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让他陷于四面楚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4:39: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援蒙冤的真相:智而不明,恕道缺失,让他陷于四面楚歌                                                         2020-02-19 15:56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五溪蛮夷发生叛乱,五威将军刘尚奉命平叛,不料全军覆没。面对国家需要,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的伏波将军马援请求领兵出征。刘秀怜惜马援年老,不同意。马援拿出老廉颇的架势,披甲上马,坚决请战。

刘秀笑了:“这老头,精神头还真健旺!”于是批准马援挂帅出征。

谁曾想,一辈子没打过败仗的老将军,在壶头山遭遇了滑铁卢。由于地形险要,部队被卡在半途寸步难行,南方的湿热又让部队流行起了传染病,士兵死了一大半,连马援本人也染疾不起。

马援拖着病体,与敌人周旋了一段时间后,不幸病逝于军中!

马援刚一死,代替他的监军梁松,一份弹劾书传到了刘秀案前。刘秀看罢大怒,立刻下旨收缴马援的新息侯印玺绶带。

梁松弹劾马援的内容是什么,史书没交代,结果是刘秀相信了。马援不光被剥夺了爵位,家里人害怕得都没敢将他安葬在祖坟,而是找了一块薄地草草下葬,所有的宾客朋友,没有一个人来为马援送行!

一位为国家征战了二十二年,践行了“马革裹尸”誓言的国家元勋,结局如此悲凉,让人心寒不已!

史书虽然未交待梁松的弹劾内容,但是肯定是个冤案。后来马援全家自缚请罪,刘秀拿出了梁松的奏疏,马家人才得知马援获罪的原因,于是他们前后六次上书鸣冤。

那么,梁松为何要构陷马援?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三件事,把梁松从世侄变成冤家

梁松是刘秀的女婿,当朝驸马爷,太中大夫梁统的儿子,梁统和马援是当年河西战争岁月的旧交。也就是说,从两家交往的角度,梁松应该叫马援一声世伯。

梁松与马援的第一次不愉快,其实很尴尬。马援有两个侄子,喜欢跟轻薄的侠客交往,常常聚在一起论人是非,远在交趾作战的马援,特地写了一封信警告哥俩:品评他人长短,妄谈时政,我很讨厌你们这种行为。你们不要学杜季良,此人行侠仗义,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身边聚了一大群人,我虽然很尊重他,但是杜季良是没法学习的,学不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结果,两个不成器的侄子,把这封信流传出去了,落到杜季良的一个仇人手里。此人拿着这封信,写了一封弹劾书,以马援的话做证据,状告杜季良举止轻浮,蛊惑人心,同时顺带连梁松一起告了,因为梁松就是杜季良的密友。

刘秀最反感侠客这类人,邀买虚名,蛊惑人心,说小了他们是一群浮浪子弟,说大了就是一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刘秀一怒之下,把梁松召来,把告状信和马援的信摔倒梁松脸上,吓得梁松头都磕破了,刘秀才饶过他。

这件事,马援虽然一个字也没提到梁松,但告状人将他俩扯到了一起,给梁松心里留下一个疙瘩。

建武二十一年,马援出征攻打乌桓和匈奴,刘秀令百官饮宴相送,梁松也参加了。马援临行前,教训梁松说:“身处高位的人,一定要想办法放低身段,你们这些人如果只想着身居高位,顽固自负的话,就想想我说的话吧!”

梁松本就是个狂妄的官二代,论职位,比马援都要高,他哪能受马援的教训,但在这种场合,也只能讪讪而应,心里却非常不爽。

后来马援有一次生病,梁松前来探望,老老实实地在马援床下行了拜见大礼。马援自认为这是世侄拜见自己,所以根本没有回礼,梁松认为受到了蔑视。几件事积累下来,他对马援埋下了深深的怨恨。

墙倒众人推,才是马援蒙冤的直接原因

梁松对马援的构陷出自私心无疑,可问题是,刘秀绝不是昏君,肯定不能听梁松一面之词,他怎么就信了?原来除了梁松,刘秀先后又接到多人对马援不利的证词。

第一个控诉马援的是耿舒。耿舒是战神耿弇的弟弟,他随马援一起出征武陵。在向壶头山进军前,耿舒提了反对意见,主张走充县,马援坚持走壶头山,并获得了刘秀的认可。大军受困后,耿舒给耿弇写了一封信,告马援两状:一是决策错误,选择了壶头山,二是在临乡错失战机。

耿弇拿着这封信找刘秀,刘秀感觉到马援的决策出现了大偏差,于是令梁松火速赶往前线,顶替马援。梁松刚到,就赶上马援病逝。

第二个状告马援的人没留下姓名。此人状告马援在征交趾期间,曾经装回来一大车上等的珍珠和精美的犀牛角。

第三个对马援不利的是老功臣马武和于陵侯侯昱。他们二人给刘秀上疏,证实马援当年确实拉回来一车宝贝。

事实上,站出来对马援落井下石的远远不止以上几位,史书用了一句“权贵皆望之”,说明当时有一群梁松这样的权贵阶层,组团对马援下手了!

这才是刘秀最终动怒,对马援做出了冷血举动的原因。

其实,这些告状都站不住脚。

耿舒的说法只是战争的一种选择,马援有失误,不代表耿舒的就一定对,即便马援有错,那也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一大车珍宝,其实是当地的特产薏仁米。马援觉得这东西吃了对改善体质帮助很大,就带回了一车种子,因为薏仁米个大,被误当作珍珠了。马武不知是故意诬陷,还是不知道实情,也做了不利于马援的证词。

孤傲不群的性格,是马援悲剧的内因

很显然,这些人的告状,大多心怀叵测!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导致马援一下子得罪了这么多人?

答案就是,壮怀激烈,一心报国的马援,对满朝的新权贵阶层非常蔑视,他一边恪守本心,践行着“马革裹尸”的家国情怀,一边以极端的手段,嘲讽乃至排斥他认为的尸位素餐者。他把自己燃成一团火,与颓废黑暗做抗争。

马援以长辈的身份,多次教训梁松和窦固两位驸马爷。除了侄子,他还批评侄女婿结交权贵,自寻死路,又痛责部下吕种巴结皇子,惹祸上身。

马援从交趾得胜还朝时,旧交老友们相聚出城迎接,并为他摆宴洗尘。马援落座就板起脸责问老友孟冀:“我最看重你,你怎么也跟他们一样庸俗,我这点功劳算什么?怎么能让我长久立足?你拿什么帮助我?”

孟冀被劈头盖脸训得无话可说,马援又说:“我要请战于北部边境,男人就应该死于野外,马革裹尸,怎么能像妇人一样死于床上!”

一场朋友之间的欢聚,变成了马援对老友们的批评指责,孟冀尴尬,其余的人估计是愤怒!

出征武陵前,他又对谒者杜愔说:“我年纪大了,时日无多,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国捐躯。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身边的这些贵族子弟,跟他们共事太难协调,我很讨厌!”

晚辈、同僚、家人、下属、朋友,都被他批评到了,马援在凸显自己伟岸的同时,把身边的人映衬得那么的渺小,甚至萎缩!

我们在尊敬马援的人格高尚同时,也明显看出他的弱点,自命清高,孤傲不群,甚至不分场合地折辱他人。建武十八年之后,随着功臣集团的凋零,军事层面马援获得了刘秀的独宠,劳苦功高和高度责任感,让马援陷入了恃功、恃宠和恃老的自我膨胀,从而让自己出处于险地而不自知!

比如对梁松,马援自认为是尽到了长辈的教育责任,他到死都不会想到,梁松会成为他的噩梦。

“失明”和“恕道缺失”,是马援悲剧的根

《后汉书•马援列传》的末尾,作者加了一段论述,很玩味:

  “其戒人之祸,智矣,而不能自免于谗隙。岂功名之际,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诚能回观物之智而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则能恕,自鉴其情亦明矣。”

意思是说,马援能够经常告诫别人要懂得避祸,显示出他的智慧,但是自己却又陷于谗言。这难道仅仅是功成名就的人都逃不脱的窠臼?原因在于,当自身不在功利场,看待问题就显示出智慧的一面,考虑问题没有私利,对待大义就显得肃穆。假如能把这种智慧反过来映照自身,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就会彰显恕道,用来考察自己的处境,就会显得更加明智。

范晔的这段话不够直白,闪烁其词,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他想表达的隐含之意:马援深陷利害,让自己“虽智不明”,不能反身自察,让他“恕道缺失”,这就是马援悲凉结局的根!

范晔说得很有道理,想当初,马援警告侄女婿王磐(王莽的侄子),不顾自己前朝遗臣的身份结交当朝权贵,不注意隐身自保。结果王磐惹祸上身,死于狱中。后来他又警告王磐的儿子王肃,同样不幸言中,再后来他又警告属下吕种不要结交北宫五王,还是被他言中,吕种被处死前感慨:马将军真是神人!

那个被马援教训的梁松,也最终在汉明帝时期被处死,再次印证了马援的“智”。可是马援在“智”的同时,却显得不够“明”,能看清一切,却陷于过度追求功名,迷了双眼,不能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反过来自察。

比如,他与梁松等人的关系,这些人是官二代不假,马援有资格教育他们。可是别忘了,教育的对象身处高位,除了私交,从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梁松是马援的上级,至少是平等的工作关系。身处利益场,却又忽视利益关系,马援太“不明”!

除了“失明”,马援还缺失了恕道,这也是他不容于环境的原因。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就是你想要的达到什么高度,就要尽力帮别人也达到了那个高度。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你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你做不到的,也不要强求别人。

忠是一个人的高度,恕是一个人的底线,把握住了这两条基本原则,下,不会堕落;上,可以大修为。忠恕之道中,忠是上限,是每个人最高的追求层次,不是谁都能做得到。恕道是下限,是每个人必须要做到的。

马援恰恰在这忠恕之道上犯了错!

马援报国心切,不断教育后辈,初心虽好,但忘了忠道强调的是帮助,不是说教指责和挖苦讥讽,更要看被帮助的人。你想立人达人,人家未必领情,所以孔子的忠道,只能作为最高目标,而不能对人强制执行。

马援的错,主要体现在恕道: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行加给别人。

给马援惹来祸端的那封信中,他清晰地说,非常憎恨对别人评头论足的行为,可事实上,马援自己就不断地对别人评头论足,而且大多是批评指责,不分场合地放炮。恕道的缺失,让马援对身边的人缺乏必要的宽容,人际关系的对立也就来自于此。

恕道是一种自我约束,忠道是社会价值的升华,人可以做不到忠,但绝不能失去恕,马援就是深刻的教训!

结束语

出于对马援的崇敬,史书对马援的壮怀激烈充分展示的同时,刻意将他的“失明”与“恕道缺失”巧妙隐含,即便在史论中,也仅仅是蜻蜓点水。

是的,马援确实是一座丰碑,他的凛然大义,他的胸怀大志,他的马革裹尸,给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他脱帽致敬!

另一面,我们也为马援的“失明”和“恕道缺失”而惋惜,更为马援的不幸遭遇而痛心疾首。在马援蒙冤案件中,虽然有众多的推手,恐怕除了梁松承担部分责任,老将军不得不自己承担起很大部分责任,悲哉!

马援冤案中,唯一一个站出来替他鸣冤的人叫朱勃,他不顾刘秀的怒火,给刘秀上了一道情真意切的奏书,最终刘秀松了口,同意将马援正式下葬。让人深思的是,这个朱勃是马援青少年时期的朋友,马援对他一直是看不起的态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0-3-6 00:33:18 |只看该作者
好帖,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6 16:52 , Processed in 0.0093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