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秘的“海东明珠”渤海国,雄踞我国东北200年,如今却鲜为人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13:39: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神秘的“海东明珠”渤海国,雄踞我国东北200年,如今却鲜为人知                                    

            

        2020-02-07 14:31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个强盛了200多年的文明国家,她美丽富饶,疆域辽阔,她的铁骑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她的天空湛蓝,她的国民强悍,她的美丽让人向往,她就是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
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她却鲜为人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国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靺鞨人的起源 渤海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其主体为靺鞨人,靺鞨人是肃慎族系的后裔。传统古史观认为,我国东北地区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其中肃慎族系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在舜、禹时代就已经生活在东北地区。据史料记载:大舜时期,息慎氏朝,贡弓矢,另外《大戴礼记·少闲》中称:"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可见其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时间之早。

靺鞨人分为七部,其中位于最南部的是粟末靺鞨,这支部族在唐朝时期归附了高句丽,渤海国的建立者就是出自粟末靺鞨。在北部,黑龙江流域,有一支被称为黑水靺鞨,黑水靺鞨素以强悍著称,唐朝在这里设黑水都督府进行羁縻统治。
渤海国的建立 东北地区面积广大,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分布也十分广泛。虽然远古时期这里已经有人居住,但是因为文化和经济原因,还没有建立起国家的概念,只有今天的辽宁省一带因为长期守中原文化影响,文明程度较高,建有高句丽政权。
说起渤海国的建立,其实源自一场唐朝时期的叛乱。公元668年,唐朝联合新罗,灭亡了立国几百年的高句丽政权,从此辽东开始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同时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强行迁移到辽河西岸的营州,渤海国的开国皇帝大祚荣就在这批迁徙的粟末靺鞨之中。
大祚荣石像

公元696年,契丹发生了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但是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不但没有赈济灾民,反而对契丹各部非常傲慢,时常轻辱他们。
契丹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以射猎,畜牧为生。唐太宗时期,契丹内复,被赐李姓。此后唐朝在这里设置松漠都督府进行管辖,此时的契丹实力比较弱小,因此赵文翙对契丹人十分傲慢,经常把他们当成奴仆来看待。
1.营州之乱
赵文翙的行为引起了契丹首领李尽忠的不满,李尽忠联合奚人,靺鞨人等起兵叛周(此时是武则天时期),杀死了营州都督赵文翙。
此举引发武则天的强烈不满,不断发兵前去清缴,还改李尽忠的名字为李尽灭,以示对契丹人的痛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叛乱才被平定,李尽忠病死,契丹名将孙万荣自杀,李楷固投降武周。
影视剧中李楷固形象图

辽东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大杂居的地区,有汉人,契丹人,奚人,靺鞨人,突厥人等各个民族,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动乱。而营州之乱引发的连锁效应不仅是唐和契丹人关系的破裂,还有另外两个更重要的结果。
2.连锁效应
其一是李氏重掌天下神器。在平定契丹的叛乱中,武则天本意是让武氏子弟建立功勋,以达到培养接班人的目的,但是在平叛过程中,武氏子弟的表现十分无能,不但没有战功,而且在平叛之后,大肆屠杀辽东地区的异族人,引起异族人的恐慌。
在平定初期,武则天在辽东一带征兵,没有人响应,但是当听说皇子李显要来,不过数日就征得数万,由此种种迹象,武则天意识到,天下人心还是系于李唐,因此,她改变了由武氏继位的想法,将皇子李显调回京城,准备百年之后传给李唐后人。
武则天画像

其二便是渤海建国。在营州之乱中,武则天为了全力打击契丹人,对靺鞨人采取招抚的政策,但是靺鞨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并不买账,他们害怕武周出尔反尔,于是渡过辽河之后继续向东逃跑,在逃跑过程中,乞四比羽被周军杀死,乞乞仲象也因为疾病去世。
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率领族人继续向东逃跑,并在天门岭击败追击的周军,由此北上,公元698年,在旧国(今吉林敦化)建都,自号“震国”,震国就是后来渤海国的前身
渤海国的扩张 大祚荣建立的国号为“震国”,而“渤海国”的由来要到唐玄宗时期的册封,为了方便行文叙述,我们以下把“震国”时期也称为渤海国。渤海国建国之初,人口只有大约10万户,国家实力比较弱小,而它面临的周边环境却十分复杂。
在渤海国的西面,是强大的突厥和契丹,南面是唐朝和新罗,北面是以强悍著称的黑水靺鞨,只有东面是无边的海洋,海洋对面就是日本。
渤海国建国伊始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但是一个不好的开端,却并未影响以后的发展。为了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大祚荣这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手段。
渤海与新罗,日本的海上航路

由于唐和契丹关系破裂,所以突厥和契丹结盟,并多次侵扰唐朝北部边境。大祚荣为了防止突厥人对自己用兵,也向突厥人称藩,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李唐神器,派使者出使渤海国,大祚荣为了缓和与唐朝的矛盾,同意与唐修好,并派王子大门艺到长安为质子。
1.渤海王的由来
713年,唐玄宗继位后,又派使者崔忻出使渤海,在这次出使中,唐玄宗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自此,大祚荣开始被称为渤海王,但这个时候还不能称为皇帝,因为在册封中渤海只是唐的一个羁縻政权,并不是一个国家。
大唐册封渤海国的事件被刻在一块名为“唐鸿胪井碑”的石碑上,这块石碑被安放在旅顺,该碑正面宽3米,高1.8米,重9.5吨,不过在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人从旅顺运走了这块石碑,现在藏于日本皇宫中
关于石碑的部分介绍

大祚荣与唐朝修好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唐朝的东北方也得到了安宁,可谓双赢。同时大祚荣又十分重视本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大祚荣原来在高句丽生活,高句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大祚荣自然也是如此。在和唐朝修好之后,大祚荣多次派遣使者和皇子到唐朝学习,中原文化开始输入渤海国,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年之后,即公元719年,大祚荣去世,唐朝追封其为特进,特进在唐朝时一种荣誉的象征,代表特殊地位的人。由此可见唐朝对大祚荣的尊崇。
2.唐与渤海关系破裂
大祚荣去世后,由其长子大武艺继位,大武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好战,乐于开疆拓土。这位君王首先征服了位于长白山一带的拂捏、越喜等民族,接着向北进攻黑水靺鞨。黑水靺鞨早在722年就归附了唐朝,726年唐玄宗又在黑水靺鞨所在的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显然,唐朝的举动破坏了大武艺的扩张之路,于是大武艺以黑水靺鞨“私通唐朝,想要南北夹击渤海国”为由,发动了对黑水靺鞨的战争。
大武艺派遣自己的弟弟大门艺前去征讨,大门艺原来在唐朝做质子,后来父亲大祚荣去世后就回到了渤海国。大门艺害怕对黑水靺鞨用兵得罪唐朝,于是不敢出兵,又害怕得罪哥哥,于是逃到了唐朝避难。
大武艺对弟弟的出逃极为恼怒,于是在727年,大武艺先与契丹和日本结盟,为战争做准备,然后水陆并进进攻唐朝。陆路经过辽东向河北一带挺进,水陆则直接跨海进攻登州(今山东烟台),登州刺史被渤海人杀死。
渤海武士浮雕

至此,唐与渤海爆发了战争,唐玄宗一方面派出军队反击渤海人,另一方面让新罗,室韦,黑水靺鞨联合出兵袭击渤海国。渤海人势单力孤,面对唐朝的联合军队,只好求和。唐玄宗下诏书赦免了大武艺的罪过,于是两国关系又重新和好。
大武艺虽然像大祚荣一样也接受唐朝的册封,但是大武艺并未使用唐朝的年号,这一现象表明渤海人开始注重自己国家的主权地位,国家实力也在逐步增强。
3.渤海国的盛世
737年,大武艺去世后,由儿子大钦茂继位,大钦茂在位时间长达56年,是一位以文治青史留名的帝王。这个时期也是渤海国文化制度形成的时期。
大钦茂大力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在渤海国设置了三省(宣诏省,中台省,政堂省,)六部(忠部,仁部,义部,智部,礼部,信部),其作用分别对应唐朝的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渤海国设有五京,分别为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鸭渌府位于鸭绿江南岸,渤海国由此取水道至登州向唐朝进贡),南京南海府。五京之外有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这些州县的管理者被称为都督,刺史和节度使。这些官职和州府的设置,表明渤海国在制度上已经和中原基本相同,国家也完成了中央集权制的转变,大钦茂对内也以皇帝自居。
上京位于今黑龙省宁安市渤海镇

除了制度上的改变,大钦茂对于国家文化和外交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视。大钦茂派往唐朝的使者多达49次,还抄录《三国志》,《晋书》等文化典籍,与此同时,渤海国还多次出使日本,与日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4.渤海立国
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的文治达到了极盛,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渤海国与唐朝短暂的失去了联系,762年,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为了缓和四方矛盾,封渤海为国,大钦茂为渤海国王,渤海国的名字至此得到了真正的确立。
极盛时期 793年,大钦茂去世后,渤海国开始衰落,国内政变频发,政局动荡,直到818年,渤海宣王继位后,渤海国重新强盛起来,并不断开疆拓土,疆域达到极盛。
渤海宣王是以武治留名的帝王,在他统治的12年里,不断发动战争,扩大渤海国的疆域。由于这个时期,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泥潭,无力对周边国家进行武力征服。这给渤海宣王有了扩张的机会,在北方,他击败了强悍的黑水靺鞨,将疆域向北扩展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在南方,击败了新罗,迫使新罗龟缩到大同江以南,新罗不得不在大同江修筑长城,以此来阻挡渤海人的进攻。
此时的渤海国疆域达到极致,北抵黑龙江流域,东至大海,库页岛,西与契丹接壤,南至鸭绿江。地方5000里,渤海国兵力几十万,国家实力强大。
1.辽东的归属
历史走到这里,出现了谜题,那就是辽东的归属问题。渤海人的疯狂扩张,有没有将辽东吞下呢?我们知道,唐朝在藩镇割据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极为不稳,而辽东地区原本归平卢节度使管辖,但是安史之乱后,平卢节度使的管辖区域发生了转移。
唐朝在辽东的实力主要集中在辽河以西,以营州为大本营,辽河以东的很多地方人烟稀少,采取羁縻统治的方式。
那么在唐陷入内乱时期,渤海人有没有占领辽东呢?《辽史·地理志》中记载“东京辽阳府,唐高宗平高丽,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契丹国志》中记载:东京乃渤海故地,自阿保机力战二十余年,始得之,建为东京。后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采纳了这种说法,“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
由此可见,辽东确实有可能被渤海人占领的证据,但是史学界还有其他人认为渤海人并未占有辽东,因为关于辽东的记载是缺失的,目前还不能盖棺定论。
不管如何,渤海国在宣王时期得到了极大扩张,成为了东北地区最大最强盛的政权。
2.海东盛国的美誉
830年,渤海宣王去世后,由他的孙子大彝震继位。大彝震在位期间,注重与唐和日本的往来。多次派出使者到唐朝进行文化学习,唐朝也派出使者考察渤海国的风土人情,唐人张建章在回到唐朝后,写有《渤海记》一书,但是此书后来失传,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就借鉴了这本书,这样渤海国的一些情况才被记录下来,后人也可以比较详细的了解渤海国。
渤海国上京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宁安市渤海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彝震着力对上京的营造,上京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临近牡丹江,这里是四面环山的一块盆地,适合居住。上京的结构效仿唐朝的长安城,城市中心是一条中轴大街,沿街设坊,有外城,宫城,内城,外城有九门,高大的城墙,园林,亭台,让上京极具规模和繁华,这里仿佛是一个缩小版的长安城。
除了都城仿效唐朝之外,在军队建设中,也是如出一辙。渤海国设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还实行府兵制,在边境设置重兵。
渤海人虽然着力效仿唐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就是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这一点在古代来说绝无仅有。有学者称这说明了渤海女人的地位之高,难道那个时候的东北女人就已经十分“强悍”,丈夫们都是“妻管严”了吗?
到857年,渤海国的文化制度与中原基本无差,这个时候渤海国开始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渤海国的灭亡 在经过了繁荣发展的阶段之后,渤海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国内政局十分不稳,多次发生贵族外逃事件,比如出使日本的使者,到达日本后就不再返回。还有很多人逃到了新罗,这些现象表明渤海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在国家内部遭到危机的时候,来自外部的力量成为压垮这个国家的最后稻草。
渤海国在发展的同时,位于西部的契丹人也开始强大起来,渤海人为了防备契丹,在西部重镇扶余府驻有重兵,后来渤海被契丹人灭国后,将扶余府改为黄龙府,这个黄龙府就是后来岳飞多次提到的“直捣黄龙”的地方。

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首先攻破扶余府,然后北上围攻都城忽汗城(即上京),沿途击败了渤海国的援兵,围困忽汗城,渤海国王大諲撰出城投降,至此,立国228年的渤海国灭亡
渤海国的灭亡是毁灭性的,辽国在灭亡渤海国的同年,在这里设置东丹国,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为国王。
但是辽国人的统治极其简单粗暴,渤海人遭到了残酷的压迫,辽国又强行将渤海人迁徙至辽东和内蒙古境内,此举引发渤海人的不满,渤海人本就不愿意受辽国人统治,加上对移民政策的厌恶,纷纷外逃,大批渤海人逃到了高丽国和女真各部,至此,渤海国境内几乎成为空国,人口稀少,往日的繁盛不复存在,其文明程度大步倒退,回到了渔猎时代,不由得让人惋惜。
渤海国与中原的交流 渤海国的灭亡一直影响了后来的金国,金国崛起时,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还是渔猎,没有完整的制度设立和文化发展,可见其区域上的落后性,由于东北地区远离中原,地理位置偏远且道路封闭,辽国统治时期,这里没有外部先进文明的流入,形成了比较落后的经济环境。
根据记载,渤海人已经开始在松嫩平原进行农耕,但是在长白山附近的主要生产方式还是渔猎,这些也是地理因素所决定的,进行农耕生产的地方自然经济要发达一些,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自渤海人建国开始就一直存在。
渤海人当时种植的除小麦,粟米,大蒜之外,最有名的是“卢城之稻”,渤海人每年都会在潥州(今吉林长春)举办“无遮割镰”大会,将第一穗贡献诸佛,第二穗进贡大唐,这个时候,渤海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佛教也变得十分流行。
卢城稻在唐朝时非常有名,受到人们喜爱,由此可见,东北大米的美味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名传天下了

由于长期与唐友好,佛教开始传入渤海国,佛教由此大兴。在今天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杏山寺,我国吉林省内的灵光塔都是渤海人修建的,其中灵光塔仿造唐小雁塔,为砖砌五层结构。除了佛教之外,东北地区的本土教是萨满教,这一教派至今还在东北地区保留下来。
灵光塔

正是渤海国与唐的友好,东北地区的大量产品流入了中原地区,东北的虎皮,人参,海东青,金银佛像,玛瑙,马匹,鹰,各种鱼类等等,同时唐朝也回赠渤海国丰厚的回礼,唐还设有“渤海馆”专门负责与渤海国的外交事务,在登州的外海上,也经常看到渤海人进贡的大船。
渤海国的深远影响 渤海国虽然自身没有雄厚的文化基础,民族构成复杂。但是其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与唐,新罗,日本,契丹进行多次的外交活动,派出使者学习经济,文化,制度,建筑等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渤海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民族大家庭,其文化集各地之大成,渤海人是值得夸耀的。
渤海国的存在对我国研究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她的存在表明,东北地区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的时间之早以及程度之深,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早就通过勤奋的双手建立起强盛的国家。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光也从最初的辽河流域转移至更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享有“海东盛国”美誉的渤海国,其实也可称为“海东明珠”,因为她曾强盛200余年,闪耀在白山黑水之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1:12 , Processed in 0.00857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