东的战局却一天比一天恶化。 杜聿明 第四集《交锋》· 梗概 张家口、孟良崮、海南岛,三场战役分别发生在国共战争的初期、中期和尾声。三个完全不同的战场、三种完全不同的战术,其战果体现出了国民党部队与共产党部队力量的消长。毛泽东和蒋介石一个重视攻城略地,一个重视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两位统帅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路最终决定了国共战争的结局。 国共战争中,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留下了大量的军事电报、往来函件,从中不难看出,两人的军事谋略差异很大。蒋介石的文章通篇都是攻击目标、作战方向、行进路线和主要战法,更多的是用纯粹、单一的军事眼光看待军事问题。而毛泽东则只把军事问题当作文章的起手,其收笔往往落在全局形势、战略目的和综合施策上。因此,蒋介石考虑的往往是前线将领能够考虑到的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前线将领难以触及的“大问题”。 蒋介石与桂系 朗琦:实际上毛泽东跟蒋介石完全相反。你占领的是一个城市,但是整个广大农村还是在中共的手里,所以后来蒋介石硬去打延安,觉得好像延安打下来你中共就失败了,那主席,我们把延安也让给你,我们就撤出来这就可以了嘛,是吧。但是胜利还是我们的,我们只要有人民就可以。 第五集《终局》· 梗概 “字如其人”在毛泽东和蒋介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饶有兴致地对他们二人进行过一番比较,其中提到了二人的书法:“毛泽东的书法是信笔成书、不拘俗套的,蒋介石的书法则笔直字方,一望成行。”两人的书法风格迥异,大异其趣,正如两人的性格泾渭分明、反差巨大。而这种差异在1949年的元旦献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以委曲求全的姿态承认“戡乱”失败,转而呼吁和平。同一天,毛泽东也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开门见山地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 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两辆卡车就装下了全部家当。当天晚上队伍放慢速度,毛泽东住在了唐县淑闾村李登魁的家里。这一晚,毛泽东思考着新中国的雏形,彻夜未眠。 而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的第一晚,在日记中写的第一句是“好久没有睡这么一个好觉”。当天的日记中没有哀号,也没有痛骂,他观看了观音山,遥望了淡水河出海,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想到,台湾有这么美的地方。 蒋介石 在台湾的士林官邸,蒋介石所用一应器具基本都来自大陆。说到底,蒋介石仍是一个对故土念念不忘的中国人。而毛泽东晚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面前笑称蒋介石为“老朋友”,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