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历史上真有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20-2-29 14:09:42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真有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吗                                    

            

        2020-02-28 23:38                    

                           单衣顺母闵子骞  在山东省济南市闵子骞路北端,百花公园西门北侧,有一座不大的院落,这就是济南孝文化博物馆,也称为“崇孝苑”,因院内有闵子骞墓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纪念春秋先贤闵子骞的纪念地。

崇孝苑的庙堂之内供奉着先贤闵子骞的坐像,塑像为黑陶质地,面容端庄沉静,纹理润泽细腻,整体漆黑透亮。

穿过庙堂前行,大约20余米,是一座突出的坟墓。坟墓高约3米,直径约5米,整体由灰砖围砌而成。坟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闵子骞墓”字样,属于济南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的鲁国汶上人(今山东兖州一带),还有一种说法是河南濮阳渠村分洪闸附近的闵城村人。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15岁,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孝闻名遐迩。《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就是,孔子称赞他: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元代郭守正(一说郭守正)将古代二十位孝道人物的故事重新辑录成《二十四孝》一书,其中,闵子骞以“芦衣顺母”被收录其中。
闵子骞出身贫赛,生母在他幼年时过世,父亲后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已亲生的两个儿子,而对闵子骞非常不好,经常让他吃不饱、穿不暖。闵子骞为了父亲,不敢告诉父亲。

相传,有一年冬天,闵子骞随父亲外出。闵子骞穿着继母给他缝制的芦花棉衣给父亲驾车,频频出错。父亲以为他偷懒,用马鞭抽打他,将棉衣抽破,飞出芦花。父亲撕开继母所生之子的棉衣见里面尽是棉花,才知错怪了闵子骞。父亲要休掉继母,闵子骞跪下替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从而说动了父亲,也感动了继母。从此,继母待闵子骞如亲生,使其破裂的家庭变得和睦。

后人又根据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故事,改编了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比如,豫剧、京剧、晋剧都有《鞭打芦花》流传于世。
古我靠穿什么衣服来御寒 其实,《鞭打芦花》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是有存疑的,早在宋代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而没有带木旁的“棉”字。这是因为,棉花从宋元之间才传到中国,一般认为是蒙古大军从西域带回来的。由于棉花属于经济类作物,对于吃不饱饭的中国劳动人民来说,种棉花的积极性并不高,一直到了明朝朱元璋强制推广以后才逐步被劳动人民所接受。
那么,古人是靠什么取暖的呢?
《宴子春秋》记载,齐景公衣狐白裘与宴子欣赏雪景,他转头问晏子:为什么大雪了三天,怎么感不到寒冷呢?晏子怼他说:你穿的这么暖和怎么知道百姓的寒冷呢?

我们知道,狐白是指狐腋下的白毛,非常难得,如果能集腋成裘那更是千金难得。《史记·商君列传》曾说:“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李白在《将进酒》中也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见当时的上层社会首选动物皮毛取暖。
而更多的普通劳动人民还只能穿着单薄的麻布和葛布衣服,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说:”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其中的“短褐”就是指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用来形容平民的衣着,即使这样,衣服上还有洞和补丁。比麻布还要落后的是葛布衣服,葛是一种野生植物,葛藤经过沸水煮后,会变软,可以撕扯成一条条的纤维,就像现在我们常见的麻绳一样,然后再编织起来,就成为了原始的葛布,这就是古籍上说的“绤”。《诗·国风·邶风·绿衣》中这样说的:“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意思就是: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所以,在春秋时期是没有棉花的,虽然我们不知道衣服里絮芦花是否真有其事,但是,肯定是不会絮上棉花的。而到了元代,虽然棉花没有大面积种植,却还可以见到的,这就给《二十四孝》的作者提供了编造故事的灵感。
关于中国的木棉 坊间有这么一个故事:建国初期,我们的地质学家在中国西南部的金沙江畔考察,偶然发现了储量达数亿吨的钒钛磁铁巨型矿藏。这一惊人发现震动了当地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同志。李四光于1956年初将此事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了汇报后,问:那里叫什么名字?李四光回答:这地方没有名字,只有一个7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头有一棵叫攀枝花的大树。毛主席笑着说:那就把那里命名为攀枝花吧!

这就是攀枝花城市名称的来历,而攀枝花也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树名命名的城市。
攀枝花树的学名就是:木棉树。木棉树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高10~20公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地区。木棉树的原产地不详,但很可能源自印度,中国对木棉树的最早记载是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南越王赵佗曾在公元前2世纪向汉室献了一株木棉树。但是,这仍然不能证明在此之前,中国没有木棉树的存在。

古人多认为木棉的花絮不可以纺纱织布,明代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讲,“攀枝花中作补偿裀褥,虽柔滑而不韧,绝不堪牵引,岂堪作布?”这说明了木棉纤维的可纺性差,不及我们现在所说的棉花。
还有,木棉树的的花絮产量极低,一棵成年的木棉树,年产量在5~8公斤,所以,古代用木棉花的花絮取暖还是可遇不可求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3-29 08:44 , Processed in 0.00917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