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4:汪永泉——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教育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01:12: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4:汪永泉——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教育家                                                         2020-07-29 23:24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文原题为《对太极拳发展影响最大的六位太极拳大师》(本公号刊出改为现题)。原文分六节,分别为: 第一代宗师王宗岳——张三丰的再传弟子(7月20 日已刊);第二代宗师蒋发——六大派的共同祖师(7 月22 日已刊);第三代宗师杨露禅——将炮锤升级为真正太极拳的人(7 月27 日已刊);第四代宗师汪永泉——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教育家(7 月29 日已刊);第五代宗师李和生——博览众家大器晚成兼收并蓄青出于蓝(7 月31 日刊出);第六,超越时代的闫芳——虽然你不是宗师,但你令人钦佩(7 月15 日、17 日已刊)
家太极汪家传”,这是练杨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不知道的话,你练的也许不是太极拳,而是太极操,或者保健操。练那些玩意儿,啥都不需要知道,省心。但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好拳不白给。如何选择,看个人的需求了。就像你如果只上到中学,那么有资格去农村种地,或者去工厂流水线干活。但如果您想成为一个工程师,或者公务员,那么起码要上个大学。而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那么您需要上最好的大学,拿到更高的学历,接受最好的教育。太极拳这个行业,本质上也完全如此。对于有心学习太极拳者,我一贯主张:“环境决定你的机遇,努力决定你的基础,天赋决定你的成败,老师决定你的高度。”如果你这人天资聪慧,刻苦努力,腰包也很鼓,那么只要你有心,肯定能学太极拳。但要真正学好太极拳,你就要有些眼光选择,或者有运气遇到汪永泉,或者那些有汪永泉的水平的老师了。那么,汪永泉自己是否有好运气,遇到好老师了吗?事实上,他的确如此,运气非常之好,我们只能羡慕。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汪永泉在太极拳运动发展中的地位,那就是最杰出的教育家

汪永泉
汪永泉(1904-1987 ),太极拳界的神一般的人物。原北京协和医院职工,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其父汪崇禄,溥伦贝子府总管家,是杨健侯的弟子。因此,汪永泉自己7 岁开始跟着父亲在杨家练功,有许多机会向杨健侯、杨少侯父子学习拳艺。因体格魁梧、聪明好学,备受杨家父子青睐,并常为少侯展示拳艺当陪练,从中悟道。1917 年,汪永泉14 岁后,杨健侯指定汪永泉由杨澄甫指导学习,直至杨澄甫1928 年南下为止。汪永泉在杨澄甫先生指导下练功,精于技击,深受器重。在杨家门里,有机会向杨健侯父子三人学过太极拳的人,除了汪永泉,或许没有第二人。因此,汪永泉真实地原汁原味的继承了杨家太极真功的精华,包括很多不外传的东西。
汪师暮年,时常畅谈杨式太极传人的故事,以及吴式、孙式等创始人的一些情况,让大家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所谓”杨家太极汪家传”, 说的就是汪永泉对太极拳的贡献。虽然杨家三代之后,家传中断,到杨振铎这辈,没有能继承祖辈的内功真传,只继承了一些表面的拳法套路。但却意外的得到了汪永泉的继承和传播。这一点颇有些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王宗岳收蒋发为徒,陈长兴收杨露禅为徒,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王宗岳和陈长兴虽然本身水平极高,但并不善于授徒,能拿出手的徒弟,只各有一个蒋发和杨露禅。而性格谦和的汪永泉,于1926 年开始,便先后在是今中学、协会医院等处教拳,就像开了一个现代化的太极拳大师培养流水线,大量的出产了高质量的杨式太极拳大师。如朱怀元、孙德善、张广龄、张孝达、高占魁等,都是1957 年成为了汪公的第一批入室弟子,继承了汪永泉衣钵的响当当的人物。1977 年汪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重新教拳,院内有许多中老年人一起参加了这项业余活动。1980 年,孙德明、齐一、王平凡、孙耕夫、丁冠之、彭诚等成为第二批入室弟子,可谓大师辈出,人才济济。另外,比较用功的还有魏树人,青年卢志明也颇受汪公器重。
汪永泉培养出了这些杰出的徒弟们,而这些徒弟们,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的杨式太极拳的徒子徒孙们,比如青出于蓝大器晚成的李和生大师,以及海外比较出名的石明大师等等,杨式太极传人遍布神州。而汪永泉在调教徒弟学生方面,就是天才教育家。
教育这件事,看着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与汪永泉同时代的陈式太极拳的大师陈发科,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陈发科虽然在北京闯出了名气,也收了不少高水平的徒弟,但这些徒弟大多都是带艺拜师,并非自己从头培养的。而且,今天北京陈式太极拳的严重式微,不能简单地归于老师的保守,学生资质差。我认为,主要和陈师重实操,轻理论,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来领悟内家精要有关。当然,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关键时刻的一句话,顶一万本书。只是,如果功夫和领悟,因缺乏理论的指导,难以到达关键点,再指导也没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杨式吴式太极拳讲究大松大软,但很多练陈拳的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怎么可能光讲究松软,那怎么发力?这就是缺乏理论造成境界和实力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再怎么讲,也无法明白。不仅是太极拳,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境界水平不同的话,基本等于鸡同鸭讲,难以沟通。这是一般情况。但汪永泉却能很好地让众多的自己的学生们,从初学阶段,一直到大成水平,这就不是个别人悟性好的原因所能解释的了。
汪永泉不愧为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生前淡泊名利,安于清苦,献身拳艺,教学严谨,为人忠厚,以身作则抵制拳界搬弄是非之风。他付出全部心血和精力,深入继承杨氏太极拳,艰苦传授六十年,晚年并著书立说、公开内中奥秘,从而形成杨氏太极拳汪传一脉,这是他一生的重大成就,也是对中国武术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汪永泉的太极拳架的特点是:舒适、开展、美观、大方,推手发劲乃继承了杨少侯之衣钵,充分发挥出“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的原理,特别体现出了杨式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原始内涵,使弹簧力一类的独特功夫达到神奇的境界。
传承是把双刃剑,传统武术流传很久,讲究也颇复杂,尤其是成名的拳师高手中,若想获得师傅的嫡传,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这不夸张,传统武术发展史中,很多的精髓都葬生于此。当年,杨露禅和班侯、建侯两儿子以及孙子澄甫,祖孙三代都在北京教太极拳,对于太极拳的传播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功劳。杨露禅是太极拳中的集大成者,其成就难以有人与之媲美,然而在传人方面,却也依然采取了流传很久很保守的方式,实际上,只有杨班侯成为他的嫡传弟子。
这虽然保护了传统武术的纯正,却也亲手葬送了很多的精髓。很简单试想一下,一般的嫡传弟子都是在儿子中产生,如果下一单没有这样的人选,面对众多的外姓弟子,则开始了偷偷藏藏。当年杨露禅在传人授拳上的确不如汪永泉,他对自己的儿子杨班侯传拳简单粗暴,很是严苛就是命其苦练,杨班侯练拳因为太苦,而一度抑郁到想自杀,这得是吃下了多少常人不能忍受之痛苦?杨班侯终于没有辜负杨露禅的期望,成就了两代杨无敌的传奇。但杨家第二代也只是出了杨健侯、杨班侯兄弟二人,而第三代只有杨澄浦一人。之后就失传了。为何呢?后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从两个杨露禅和杨班侯的教徒的有名的故事里,找到了答案。
杨露禅晚年收的徒弟们,都是杨班侯教的,代父授艺。杨班侯的确也是厉害,来挑场子的全部被打败。可见杨班侯功力有多厉害!太极功夫的内劲,据说已然练到了暗劲这一层啦!但大概是因为气度过分狭窄急躁,再往上就上不去了。师兄弟们没少受杨班侯的气,慢慢的很多都不来了,最后只剩下全佑一个人!
杨露禅出门回来后,发现就全佑一个人还在练,下着大雪还这么用功!回想自己在陈沟学艺时的艰辛,触景生情,良心发现把他叫进来,指点了一下。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内家拳不传之秘,也就是核心技术,对合适的人来说,本来就很简单。太极拳这样的内家拳,水平练到高级层次,一般都会遇到瓶颈,陷在里面,自己难以突破,只能求助外人的帮助。再加上全佑有基础肯用功,一点就通!这就像后来遇到瓶颈,怎么也无法突破的石明,背着师父朱怀元偷偷地去拜访师爷汪永泉,哄得汪永泉高兴了,在送客离开时,汪永泉双手一扶石明,把劲送了过去。石明当下如醍醐灌顶,一切都明白了。回去后功夫大涨,信心爆棚,脱离师父单干了。让多年的师徒关系彻底断绝,这又是一个好事变成了坏事的例子。
全佑也是如此,练功时杨班侯和他一搭手,居然没打动他!哎呀,这不对头啊!于是逼问全佑:“说!你给我说咋回事!”全佑老实啊!一五一十的跟师兄说,师傅教我真东西了。这还得了,我们杨家的东西不准外传!于是领进内堂,你给我跪下!你给我发誓!全佑老实啊!全部都答应。杨班侯也了解他,就这么算了。
后来全佑把功夫传给了儿子,这不算外传吧?哈哈,然后他儿子创立了吴氏太极。杨露禅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小心培养出来了全佑。结果是不小心创造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太极门派:吴式太极拳。所以,现在大家都说的一句话就是,杨吴是一家。但杨家的本事,变成了吴家的了。对太极拳的发展来说,也许是一件大好事,但从杨家的传承上看,是一个失败。
全佑传给儿子的太极拳,其特是:静点中有动,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讲究斜中正,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后来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被世人称之为“吴式太极拳”。而全佑的儿子鉴泉后来成了汉族,并且改为吴姓。这是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杨班侯的。杨班侯曾有一个弟子,名叫陈秀峰,是他早期的弟子之一。陈秀峰造诣不浅,但最后竟然舍杨班侯而去,跑到武氏太极拳郝为真那里学拳去了。要知道,在讲究传承的旧社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还了得吗!师徒反目的武者本就不多,更何况另拜他人为师,这不是打杨无敌杨班侯的脸吗!杨班侯性情刚暴,自然恨死了陈秀峰。其实,这事儿也不赖陈秀峰,毕竟人都是怕死的。陈秀峰之所以离开杨班侯,是因为杨班侯曾经失手伤过人,据说是两条人命。
我们都知道,杨班侯的成名之战是瞬间杀死万斤力和暴打雄县刘,由此大家都叫他“杨无敌”,知道杨班侯性情刚暴,出手见红,功夫极为狠辣。杨班侯当然也很骄傲,在回乡后与自己的弟子张信义谈到此事,一时兴起,就与张信义演练起暴打雄县刘的招式,可是没刹住劲,一拳打向张信义腹部,张信义下泻不止,卧床三月而亡。
陈秀峰就是因为看到杨班侯失手打死弟子,教拳也比较随性,发人常至数丈以外,弟子胆战心惊。心里非常害怕,竟然转头跟着李亦畬的弟子郝为真学太极拳去了,杨班侯简直要气死!他教女儿推手的时候,女儿老是不得要领,他一气之下用力过猛,不慎失手将女儿打死,杨班侯悲痛欲绝!师兄弟被失手打死,连女儿都能失手打死,杨班侯的性情愈发暴躁,陈秀峰还敢跟着他学拳吗?尽管杨班侯是太极拳实战最顶级高手,功夫世间少有,但是保命要紧,万一哪天推手的时候杨班侯再失手,那……所以,陈秀峰只能忍痛跟随武氏李亦畬和郝为真学拳,哪怕背着叛师的骂名。
陈秀峰此人后来成就不小,杨家太极和武氏太极都有所成,而且授徒众多,是太极拳传承中非常重要又很低调的武者。杨家无法将其揽收在旗下,说明了杨家的传承教育,有很大的问题。这也能说明了,为何天下无敌的杨家太极仅仅三代而亡。
总结一下,为何杨家太极汪家传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在上面两个故事中。杨家父子功夫不可谓不高,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因为性格原因,加上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让传承变得非常艰难。而到了汪永泉这一代,因为他的为人谦恭低调,性格随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彰显了汪永泉大师非凡的亲和力。这种人格魅力,加上他高超的理论和实践的水平,通俗易懂的教学,让他的学生们感受到了关爱和希望,愿意长期地追随和相伴。当然,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生死搏击的机会没有了,太极拳也主要成为了人们锻炼身体的一个方式。形式的变化,肯定也让汪永泉大师更感到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紧迫性,增加了杨式太极拳传人的使命感。

汪永泉推手
另外,在太极拳的技术上,汪永泉大师也堪称同时代的第一人。汪永泉说:“学习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都要先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得好、学得快。”虽然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亲睹他的推手风采了,但网上仍然有大量的汪老师的推手的录像资料,让我们大开眼界。他的推手很有特点,不论对方身形、手势、姿势、来力如何,只要一接手,立即把对方弹击出去。正如通常所说的“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对方“如钱投鼓,如球碰壁还”。同时,被击发的人不感到肌肤疼痛,有时还觉得舒畅。好似在做游戏,也像是师傅在给徒弟喂劲。实际上,这就是通过这样的推手,在交手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太极拳的内劲的精要。但这不代表汪永泉不能以此对付对手。传说他曾经数次将企图伤害自己的无赖青年弹飞出去,让其知道厉害。其情景就像现在录像上我们能看到的那样,汪永泉坐在藤椅上,屈两小臂在胸前,前后摆动腕手,把对面听劲的人弹击出两三米远。汪坐在椅子上,来访的人在对面站定骑马蹲裆式。汪抬一只手臂,用两指点弹对方上臂外侧,使他横跳出两步远。这体现出汪老师用两指弹人的功夫。
汪老师这种功夫是他高超的各种劲法集中的体现,他总的概括为:以“中”碰“中”。——以自己的神、意、气的中心,碰击对方的中心。不是直接碰,而是通过气球去碰。这里有二个要素:一个是“中”——神、意、气运行最后击打的“靶的”;是神、意、气运行的碰“中”是“汪传”技击的特点。“中”是击打对方身上的一个特定的点。技击要想取胜,选择打击的点十分重要。打哪个点,武术界有不同的路数。如有人主张对方哪里紧就打哪里。“汪传”从把对方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认为打对方身上一个特定的点能有效地打动他。击一点而动其全身,有“四两拔千斤”的功效。“汪传”称这个点为“中”。
“中”是“中心”的简称。中心这个词的本来含意是“跟周围距离相等的位置”。太极拳的“中”,属内功范畴,有特殊的内涵。它是神、意、气的中心,发劲之本源。对方的中心在劲源上,是劲源上的一个特定的点。视对方劲源为一个球体,球面上有阴、阳、虚、实之分。上面有若干点,顶点是阳、实,有阻力,称为重心。顶点周围是阴、虚,没有阻力,中心就在其中。汪老师提出,要分清中心和重心,不能稀里糊涂地发劲儿。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中心和重心的区别,这是汪对技击功法的发展。

汪永泉著作
1990 年于汪永泉大师仙逝近三周年之际,《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作为汪公遗作与世人见面,此书详述了杨式太极拳的精髓,对人们了解杨式太极拳的真谛有很大帮助,可说是一部太极拳经典之作。这是汪公晚年的重大成就和贡献。
2006 年4 月,汪脉传人在北京故宫太和殿联合召开《纪念汪永泉老师》大会,会后向北京武协报批成立了《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决心为继承汪公遗志、拯救和发扬汪传养生与技击功夫、使杨氏原创太极拳技艺进一步走向世界,谱写出新篇章。
汪永泉不愧为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生前淡泊名利,安于清苦,献身拳艺,教学严谨,为人忠厚,以身作则抵制拳界搬弄是非之风。他付出全部心血和精力,深入继承杨氏太极拳,艰苦传授六十年,晚年并著书立说、公开内中奥秘,从而形成杨氏太极拳汪传一脉,这是他一生的重大成就,也是对中国武术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上面这些有关汪永泉在技术方面的表现和事迹等,是引用了其他了解汪永泉大师的拳友们的一些描述,深表感谢。但本文的关注点,主要从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力的角度讨论,所以只能割爱不去过多的涉及他在太极拳技术方面的特点,以及诸多的杰出的成绩和贡献了。无论怎样,从汪永泉大师的专业水平,行业内外的影响力,以及历史地位上,我们都可以毫无疑问的称他为太极拳的第四代宗师。
学拳不知汪永泉,走遍天下也枉然。
推手不知李和生,好似黑夜没有灯。
咕咚点评:新中国的太极拳发展史上,汪永泉大师的名字,将永远是最灿烂的。■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请关注我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0-8-23 02:37:48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0 20:28 , Processed in 0.0092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